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年会 | 科研引领 创新驱动——静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2024-03-19
微信号:cseedu(←长按复制)

教育使命,点滴随行。


本文共2904字,阅读约需5分钟



2020年12月5-6日,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现场共1200余人参会,另有3850余万人(次)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远程参会。会议主题为“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变革”。会议以主旨报告、学术研讨、成果展示交流、嘉宾访谈、分论坛、微论坛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并就我国基础教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集中研讨。我们将陆续刊发论坛嘉宾演讲内容。




陈宇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局长


区域教育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和现实问题,探索其路径和策略具有一定的意义。然而区域教育,用什么作为“动力源”“破冰船”?又该怎样扎根区域的实践场域?怎样带动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和推进,共同破解优质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静安区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研项目引领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范式,彰显科研驱动教育发展的实践价值。


1

注重科研引领,形成独特的区域实践范式


在国家“九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期间,静安教育局领衔,连续承担了5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的研究,实现了信念凝聚、治理推进、均衡关照,打造了区域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


① 区域构建项目引领的发展机制从1996年到2020年的25年里,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将区域的所有教育机构“一体贯穿”。所有的学校围绕教育部确立的总课题,建立了相应子课题的项目研究,教育行政与教育业务“两轮驱动”,教育局、教育学院与学校“三方协作”,各自发挥和肩负起不同的功能与责任,实现了项目研究、行政决策、实践改进的有机融合,打开了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创造之门。 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全景规划出整个区域教育的设计图,形成了有核心主题的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用成熟的运作机制确立保证了教育行为与教育科研的同步共振,实现了课程与教学,德育、科研与培训的一体化联动,引发了机制与策略、情感与技术的整体变革。② 选题体现主旨一贯的持续深入教育变革的周期很长,内部同质性高的连续研究、教育实践重难点阶段性强的研究,可以让研究有点至面、递进深化,实现教育发展的深度提质,最终逐渐接近教育的规律。静安区重大项目的选题体现了前瞻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保证了引领区域发展、整合全区力量、实现整体提升的多重功能的实现。   “九五”开始的5个重大项目,我们的研究主题从“素质教育的实施”,到课“程教学改革”,从致力于“学业效能的提升”,到“走向个性化教育”,再到“深化个性化”,选题体现出对时代背景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研究背景之间有着持续深入的生长逻辑,所有的课题都把成就每一个学生的精彩作为推进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


2

坚持改革创新,孕育丰富的成果品牌项目


维护和保持教育生态的多样化,才能让一个区域的教育充满活力,区域重视整体改革的推进和多方合力的引领,重视统一性的标准,但更鼓励学校自主规划与个性化的创意实践。


① 研究孕育了品牌项目静安区经济发达、历史文化悠久、教育底蕴深厚。蔡元培、陈鹤琴、刘佛年等一大批教育前辈,在静安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财富,孕育了投身教改的研究文化。 历经多年的积淀,这里诞生了“三自”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游戏教育、创造教育等在全国享有高度知名度的教育品牌,目前还有学程改革、后茶馆式教学、生涯教育、思维广场、社会情绪能力等新的教育品牌也不断升发。更为珍贵的是,无论新老品牌,都能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锐意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② 研究转化成教学成果教育科研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强劲驱动力,科研项目转化成教学生产力。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在研究中找到了思维场、实践地、共同体。在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静安区共有9个课题获得了全国教学成果的一等奖,还有5个获得了二等奖,占到了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总数的9.18%, 在上海在全国名列前茅。研究转化成教学成果,而且在学术成果上也有积极的贡献。静安区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连续三届获得等第奖。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选中,也连续获得一等奖。③ 研究促进了师生发展重大科研项目驱动,可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域性的研究实践活动将全区不同的学校以及全体教师都带到了同一个研究场域,汇集专业与集体的智慧、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在个性与共性的交汇过程中,实现研究的系统化、序列化和学术化,学校以及教师由此激发了实践动力与创意,锻造出一支会研究、有思想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区域及教学校实施的一系列激发教师活力、促进教师参与的改革,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三方的评价及区域多年来的跟踪调查显示,静安区教师文化系统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业质量稳定在高位,学生成长空间不断的拓展。④ 研究催生了组织变革教育研究需要时间与空间,问题解决需要条件和方法,更需要去探索制度的合理性、教学的效能以及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幸福等若干问题,需要从影响整个基础教育的全要素出发,去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行动。 教育研究成为区域教育机制创新的实践载体,催生了组织的变革,确立了公共教育资源的扁平化配置机制,创建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功能共同体”。比如为促进家校合作、提升家庭教育,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实现校外与校内的延续与融合,创立了“学生创意梦工厂”科创基地;又比如组建了个性化教育指导中心,把个性化教育指导中心也纳入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在区域的层面上更好的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设计、指导和服务。


3

强化前瞻探索,取得了鲜活的个性化教育经验


10年前,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面临负担沉重、成长空间匮乏、创新能力缺乏等严峻的现实问题,静安区开始教育个性化的尝试。十年来锁定个性化教育主线,持续探索如何在教育的共性要求和人的个性发展上找到平衡,用“谋划一片森林,让每棵树木自主成长”的意识和能力,在个性化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① 探索教育走向个性化的三维路径“十二五”期间,静安区围绕教育走向个性化这一教改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本土化实践,打造了个性化实施的三条路径。从个别化教与学切入,到个性化的课程与学校的建设,再到人本化、长效化的机制变革,构建出有12条核心举措组成的实践操作体系。② 开展深化教育个性化的重点行动“十三五”期间,静安立足于深化教育个性化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交汇点,将提升核心素养作为深化个性化的主攻方向,从内容、评价、方法三个角度确立教育个性化的深化点,寻找素养理解与培育的区域表达,探索形成了6条基本路径和24条关键举措。 十年磨一剑,“教育个性化”已初见成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活力指标稳步上升,学习生活质量双进步连年处于高位,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关键举措日益完善。教师发生了从“育分”到“育人”的深刻转变,学校为学以成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下,我国区域教育正面临从行政管理向区域治理的转型期的机遇,运用重大科研项目作为整体推进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聚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扎根区域与学校改革的实践场域。以整合的力量构建协同共生的区域教育治理网络,推动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这也是立足于区域情状的个性化实践路径。
 
各位教育同仁,一周之前,静安承担的“十三五”课题进行了结题成果报告会,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肯定。现在我们正在酝酿“十四五”的重大选题,比如学生关键品质的培养、教师关键行为的提升、育人模式的探索等方面,我们希望在多年科研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有所突破与创新。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一样的范式25年坚持,一个命题十年如一,一种信念坚守不变,“求新、求实、求深”。静安教育期待着能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做出个性化的贡献。

(文章根据宇卿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上的讲话整理)



相关链接

▲ 学术年会·成果展示 | 创新机制寻突破 完善体系求实效

▲ 学术年会·成果展示 | “新基础教育”的中国贡献

▲ 学术年会·成果展示 | 耕耘“活教育”的“大麦田”

▲ 学术年会·成果展示 | 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的骄傲

▲ 学术年会·成果展示 | 向光而行:以生涯教育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