查看原文
其他

陶西平:其实,教育很简单

2017-09-07 中国教育学会


本文共2716字

阅读约需4.5分钟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在做教育专题报告时,总会穿插一些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却是内涵深远,足以让人茅塞顿开。


苹果原理与价值观

美国《时代周刊》调查过两组人,一组有犯罪记录,另一组事业有成。面对同样的问题:“在小时候,母亲做的哪件事情对你一生影响最大?”有两人讲到同一件事。


有犯罪记录的人说,母亲端来一盘苹果,其中苹果有大有小,有青有红。弟弟抢着说要大的,遭到母亲批评。其实我也想要大的,但这样说会挨批评,就反着说。结果母亲很高兴,把大苹果奖励给我。那件事给我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说假话。


另外一组有人却说:母亲端来苹果,我想要大的,可母亲说:你们都去除草,谁除得多就可以得到大苹果?最后,我除草最多得到大的。那件事给我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付出最多的劳动。


这是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不能说讲假话的孩子智商低,但他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过去,我们重视对知识点的把握,而对于加强德育体系中的德育点和德育场的研究不够。往往在有意无意间扭曲了学生价值观。有一些孩子学会了看教师脸色行事,回答问题时看教师,教师微笑就是答对了,瞪眼睛就是答错了。当学生的回答接近教师所期待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就表现得特别高兴。这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实际上,价值观是我们的一个教育目标,不是一个教育工作。一提到德育就会想到班主任、德育干部,这种想法还是把德育看成工作,没有看成正确目标。看成正确目标,就要增强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让全体教师成为德育的骨干力量。


木碗原理与德育观

这是个阿根廷的故事。一家人吃饭,父母、孩子和爷爷。因为爷爷手指颤抖,经常把碗摔在地上,父母不耐烦了,就弄来一个小木碗,让老爷爷在旁边小木桌上吃饭。


一天,父母回来看到孩子正拿一块木头刻着什么。他们好奇地问孩子,孩子回答说:“我在刻木碗,将来给你们老了用。”孩子的话让父母很震动,晚上又重新把老爷爷请到大桌上吃饭了。


故事中,父母一句话没说,但孩子从他们的行动上学会了父母的价值观。


我们讲教育过程,特别是德育过程,要避免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形,尤其在现在社会上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必须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


北京某所小学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家长向校领导反映一位教师推孩子,还把桌子推倒了。校领导开始调查时,那位教师马上对班里的孩子说:“你们是不是看到我无意中推倒桌子的?我是不是当时向那位同学道歉了……”


事实面前,这位教师不肯承认错误,还在掩盖。


我想,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教师有勇气承认自己不懂、不会或者做错了,那么对孩子来说,教师对自身的矫正行为是具有巨大教育震撼力的。


钉孔原理与师生观

一个人脾气不好,问父亲怎么改。父亲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院子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过了几天,这个人告诉父亲:“我已经好几天没钉钉子了,这些天都没发脾气。”父亲很高兴,又告诉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那么就去拔掉一颗钉子。”


过了些日子,这个人又来告诉父亲:“我把钉子拔完了,现在坏脾气改掉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说:“你看,虽然钉子被拔掉了,但是钉孔都留在上面。你要记住,你伤害了别人的情感是会在别人的心上留下伤痕的。”


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3.4亿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有约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心理健康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我想其中可能就有来自教师的师源性伤害。


我前不久参加过一次聚会,来的都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一个学生问现在某某老师在哪,很想见他。我问为什么?他说:“二十年前,那位老师发现有人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后,非常气愤,质问是谁写的?在场没人承认,他就认定是我写的,还说别辩解,回去写检查,要不不许上课。我现在只想告诉那位教师,名字真的不是我写的。”


这是个埋藏了二十年的委屈,我们不能轻视啊!现在常说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说着容易,做着难。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情感上不要伤害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师源性的心理伤害。


根雕原理与教育观

弃之荒野的树根是无用的废料,然而到了根雕艺术家手里,经雕琢却成了艺术品。这种加工,不仅使树根的艺术价值得到挖掘,它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也提高了。


从某个侧面说,教育也像一位根雕艺术家加工一个根雕艺术品的过程。对教育来说,好的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能力上。


以前,我们看一个学校的好坏,大都看它的毕业生情况。其实毕业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结果,它不一定能完全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能力。


优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水平的教育能力,即具有高水平促使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眼光。


根雕艺术家拿到树根,会先看它的优点。可我们看待学生时,往往先看学生的缺点。缺点不是不能看,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发展的起点。


教育任务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要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


蛙跳原理与动力观

两只青蛙掉到一个坑里,因为坑很深,上面的青蛙们就对它们喊:“别跳了,坑太深了。”


一只青蛙果然没跳,趴在坑底,太阳出来时被晒死了。另一只青蛙却一直跳个不停。外面的青蛙越喊,它跳得越欢,最后一跃出了坑。


青蛙们问它为什么能跳出来?这只青蛙回答:“我误会了。因为我的耳朵有点听不清,以为你们这么多人给我加油呢!”


我想,最能给孩子前进动力的是“形成一个激励机制”。


几个月前,我接待过一位澳大利亚中学的校长。他谈起学校有个残疾学生一直努力学滑雪,在一次有名的比赛中得了冠军。这个学生上台讲自己的体会时说:“我和其他人在比赛中都不只一次地跌倒过,但我的成功在于不是滑得最快,而是爬起来最快。”


一个人总是会有失败的,但关键是要鼓励他(她)能够迅速爬起来。


过河原理与主体观

一个学者要过河,当小船来到河中央。学者询问船夫到对岸的距离时,他发现船夫的语言有基本的语法错误,就很看不起船夫,说:“你这半辈子白活了!”船夫没说话。


船继续往前走,忽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船夫问学者:“你会游泳吗?掉在水里能辨别方向吗?”学者回答不会。船夫说:“我的船就要翻了,你这辈子真是白活了!”


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注重的是“解答”问题的能力,而实践中,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设想,如果让那个学者坐在教室里设计游到对岸的方案,我想他能设计出十几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现在提多元智能论,我想各种智能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差。因此每个人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所以,我们不能说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应该说,那个学生在哪一个领域里更聪明。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




更多精彩阅读

若你一直当老师,请一定记住这12点!

好学校只教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

何良仆:教育价值取向从知识传授转向智慧生成

真正的教育乃是让人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

张伯苓:教育“在于造就完全人格”

卡尔·雅斯贝尔斯:教育是对命运的体验

没有生命的教育等于没教育

教育的“塑造”与“成长”

爱因斯坦:论教育

追寻,成为一个你能成为的人

茅于轼:教育的目的应从“人才”到“人生”

深度思考的学习品质,比勤奋更重要

关注人,教育会走得更远!

所谓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究竟指的是什么?

好老师,是学生的灵魂艺术家

这样的教师赋,你看过吗?

傅国亮:教育,最终要促进什么?

陈永平:别把高考当终点,耗尽孩子的全部力气

“国宝”霍懋征的5个教育格言,我们做到了吗?

自主选择,让儿童成为真正的主人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做不到这4点,让孩子如何做到?

未来社会,具备这10种特质的学生更易获得成功!

林清玄: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孩子,你为什么要学习?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