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网格本”| 附新版“网格本”第1辑目录


淡雅的封面,外框双线环饰,内框围起斜向交叉网格,网格交点缀以似圆实方的结点。没错,这便是很多人记忆深刻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爱好者中还有一个昵称:“网格本”。

“网格本”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版,直到本世纪初,仍然还有新书推出,整套丛书的规模达到145本之多。

拥有约半个世纪出版历史的“网格本”系列,当初是怎样制定出版计划的?翻译和编辑过程中,又有哪些令人难忘的故事?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编审张福生,倾听这位参与过“网格本”工作的老编辑,讲述往事。

 群星璀璨的编委会 

张福生回忆说,1958年,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提出,为了学习借鉴世界文学的优秀遗产,提高中国青年作家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需要编选一套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当时中宣部责成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这项工作(1964年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后即从文学研究所接过了这项工作),并将出版任务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考虑到在世界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创作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世界文学遗产应包括文学理论,于是在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即“网格本”)之外,又增加了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合称“三套丛书”。因出版工作加重,因此商请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承担。

张福生与楼适夷(右)合影

外国古今文学作品与理论著作浩如烟海,哪些可以入选?

据张福生回忆,选题制定主要是由编委会完成的。至今,张福生手上还保留着一份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制定的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资料显示,这套丛书的编委会成员可谓群星璀璨:最初的编委会成员包括卞之琳、戈宝权、叶水夫、冯至、包文棣、田德望、朱光潜、孙家晋、孙绳武、陈占元、杨季康、杨周翰、杨宪益、李健吾、金克木、罗大冈、季羡林、郑效洵、闻家驷、钱钟书、钱学熙、楼适夷、蒯斯曛、蔡仪等。中宣部领导周扬、林默涵都曾先后出席最初的几次编委会会议指导。“文革”后,丛书工作重新启动,又增加了巴金、叶麟鎏、卢永福、朱虹、陈冰夷、陈燊、张羽、赵家璧、骆兆添、姚见、秦顺新、绿原、蒋路、董衡巽等人。

张福生说,当年,先是由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专家,在他们渊博的学识基础上,筛选出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论著。1961年,编委会制定了“三套丛书”的编选计划,初步确定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为120种,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为39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为12种。

“最终确定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几乎囊括东西方各民族自古代、中世纪至近现代的、思想艺术均臻完美的史诗、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的杰作,基本上集外国文学精华之大成,反映出世界文学发展演变、日趋丰富多彩、多样化的历史过程。”张福生说。

 每一本都精挑细选 

“我记得初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时,看到绿原先生责编的《拉奥孔》一书原样,发现上面的译文被修改过的地方很多,边角还粘贴出许多改正的译文,多的注释长达半页。”给张福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这本《拉奥孔》,是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翻译的,“令我惊讶的是,像朱光潜先生这样的顶级大教授,译稿怎么也被改得这样多。”

后来,张福生又从故纸堆里找到一份绿原所写的关于该书译文的意见,其中绿原提了135个问题,有114条朱光潜先生批了“照改”或是“改”字,还有的则提出了其他意见,最多的一条,朱光潜先生写了200多字的回复。除此之外,张福生还初步统计了一下,仅《拉奥孔》这部书稿,经手人就多达10余位,而且都是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比如冯至、戈宝权、钱钟书等。

后来,参与丛书的编辑时间长了,张福生才知道,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在当时是很常见的,这也是时至今日,丛书仍然被人们所看重,其中很多本书被反复再版的原因。

“这套丛书不仅有一个阵容强大的编辑委员会,委员都是外国文学研究界和出版界的权威和知名的专家学者,而且这些大家不仅亲自参与制定选题计划,确定各书译者及序文作者人选,分别审阅各书译文和序言,甚至还具体负责各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张福生回忆说。

翻译家照片墙

为了追求译文完善,这些译者往往视翻译为崇高的事业,力求译文尽善尽美,既忠实于原文,又保持原作风格,孜孜矻矻,逐句琢磨,完成一书,常达数年以至十数年。“这些译本,堪称精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比如张福生经手编辑的汝龙译的《契诃夫小说选》,便是精心打磨,校订了很久才出手的精品。

 深受读者喜爱 

“网格本”在读书爱好者中享有很高声誉,许多书友追寻近30年而不疲,每有所获,便欣喜莫名;听说出了新的品种,就互相转告。还有一些人试图搜集全套,“但是能收齐的太少见了”。

张福生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图书资源缺乏,“文革”刚刚结束后出版的“网格本”,在新华书店每每供不应求,经常是10万本一次地印刷,而且总是一到书店就被一抢而空。“当时由纳训译的《一千零一夜》(6卷)系列,我们收到出版部门的同事转来的印数单,上面写着50万套,我们吃了一惊,还以为多写了一个零,又打电话去核实,才知道需求量确实就这么大。”

就连标志性的网格状封面,也受到读者追捧,“我记得后来曾讨论过要不要更换现代感更强的封面,结果在读者调查中受到强烈反对,因此也就保留了下来。”张福生说。

最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共出书145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出书11种,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也出版了19种,原定的选题计划中,除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因组稿、出版条件等所限只能部分完成外,其余两种基本上已经出齐,再加上一些增补的书目,直到2000年前后,这项工作才基本结束。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老所长叶水夫曾赞扬这套丛书时说:“丛书规模之大,选题之精,译文之优,可以与世界上最好的同类丛书媲美,这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事业中一项奠基性工程。”

 本文作者叶晓楠,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经授权转发,特此致谢

新版网格本书影(部分)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成立起,就承担起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重任。一九五八年,中宣部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组编委会,组织朱光潜、冯至、戈宝权、叶水夫等三十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编选三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根据“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进行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六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外国文学的最高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是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最,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最高水平。

