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的杰作——穿着基督教外衣的世俗宗教
前不久在史威登堡读书群中转发了一篇小约翰的文章:《谈谈儒道’成圣’观与圣经‘成圣‘观的比较》。有一位读者对文中提到一个杀人犯得着赦免的比方表示不能赞同,其他人也纷纷发表自己相似的意见。这个比方主要表达了神对罪人无条件赦免的恩典,史威登堡的跟从者对神白白赦免无罪之人的教义表示反对。神差他的爱子耶稣为我们舍命,叫一切信他的罪得赦免,并且无条件的接纳他们作自己的儿女,这是圣经明确的教导,也是基督教与其他世俗宗教本质的区别之一。为什么这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会反对圣经中这样明白的真理呢?如果把基督教中本质性的教义拿走了,基督教就不是真正的基督教了,基督徒也就成了有名无实、自称基督徒的异教徒了。然而,我比较能理解这些反对和质疑圣经真理的人,他们反对的根源在于对神的真理存着不信的恶心。我之所以能够理解许多人对于真理反对的声音,就是因为自从人类始祖亚当堕落之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罪孽里生的,每个人都承受了从亚当堕落而来的罪性。罪对人性的伤害和蒙蔽往往使我们活在罪中而不觉有罪,敌挡真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跟真理作对。因为每一个对别人表示不同意见的人,都有自己以为正当合理的反对理由。所以,唯愿神怜悯我们,使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败坏的本性,求神真理的光照亮我们的心,让我们真正认识真理、明白真理。
小约翰的文章中所提到的比方如下: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故事:你是一个浪子,当惯了乞丐。后来,你杀了人,被抓住要判死刑。没想到一个人替你受了死刑,你被当庭无罪释放。被释放后,更不可思议的是,那个替你而死的人的父亲找到你,收养你为他的义子。作惯了乞丐的你,穿着好衣服参加欢庆宴席。你当然不习惯这种生活方式,甚至看见别人吃剩的骨头,都有想抓起来啃的冲动。你整个生命和性情都需要更新,才能适应这种新生活。而真要更新的话,你则必须要不断相信这一替赎事实,并不断靠对这份神圣之爱的深信不疑才能活得下去。”
史威登堡读书群里反对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公义的神怎么能白白赦免人的罪,而不审判他呢?这不是违背神的公义吗?
2、 以圣经中大卫犯罪的事为例,大卫借刀杀人,公义的神要审判他,尚且杀死他与拔示巴犯罪而生的儿子,现在神的公义属性既然没有改变,怎么会白白赦免一个杀人犯呢?
3、 即使要为别人顶罪替死,也当自己去死,怎么能叫儿子去送死呢?
4、 如果神明知他的儿子去替人死是假的,根本不会死的,那这个替人受死不是演戏吗?不是在欺骗人吗?
5、如果一个人犯了死罪,神却对他说:没关系,不要怕,我白白地赦免你无罪,这样,那个人不是会更加肆无忌惮,大胆的去杀人犯罪吗?
6、相信神无条件赦免他的罪的人,他们会沉在虚假的“幸福”中,在道德行为上不追求长进,这种教导是阻碍人行善的,所以是错误的。
在分析这些反对的意见之前,我提醒所有的读者们一定要先正视我们自己人性中的盲目和无知之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当我们判断事物离开标准的衡量尺度时,我们往往会把是当成非,把非当成是,把光当成暗,把暗当成光。把甜当成苦,把苦当成甜。所以,先知以赛亚就曾经责备以色列人说:“祸哉!那些称恶为善、称善为恶,以暗为光、以光为暗,以苦为甜、以甜为苦的人!”【赛5:20】而一个人之所以会是非颠倒,黑白混乱,甘苦难辨。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受到罪恶的影响和毒害。我曾听说如果一个人出生以后就长期给他吃苦的食物,并且告诉他这是甜的,长大了他就会喜欢苦味,并且会把苦当成是甜的,让他吃糖反而觉得不好吃,认为是苦的。这也说明如果一个人心里先接受错误的观念,面对正确的观点时,他就会有一种出自本能的排斥情绪,认为那一定是错的。
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上面所提到的反对意见,第一点说:公义的神怎么能白白赦免人的罪,而不审判他呢?这不是违背神的公义吗?
神是公义的,这是无可质疑的,而史威登堡的读者们所质疑的是,白白赦免一个犯了死罪的人,到底是不是公义?因为公义就是有罪必罚,是铁面无私,一个法官如果不按着罪人应得的刑罚来施行审判,他显然是不公义的。所以,神如果无缘无故的白白赦免一个罪人,不是有违他的公义吗?
