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想用一套书,带你深度领略古诗词之美



诗词灵犀:心有灵犀的一点通


“诗词灵犀”这个丛书名的灵感来自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用这个名字是想说明这套小书的主要旨趣,即希望遴选一些名家的经典之作,供读者学习、揣摩写作古体诗词的技巧。

写好一首古体诗,不仅需要掌握诗词格律规律,还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境界高,眼光高,下笔自然能取其高,所以这套小丛书选目也就落在了两个方面:一是诗词格律,二是诗词品鉴。


第一辑,我们遴选了五种:

《诗境浅说》

《人间词话》

《读词偶得  清真词释》

《唐宋词格律》

《诗词指要》

这套小书内容经典,装帧精美,用时兴的话说——有内涵有颜值,且看我们一一道来:


内涵篇


一、《诗境浅说》 俞陛云 著

《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本小书。这本书以品鉴唐诗近体诗为主,类型是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作者论诗,触类旁通,语言优美典雅,十分精要简约,当今诗选,难得其匹。这种境界完全得益于作者一生的修养。

俞陛云是晚清经学大师曲园俞樾的孙子,也是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父亲早逝,其早年的学养完全由祖父俞曲园悉心调教而成,并且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参加殿试,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所以,他完全是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熏陶成的士大夫,诗词是他人生中须臾不可缺的素质。

俞樾(1821-1907,中)

俞陛云(1868-1950,右)

俞平伯(1900-1990,左)

清初张潮说:“少年人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俞陛云编著这本小书时已经六十九岁了,他写这本书时,大概就是“玩月”的境界吧!


二、《人间词话》 王国维 著,徐调孚、周振甫 注,王仲闻 校订

《人间词话》,大家耳熟能详,不用多说。王国维在这小书里阐述的“境界”的概念,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讲了“隔”与“不隔”等古代诗词品鉴中的重要问题。

王国维(1877-1927)

《人间词话》的每一条都是那么精粹。文学与哲思舂容汇合,可以说王国维把古典论诗论词之美推到了极致,语言美得令人流连忘返!“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不知道激起多少人的憧憬、想往和感叹……

王仲闻(1901-1969,右一)与三子合影

我们这个版本是徐调孚、周振甫注,王仲闻精心校订过的本子。王仲闻是王国维次子,据说,王仲闻先生曾自称是“宋朝人”(参见沈玉成《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这个雅噱其实是说他喜爱这段历史,熟悉这个时代的历史文献,确实,他曾帮助中华书局审定唐圭璋编著的《全宋词》,学养和修养令唐先生感佩不已。他还编订了《南唐二主词校订》《李清照集校注》,二书堪为古籍整理的典范。无论是血脉渊源,还是学术素养,《人间词话》由他校订,恐怕是大家最愿意看到也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这本书还附有《文学小言》和《人间词话》手稿。《文学小言》原载于1906年12月《教育学报》,部分条目内容与《人间词话》相同。比勘对读,可见王国维酝酿写作《人间词话》的情况。《人间词话》稿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共39页,这次一并彩色影印出版。读者藉此可以一阅作者笔迹和删改的情况。


三、《读词偶得 清真词释》 俞平伯 著

俞平伯先生古典文学研究横跨词学、红学、戏曲三大领域,词学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作就是《读词偶得》《清真词释》这两本小书,第二个阶段是《唐宋词选释》。

《读词偶得》原是1920年代他给清华大学学生上课用的讲义,后来增订成书,193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

俞先生特别爱周邦彦词,据说,他在发表《读词偶得》之前就想写一本专论周邦彦词的书,计划没有完美实现,于是就把零零星星的吉光片羽汇编成了《清真词释》。该书1948年也由开明书店出版。

俞平伯(1900-1990)

俞平伯的词学有很深的渊源,他的父亲俞陛云是诗词俱精的诗人,俞先生虽然谦称小时候读词怎么也“读不断”,可实际上一旦“读断”也就意味着他就完全明白词中奥秘了——这是他谦抑故略而不说的话。再加上他自己也是生性天成的作家,文学上的敏感特别能增进其在诗词上的体味,这是一般人很难获得的条件。

俞平伯研习周邦彦词的直接因缘在北京大学上学,国学大师黄侃在正课外给他们讲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一。其二是俞平伯新婚燕尔的时候,与妻子共读清真词,因而感发,特多赏会。这些心得最后纂录成篇,就成了《清真词释》。

我们说这么多,只是想说一个道理,由俞先生的经验可知,诗词品鉴能力的不断提高不外乎两大机遇:一是学习需有渊源,二是揣摩需要兴会。


四、《唐宋词格律》 龙榆生 著

龙榆生先生是与唐圭璋、夏承焘两位先生并称的现代词学研究大家。他上承晚清词学四大家之一朱祖谋的衣钵,完成《彊邨丛书》的校辑刊印工作,后来编辑《词学季刊》《同声月刊》等刊物,在开辟现代词学研究新局面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龙榆生(1902-1966)

《唐宋词格律》是他晚年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并到上海戏剧学院为“创作研修班”专门讲词律、词体与创作问题的讲义。该书依韵脚分类,将各种词调分编为平韵、仄韵、平仄韵转换、平仄韵通叶、平仄韵错叶五种类型,一一标出平、仄、句、豆(逗)、韵的情况,并附上词例,一目了然,特别简介明快,像公式一样!

