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了慈心的撒玛利亚人
动了慈心的撒玛利亚人
查考经文:路加福音10:25-37
一:六 何法查经
1何时:具体时间不详。律法师找到耶稣发生在耶稣传道的三年半时间内;主耶稣所讲论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未指明时间,依照故事中的人物宗教领袖可以正常行远路推论可知是安息日以外的某一天。
2何地:故事中提到的地点是在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路上
思考问题:耶路撒冷到耶利哥为什么是用下这个字呢?在旧约,耶利哥这座城市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呢?3何人:耶稣、 律法师、 有一个人、 强盗、 祭司、 利未人、 撒玛利亚人 、店主。
按照耶稣与律法师谈论的背景,设定被强盗打伤的人是犹太人是合理的。
4何事:耶稣用故事说明真理。
思考问题:律法师询问了耶稣什么问题?耶稣与律法师谈论了什么?为什么耶稣要引用故事?
故事中,祭司与利未人为什么不搭救落难的同胞?为什么一个被犹太人看不起的撒玛利亚人会救一个落难的犹太人?旧约撒玛利亚人曾经与犹太人发生了什么事情?5为何: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
思考问题:律法师为什么要起来试探耶稣?为什么不是探讨或者是求问的方式呢?此处可能很难有标准答案,但是从多处圣经中所记载关于宗教领袖试探耶稣(路11:53-54,约8:1-11),也能窥探一二。
6如何:你去照样行吧。
律法师一直发问,以显示对耶稣的不服,耶稣当然知道其用意,所以就用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阐述真理。律法师认识到那怜悯人的撒玛利亚人就是受伤者的邻居。耶稣对他说:你去照样行吧。
——二:经文释义
①25节 本章的故事,皆由律法师试探耶稣而引起,核心点就是关于如何才能够承受永生的问题。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提出问题的人居心不良(心怀试探),当他提出需要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的时候,就可得知这个人是要凭行为得永生的。
永生或者是永死,是基督教教导中核心的基要真理之一;在犹太人的观点中,他们是很有把握一定得永生的,更不用说宗教领袖了(此时律法师是很有把握自己已经拥有永生的)。因为按照血统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按照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这约的祝福是与他们有份的,按着上帝籍着摩西的律法,他们更有所夸口的,因此律法师提出此等问题,是带着试探、挑衅的味道,就是要看耶稣的教导跟以色列人所领受、所持守的有什么不一样?
事实上当耶稣基督宣告你们要悔改信福音(可1:14-15)、你们要重生才能进天国(约3:3-5),这完全冲击了他们与生俱来所领受的教导,这也打击了他们作为以色列人的民族自尊心,所以耶稣时常被宗教领袖试探、反对、逼迫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②26节 耶稣显然知道此人的生命光景,因此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引导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什么?”耶稣用律法作为切入口,引导他关于永生这个重要命题律法是如何记载的。耶稣用律法作为切入口,也是要让他深入思考他自己能不能遵行全律法?要让他面对自己的生命状态,好好反省(律法本是好的-参罗马书7:12,但人靠自己是无法遵行律法的,因此人也无法靠守住律法而得永生,律法是叫人知罪的-参罗马书3:20;律法是训蒙的师傅,要引导人到基督耶稣哪里-参加拉太书3:24)。