由此,许多人往往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公义的神是不可能赦免罪人的,他一定会刑罚人、审判人。罪人要脱离死亡,一定要自己做些什么,来救自己免除将来地狱的刑罚。
这样,就很自然的得出世俗宗教中所教导的靠行善得救,行善事将功抵过上天堂的结论。这种你一定要努力行善,才能得救,才能有份于天堂的观念。是比较合乎堕落后罪人的逻辑思维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嘛,怎么会有白白赦免的恩典呢?多劳多得嘛,怎么能不劳而获呢?记得我蒙恩之后向我老师传福音时,他曾对我说:“一切宗教信仰的宗旨都是劝人行善,这一点是好的。”但是他不愿意相信耶稣,因为他认为自己一生广行善事,比许多有宗教信仰的人好的多,用得着相信哪一种宗教吗?连我这位没有宗教信仰的老师都知道,宗教的宗旨是教导人要行善。可见教人行善的观点绝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史威登堡声称领受了一种全新的启示,事实上不过是要更改基督教的信仰,把基督徒从基督教中拉出来,加入行善得救的世俗宗教行列之中而已。这种教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认为世俗宗教所教导的才是真理,才是得救的正确门路。这样的教导,必然推导出凡是在世上行善的人,都是得救之人,都是有份于进天堂的人。所以,我那位可敬的老师觉得自己不需要信仰。史威登堡试图把基督教的绝对真理,改变成为相对的人间的道理。把基督教改造成为世俗的宗教之一,教导人只要行善就能得救上天堂的理论。认为条条大道通罗马,任何人只要心存善念,多多行善事,就会殊途同归,有一天都会在天堂会面。(这一点,从史威登堡读者群里的聊天中已经体现出来。)这样的教导颇能迎合堕落后的人性的需求,适合罪人的口味。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必然会有许多人说:我们要作好人呀,我们要行善事呀,作恶的要下地狱的,如果多作好事,将来死后就可以上天堂了。相对于近代无神论者所教导的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一了百了的观念来说,在约束人类的恶行,敦促提醒人行善做好人,显然有比较积极的作用。但是,读者千万不要因此把史威登堡看的过份伟大了。因为这种所谓的积极作用,也正是世上一般有宗教信仰的人所普遍具有的作用。绝不是史威登堡的新发明,他不过是接受了世俗宗教中的这种观念之后,再打着相信耶稣的名义,转手出卖给其他人而已。
我承认有许多史威登堡的读者,信从了史威登堡的教训,作了史威登堡徒之后,比某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更热心行善,为了将来能上天堂,他们在世上很努力地作好人好事,这一点确实让许多蒙恩的基督徒惭愧。但是,他们这种善行不是建立在基督的根基上的,而是在立自己的义,也就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来赚永生的福份,却不知永生之福的代价今生根本没有人能付的起。他们既然弃绝神白白的恩典,不愿意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之恩。非要拿着自己的义到神面前来换永生,结果只会大失所望,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赛64:6】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我们都像叶子渐渐枯干,我们的罪孽好像风把我们吹去。到那一天,他们将会发现,自己在世所谓的好行为,只不过是污秽的衣服,肮脏的不得了。唯有那些真正承认自己的罪恶败坏,承认自己今生无力自救,愿意接受耶稣的救赎之恩。因着信心被接到神家里的人,他们在神面前所行的一切善行,才因着基督的缘故被神悦纳。这其中的道理我很简单,因为当你执意要自己出钱买永生时,到有一天发现自己根本付不起这个价钱。你只有永远罢休。而当基督徒愿意接受基督的救恩,被神接纳到家里,成为神的儿子之后,他们每一个对父亲真心的爱的行动和付出,都能令父亲开心喜悦。
也许有些读者还是想不通,为什么这位宇宙之间独一的真神,他所启示给人类的得救方法,不是叫人行善得救,而是把得救当成礼物白白的赐给人,难道对神来说,世人行善行恶都无所谓吗?
不是神不希望人行善,而是罪人根本无力行神所要求的善,虽然我知道在世上作好人好事也是善事,但是罪人所行的善事根本无法达到神完美的要求。天堂只有在行为上毫无瑕疵的人才有资格进去。但是在神的律法标准之下,世上包括所有一生行善的人在内,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所以,永生的福份没有一个人能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为了拯救罪人,神不得不差爱子替我们担当罪的刑罚,把我们从罪恶和死亡的权势下拯救出来,把永生的福分白白赐给我们。然后把作神的儿女应当有的行为准则告诉我们,叫我们活出神儿女应有的样式来。如果有人说,既然神先把工资给我了,我不作工或者马马虎虎地随便应付一下也没关系。这是罪人无知的逻辑,因为如果你真的已经得着赦免的恩典,真的已经得着神儿子的生命,什么样的生命就会结什么果子,如果你结不出好果子,说明你的生命是假的,就好象麦田里的稗子一样,有一天收割的时候,田主会吩咐仆人把它拣出来烧掉。主耶稣说过,【太13:47-50】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这个网就是指地上有形的教会,不好的是指那些有名无实的基督徒,其中包括许多在世人面前有好名声,在世上热心行善却不愿意接受神的赦罪之恩的人。今天可能有些人听了觉得很稀奇,怎么那些世人中的大善人也会被丢弃呢?但到那一天,就没有一个人觉得稀奇了,因为世人中的大善人只是罪人眼中的标准,但将来在永恒中,是按着神的圣洁完美的律法标准来衡量人的。既然他们今生拒绝神白白的赦罪之恩,将来在神的律法面前又站立不住,当然只有被丢弃的份。
巴不得第一个因史威登堡的著作而误入歧途的人,都能早日醒悟,不要自以为义,想立自己的义。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接受神所给我们白白的赦罪之恩,然后在世上好好行善,努力作一个得蒙神喜悦的人。天父正在家门口等待着你们,呼唤你们早日回家,愿神赐福你!
说明:文中史威登堡读者所提出的几点看法,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加以分析,欢迎继续关注!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