历经半个多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在中国读者阅读力持续增强的二十一世纪,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空前频繁的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以“网罗经典,格高意远,本色传承”为出发点,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出版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

一个忠厚、善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年轻人梅什金公爵(即小说中的“白痴”)从国外归来,由于命运的安排被卷进生活的漩涡。他被两个同样十分美丽、非常聪明、蔑视世俗成见的将军女儿阿格拉娅和从小父母双亡被人面兽心的地主收为外室的纳斯塔西娅所爱。由此引起一连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冲突、斗争乃至凶杀。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女子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其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多次再版,经典永远是经典。小说是阅读量极大、受众范围极为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其文学性和故事性的紧密结合,吸引文学及文学以外的大量读者。小说往往将现实压缩,以文学的形式反映真实的、深刻的社会现象、社会背景,或者反映某种思想、某种哲学观念甚至某种宗教信仰。

作者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思想家和文学家。这部名为“忏悔”实为“控诉”的《忏悔录》记载了他从出生到被迫离开对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年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一生。作品思想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真实,是卢梭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

莱蒙托夫(1814-1841),俄罗斯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他创作的《当代英雄》是俄罗斯文学中最为出色的经典长篇小说之一。小说描写贵族出身的年轻军官毕巧林在高加索的经历。他因为无法避免精神上的空虚和道德上的堕落,不满世俗现实,玩世不恭,到处寻找刺激,无事生非,玩弄女性,就像他在日记中所坦白的那样:“我迷恋于空虚而无聊的情欲;饱经情欲的磨炼,我变得像铁一样又硬又冷,可是我永远丧失了高尚志向的火焰,丧失了这种人生最美好的花朵。”毕巧林这一艺术人物标志着俄罗斯文学中患有时代病的“多余人”的诞生。

歌德的《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在第一部正文前面,还有一幕提纲挈领的“天堂序曲”,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基调。

《格列佛游记》被不少人看作是深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读物。格列佛仿佛是孩子童——在小人国利立浦特,他随心搬移各种人和物,像是摆弄玩具;流落到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后,他又如幼儿在成人世界里,感到惊恐而无奈。但是,过于强调这一画会或多或少掩盖作品的思想意义。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

《坎特伯雷故事》讲述当这三十几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开始讲故事的时候,人世百态便从他们的嘴里汩汩流出,欲望、贪婪、伪善、虚荣、阿谀情欲、忠贞以及美好的爱情等等各式各样的人性都赤裸裸地开放在腐朽的中世纪英国黑暗中。

《猎人笔记》中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作者还因此被放逐。随着屠格涅夫充满优美笔调的叙述,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习惯、地主对农民的欺凌、农民的善良淳朴和智慧,像一首首抒怀歌曲在我们面前缓缓流淌出来,汇成一部色彩斑斓、动人心魄的交响诗。

欧·亨利(O'Henry, 1862-1910)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短篇小说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大王”、世界三位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近300篇。他的小说情节生动,结构紧凑,故事奇特,可读性强,而且经常有一个别出心裁、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他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对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影响很大,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是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其惨烈的程度却不亚于古典悲剧。

《高老头》全书译成中文不到十八万字,而其视野之广,人物形象之多姿多彩,简直够得上一幅全景画卷。从拉丁区与圣马尔索城关之间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巴黎社会:一个给了两个女儿每个每年四万法郎入息的父亲,自己却穷死在塞纳河左岸的阁楼上;两个女儿一个当了伯爵夫人,一个当了银行家太太,而每年只剩下几百法郎生活费的老父亲还得千方百计筹钱为她们还债。

《失乐园》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石,也是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顶峰。别林斯基高度赞扬它是“俄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高出于俄国文学过去以及现在所有作品之上的”,“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作品。

本书是西班牙大师塞万提斯划时代的巨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主人公堂吉诃德一方面脱离现实,爱幻想,企图仿效游侠骑士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心地善良,立志铲除人间邪恶。是一个可笑、可叹、可悲又可敬的人物,是幽默文学中一个不朽的典型。

本书是法国中世纪骑士文学中一部不朽的杰作。作品讲述了一个生相爱、死相随的动人故事,作品以骑士的冒险经历开头,主要表现主人公特利斯当对王后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和不避风险的追求。骑士这种“风雅之爱”,开创了对女性的诗意崇拜。

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以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诗人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以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故事涉及四代天皇,历经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全书以源氏家族为中心,上半部写了源氏公子与众妃、侍女的种种或凄婉或美好的爱情生活;后半部以源氏公子之子熏君为主人公,铺陈了复杂纷繁的男女爱情纠葛事件。

这本《易卜生戏剧选》,从易卜生的全部剧作中精选出四部:《培尔·金特》(1867),《皇帝与加利利人》(1873),《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四部剧作,均在国内外多次出版,上演,在世界文坛,舞台上很受欢迎。前一部是第一阶段即创作早期的作品,后三部均为第二阶段即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四部剧作继往开来,不仅联系过去,而且预示了第三阶段创作趋向。

韦拉是个富有抱负的美丽姑娘,她的母亲为了谋取钱财,要把她嫁给一纨绔子弟。在医学院学生洛普霍夫的帮助下,她脱离家庭与之结合并创办了一家实行社会主义原则的工场。洛普霍夫性格内向,为人严肃,而韦拉却热情奔放,善于交际。韦拉爱上了性格相投的丈夫的好友。为了韦拉的幸福怎么办呢?洛普霍夫决定想法成全他们……

扫上方二维码,选择用浏览器打开

即为我社天猫旗舰店购书页面

扫上方二维码,

即为我社京东自营店购书页面

第一辑共计划出版图书30种,现已出版21种

详情见表格上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