笔者在传福音时,会先宣讲上帝伟大的创造和作为,进而讲到人的堕落,再接着用上帝纯全之律法去对照人的真实生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神面前是一个罪人。如果一个人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罪人,那么恩典对于他是“多余”的,对其宣讲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就没有任何意义;籍着上帝纯全之律法,他清楚认识到自己是罪人,知道罪的工价就是死,他才会明白恩典是何等宝贵,才会明白耶稣基督道成肉身、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是为了拯救他。所以耶稣基督籍着律法要显明律法师的生命状态实在是我们要效法的榜样。 ↘③27节 而他的回答乃将律法的总结非常清楚的阐述出来,也就是至少他在知识层面上是明白律法究竟讲明了什么,这比当时很多宗教领袖只是恪守传统就好得多了。律法提到两方面,对神与对人;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神;要爱邻舍如同自己。但是,当亚当堕落后,人性全然败坏了,罪人的生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神无法尽自己的本分,对人也无法尽爱人如己的责任。因此他的回答非常漂亮、非常的正确、非常的属灵,但不代表他能遵命而行,不代表他愿意遵命而行。
此处我们也应当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我们是一群被基督拯救回来的人,我们曾经在罪恶中被辖制是行不出来的,但我们现在被圣灵重生有基督耶稣性情的人,我们已经明白上帝给我们的命令,我们有没有遵命而行呢?我们是否愿意遵命而行呢?我们是否靠着圣灵的引导竭力的爱神爱人呢?我们是否懂得很多属灵的知识,但却对我们生命无益,只是增加了我们自我优越感、增加了我们教训人、试探人的本钱呢?这是值得基督徒深思的。
④28节 耶稣基督认同了他的答案,“你回答的是”(在太22:34-40,可12:28-34主耶稣就有提及),但同时耶稣向他发起了一个挑战——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这段话也明确的告知了律法师,你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拥有永生了,不是的,你真要如此行才能得着永生;耶稣当然知道这位律法师是达不到律法的要求的,他无法这样行(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但耶稣要引导他,要让他正视自己不仅达不到律法的要求,更是违背了律法,而违背律法就是罪,他的罪该如何解决呢?罪所带来的后果,不单他得不着永生,并且永死就是他生命的结局。 ↘⑤29节 很可惜的是,这个律法师心里刚硬,他不承认自己达不到律法的要求,他更不愿意向耶稣承认自己有罪,寻求基督的拯救,反倒继续向耶稣发起挑战“谁是我的邻舍呢?”注意,在重要的第一方面——爱神,律法师为什么不再提及呢?是他觉得自己遵守了第一方面,还是他不愿意正面回应自己是罪人,是得罪上帝的人,因此退而求其次,想要转移话题呢?我想后者是更有可能的,罪人想要隐藏自己的罪,是罪人的天性。如果他真做到了爱神,就会知道谁是他的邻舍。↘⑥30-37节耶稣基督用故事说明这个问题,继续引导他。须知,在犹太人传统的观点中,邻舍只是自己的同胞以色列人,而外邦人就不是自己的邻舍。假如一个以色列人在和平时代杀死了一个外邦人,他们也觉得不需要偿命,因为外邦人本来就不是自己的邻舍。他们有这种错误的观点,完全是对上帝的圣约以及律法有严重的误解。而耶稣基督要用这个故事,显明以色列人的罪,显明这个律法师的罪。
⑦30节 首先这里提到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城,落在了强盗手中,被剥去衣裳,被打得半死,还被丢下。显然这个人的遭遇是不幸的,稍有人性的人,也会对其遭遇心生同情,如有可能,都会伸出援手。但其更不幸的事情,还在后面。
⑧31-32节有一个祭司看到他,竟然从另一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看到了他,也照样从另一边过去了。他们是宗教领袖,是侍奉神的人,是用神的命令教导人的,他们应该更有爱心更有同情心,但是他们竟然不拯救自己的同胞,反而视而不见。一个宗教领袖教导人,要爱自己的邻舍,现在自己却对遭难的同胞视而不见,这岂不是最大的讽刺吗?
