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阿连德,智利女作家、记者,2010年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她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全球总销量超7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可以说,只要她出一本新书,它就会立即占据各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写作中的伊莎贝尔·阿连德,摄于1985年,委内瑞拉
作家的父亲托马斯·阿连德是一位外交官,常年派驻在秘鲁。1942年8月2日,阿连德出生于秘鲁首都利马。3岁时父母离异,小伊莎贝尔随母亲回到智利,住在外祖父家中。阿连德的外祖父是一个脾气有点暴躁的农场主,外祖母则着迷于占星术、漂浮术和通灵术,“毕生都处于一个真实与梦幻的临界面,对超感官现象与慈善工作的兴趣,尤胜于尘世的庸俗现实”。舅舅丰富的藏书使得伊莎贝尔很小便开始阅读文学名著。母亲支持女儿自由发展,在卧室里专门辟出一面墙供她随意涂画。在母亲与另一位外交官再婚后,阿连德跟随母亲和继父一起,游历了许多国家,增长了见闻。15岁时她返回智利首都圣地亚哥,17岁投身报界,成为一名记者,深入调查和报道社会问题。这段记者生涯为她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1970年,作家的堂叔父、著名政治家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智利共和国总统,上任后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改革。1973年,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总统中弹身亡。关于他的死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阿连德是被反动军杀害,军方则声称他是自杀。皮诺切特的独裁统治开始后,伊莎贝尔·阿连德踏上了流亡之路,她到了委内瑞拉,并继续进行新闻工作。伊莎贝尔·阿连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幽灵之家》于1982年问世。用作者本人的话说,这是“思念过去的产物,是流亡的产物”。1981年,阿连德的外祖父决定通过绝食结束自己的生命,作家得知这个消息后,着手给他写信。这封回忆了外祖父漫长人生的信后来便成了《幽灵之家》。这本500多页的小说以埃斯特万·特鲁埃瓦一家四代人的浮沉为主线,讲述了智利几十年的社会变迁。故事的讲述者叫阿尔芭,她的外祖父埃斯特万·特鲁埃瓦是一位暴躁顽固的庄园主,在前未婚妻罗莎被毒死后,与罗莎的妹妹克拉腊结婚,育有女儿布兰卡和两个儿子。布兰卡和父亲庄园里的工人佩德罗·加西亚第三相恋并生下了私生女阿尔芭。恋情暴露后,佩德罗·加西亚第三逃离庄园。阿尔芭长大后与革命青年米格尔相恋,受其影响支持民主改革。军事政变后,阿尔芭被军政府抓捕。抓捕她的上校埃斯特万·加西亚是外祖父的私生子,也就是阿尔芭血缘关系上的舅舅,但后者无耻地将她侵犯。最终女主人公获救出狱,并决定生下孩子——他虽然是暴行的产物,但也代表着宽恕与新生。《幽灵之家》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作品,包含了家庭、爱情、政治斗争等多重要素,形形色色的人物涵盖不同的社会阶级,体现了作者将个人记忆与历史背景结合的创作野心。阿连德经常强调自己的女性意识,试图用克拉腊、布兰卡、阿尔芭祖孙三代代表拉美不同时代的妇女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她们名字的寓意分别是“明亮的”“白色的”“黎明”,让人联想到日出时天色由暗入明的转变。此外,外祖母克拉腊的通灵能力也给这本书添了一抹超现实的色彩。虚实结合的手法让一些评论家将《幽灵之家》归入“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并称阿连德为“穿裙子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984年,作家发表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爱情与阴影》,书中的女主人公是一名记者,因调查揭露军方的暴行而险遭暗杀。第三部长篇小说《月亮部落的夏娃》(1987)则讲述了主人公从一位孤女成长为作家的经历。两部作品都十分畅销。1992年,阿连德的爱女宝拉因卟啉症去世。悲伤的作家在《宝拉》(1994)一书中记录了许多与女儿有关的往事。对她而言写作既是一种自我治愈与救赎,又是对遗忘的抗争。正如《寻梦环游记》里所说,遗忘才意味着真正的死亡,阿连德通过写作将女儿留在身边。近年来,伊莎贝尔·阿连德笔耕不辍,维持着每2—3年出版一本新书的节奏。她似乎深谙畅销书写作的门路,同时保留她一贯的创作风格。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用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气势恢宏的时代背景,以及充满激情的叙述吸引了大批读者,并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阅读体验。
提前剧透一下,我们也将在近期出版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多部精彩小说,敬请期待哦。
老奶奶给她穿衣服,铺被子,用托盘给她送早饭,强迫她服用安神的椴树花浸剂、利胃的母菊浸剂、能使皮肤光洁的柠檬水、强胆的荟香水和清神的薄荷水。最后,小姑娘变成了美丽的小天使。在院子和游廊上漫步时,满身花香四溢,浆过的衬裙窸窸作响,卷发和飘带好似一道光环。
克拉腊在自家四壁环绕中度过了童年,步入青年。她生活的世界中,既有令人咋舌的故事,又有安详静谧的时刻,计算时间不用钟表和日历,每个物件都有生命。幽魂坐在桌旁与生人交谈。同一事物既是过去又是未来。眼前的现实犹如乱七八糟的镜片组成的万花筒,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幽灵之家》,刘习良 笋季英 译
撰稿人: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