《唐宋词格律》虽然可以当一部方便现代人参考填词的词谱用,但其内容远不止于此。书中还包括了词调渊源、宫调、体式、字声、句法、声情等内容,这些内容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词境艺术和词的写作技巧。

为了方便大家查阅,我们特地为一百多个词牌编制了音序索引,查起来特别方便。


五、《诗词指要》 谢崧 著

《诗词指要》,这是一本非常神秘的书,它最早出版于1970年代末期的香港,大陆读者很少读到。作者生平事迹亦颇隐晦。据书中的线索可知,这位老先生是广东人,1920年前后在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暨研究院读书。在京求学时期,曾问学于梁启超、王国维、黄节等人,并深得他们的赏识,故行文中称述王国维时皆曰先师云云。他还曾跟当时更长一辈的学者晚清樊增祥老人请益词学。毕业后,即回粤任教于各大中学校。其性情大概淡泊,又不事著述,所以著作很少,在学术界亦寂寂无名。

这本小书是作者有感于孙儿辈在校学习古典诗词不得其法而作。他觉得讲诗词写作方法,不应局限于格律规律,而应着眼于整体,所以他说要讲作诗作词的步骤,格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格律而言,作者也讲得特别简单。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他说只需要记住四种起首句式:仄起或平起、首句起韵或首句不起韵四种情况,然后根据调平仄、正黏对、守韵位三条规则推求,即能写成一首律诗。这样,我们就用不着去记二十几种句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了。

关于词律,作者没有沿袭传统词谱研究的思路,搞标准格式。而是从词的音乐性特点、诗词构句特点出发,阐释句法与用韵的关系,归纳句式的必然结合,揭示全词的句组安排及其变化的可能性。这种句式的必然结合与句组安排的分析,是作者的独创所在。初看似乎有点繁琐,但细绎一番,当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我们学习填词,欣赏词作,会有很多启迪。

书中有关律、绝关系的论述,有关一些著名词作的考订,非常精彩,作者学养充沛,读之真有山高水深莫测其人之感。

本书最后也编制了一个词牌音序索引,查阅方便。

这五本书放在一起,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其中三本与俞平伯先生存在直接联系,除了他本人的书,《诗境浅说》是他父亲的书,《人间词话》是他最早为单行本写序的书。后来他做《唐宋词选释》,还专门写信向龙榆生请教过。《诗词指要》的作者谢崧又自称是王国维的学生。血缘学缘,冥冥之中,如此相系,难道不是一种奇妙的际会?


颜值篇


有人戏称“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多半是因为美好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不舍得不带回家。经典隽永的内容需要恰如其分的装帧,内涵与颜值兼具才是好书。“诗词灵犀”丛书是请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蔡立国先生设计的。对于这几种经典,他颇有灵感:

总体的感觉是这套书的设计风格应该定为书卷气比较浓,设计形式尽量与内容相符。用了比较雅致的色彩,书名题字与衬底的小字相互照应形,构成和谐的整体关系。书腰用白色,再配以不同形态梅花,这样书的气质就出来了,同时每卷书图案也有了区别。

蔡先生的描述专业而低调,而作为责编的我们,从看见设计样开始,就对成书充满了期待。如你所见,这套小书在装帧设计的各个要素上都充满匠心而自然无痕:


◇开本

既然是讲述诗词的经典,开本我们很自然地选择“诗开”——顾名思义,这种开本最早是为文字疏朗的诗词类图书而设计的,它高度与常规的“国流”开本(即最通行的32开本)一样,但宽度少两厘米,形成瘦长的模样,给人秀气的感觉,整体采用平装单封面加腰封的形式,简洁朴素。


◇封面

一年前,蔡立国先生就把五种书封面的主色调敲定,这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走来的优雅色调,与今年夏天因为一部古装电视剧被人们热议的“高级灰”竟然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去一分火气,多一种怀旧,这些颜色印在有布面质感的特种纸上,典雅内敛的气质立时呈现。腰封以米白色为底,右侧配以不同姿态、花型的梅枝图案,以古诗词中常见的梅花意象点缀主题,也将丛书的整体气质一脉贯通,联结成一体。


◇题签

封面上的书名字,采用了传统的书法题签,其中《诗境浅说》《人间词话》《读词偶得 清真词释》沿用了旧版的题签:

《诗词指要》《唐宋词格律》则是恭请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的著名学者白谦慎先生题写的:

配合书名题签,封面上还浅浅地印上了作者的手稿、信札或诗笺的字样,相互映衬:


◇正文

  “诗词灵犀”丛书五种虽然内容体例各不相同,但正文版式均根据文字篇幅尽量用较大的字号排版,疏朗悦目。

 

《人间词话》附上了全彩的手稿插图:


结语

传说犀角上隐有白纹,感应灵敏,拥有“灵犀”,彼此便能心领神会,不言自明。

古人的好诗词,立意布局、声韵格律都有规矩法度,而境界情致又出之于自然,读之朗朗上口,妙处却难以迹求。

今天学诗,如果能在关键处得到点拨,便能豁然开朗,领悟诗词鉴赏和创作的奥妙。多读名家之作,相信一定会丰富我们的感受能力,使我们在读懂一首诗,写好一首诗的路上多一点灵犀,多一分慧心。

收获灵犀与慧心,也许可以从翻开这套内涵与颜值俱佳的小书开始……


诗词灵犀第一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扫上方二维码,或点文末“阅读原文”

即为购书链接


高萌预警!吾皇万睡日历 & 手帐重磅来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