在旧约,祭司、宗教领袖不能挨近死尸,除非是自己的亲属(民数记19:11-19,以西结书44:25-26), 因此他们对打得半死的人视而不见,好像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们不能确定这个人是否还活着,万一已经死了,挨近死尸,在律法的礼仪上就成为不洁净的,如此至少一个礼拜是不能在圣殿里供职。这个理由能够为他们这样的行为辩护吗?显然不是的。他们死守传统,真是因为敬畏神吗?不是的。所以耶稣基督时常责备这些宗教领袖(参 路11:37-54,可12:38-40,太23:1-36),当耶稣基督传道时,看似触犯了安息日、与罪人同席,耶稣的行为不被宗教领袖理解时,也时常说道:神喜爱怜恤,不喜欢祭祀(参 何西阿书6:6,太9:13,太12:7)。因此祭司与利未人如此行,完全是死守错误的传统,从而忽略了更大的诫命就是爱神爱人。他们看似遵守神的命令,事实上是在违背神的命令,因为神的诫命一方面规范人应当向神尽的本分,同时也保护了人应当受到的护理。
这也是我们应当警醒的,正如雅各书2:14-17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的去吧!愿你们吃得饱穿得暖”,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我们应当知道,信心的行为,才显出我们的信心是真实的。
⑨33-35节 一个撒玛利亚人也经过这里。注意,撒玛利亚人是被犹太人所厌恶和鄙视的(从主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道时就能知晓,参约4:7-9节)。但是这位撒玛利亚人放弃了以往的成见,他看见这个受伤的人,就动了慈心(33节),
1先是用油和酒倒在这个人的伤处,
2又进行包扎,
3扶他骑上牲口,
4又带到店里进行照应,
5第二天还拿出钱来交给店主,
6嘱咐店主照顾这个受伤的人,
7如果钱不够以后回来必还给他。
撒玛利亚人所有的行为,无不显明了他的爱心。撒玛利亚人与祭司和利未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⑩36节 耶稣再次提出一个问题,对律法师进行引导:这三个人谁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⑪37节 显然律法师知道了谁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但他不直接回答是撒玛利亚人,而是回答是怜悯他的。这也显明了律法师对撒玛利亚人仍然心存成见,这与撒玛利亚人放下成见,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⑫38节 主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这个律法师以为,自己对摩西律法的知识非常丰富、精深;所以,他想来试探基督;可是,基督藉着好心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故事,让他看到自己当尽的本分,劝他要向这个撒玛利亚人学习:——“去吧,你就照着那位好心撒玛利亚人的样子,做人、做事”。我们每一个人的职分,就是应当在我们各自的位子上、环境里,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安慰别人、缓解别人;帮助那些身处困苦匮乏境地的人。律法师的职责,尤其如此;那些自以为对神的律法、对信仰很有学识的人,更应当在这些事情有极大的恩慈怜悯宽厚之心。我们每一个真诚信从基督的人,都应当比那骄傲自高的祭司、利未人更加敬虔,有慈爱怜悯(引自马太亨利的注释)。
律法师一直发问,以显示对耶稣的不服,耶稣当然知道其用意,所以最后耶稣用比喻阐述真理。至此,圣经再未记载律法师有提出任何问题,也并未记载当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他有什么反应,因此他去照样行还是不去照样行,就不知道了?他想行而不能行,又或者不想行却一定要行,也就不知道了?
结语:基督所讲述的这个比喻的基本意思,是要告诉那个律法师,究竟谁才是我们的邻舍。然而,这个比喻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这个比喻,清楚地显明了我们的神、我们的救主对我们这些可怜罪人的恩慈与爱。我们就像是那个可怜的旅人。撒旦——我们的仇敌,抢劫了我们,剥去我们的衣服,打伤了我们;这就是罪对我们生命所作的事情。我们从本质上来说,是已经半死了的,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在罪中呻吟痛苦,生命中充满了伤痕。我们根本无法自救,因为在我们的里面毫无力量。摩西的律法,就像是那个祭司与利未人一样,就像是那些高举律法主义的人一样,高高地俯视我们,却对我们没有同情怜悯之心;既不愿帮助我们,也不愿靠近我们;就像是那个祭司与利未人,远远地从路边绕过,不愿意贴近我们;那些惯用律法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可怜的罪人而言,既没有同情的心,也没有帮助我们的能力。这时基督来到我们的身边,就像是那个好心的撒玛利亚人一样(犹太人就蔑视地称基督为撒玛利亚人)。基督同情我们、怜悯我们,包扎我们流血的伤口(参:诗篇147:3,以赛亚书61:1)。他用比油和酒更为宝贵的东西来清洗、医治我们灵魂中罪的致命伤口;——就是,用他自己的宝血,来洗净我们的罪。他照顾、怜恤我们;把照看我们的一切费用,都算在他的头上。而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却还并不是我们中间的一员;在我们还不认识他的时候,在我们还沉溺在罪中的时候,他就怜悯我们,把我们当作是他的弟兄骨肉。他无限地高过我们。这显明了他丰富的慈爱;我们应当说:“主啊,我们应当何等地感谢你!”(引自马太亨利注释)
本文作者:唐立刚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