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和标志的变迁
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多次更名,从国民革命军,到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称谓的历史演变见证了这支军队的创建、转型和发展,但不论名称为何,都不改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集团的性质。回顾这支军队名称的演变,其实也是在回顾中国共产党曾经走过的岁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及标识变迁
胜利之师说“共军”
举世皆知,中国军队的正式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文为ThePeople’sLiberationArmy,简称PLA。与全球大多数国家军队不同,中国有关法制文件中都明确表述,中国军队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集团,为执行中国共产党拟定的内外政治任务而创建和保持的军队。在国共内战中,它也因此被对方和社会简单称为“共军”。翻阅严肃的历史档案,这一称谓并不必然包含贬义,只是斗争对手或社会的一种标签化识别而已。
20世纪20年代开始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很长阶段并未尝试独立拥有自己的武装,只是一个以政治斗争为主要武器的政党,擅长通过发动罢工、发展知识分子党员等方式推广俄共和国际共运的理论思想。在独立建军前,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动作是在苏联支持下与重建的国民党联合,以两广为根据地,讨伐北洋军阀。
1927年,当北伐进入长江中下游时,国共决裂。此前与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合作的国民党左派与反对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原右派合流,开始清共和分共运动,中国共产党也由此开始寻求独立建军和武装夺取政权的转型。因此,“共军”的称呼虽在过去掌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口中不无蔑视,但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本是在漫长的两个历史回合的国共战争中创建和发展,它实际上是一种辞意褒贬根据说话者立场而变化的非正规历史称谓。
在上世纪20年代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国民党的政治重建与军事重建同步,黄埔军校的开设便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其建军的基本模式学习和照搬当时布尔什维克革命成功的苏俄,即所谓党军模式。当时,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许多国民党人多在反省辛亥革命以来的政治失败,因而尤为苏俄这样的老大帝国能成功进行社会革命而鼓舞。他们认为,创建和控制在政治上可靠的军队,运用革命政党的政治观念与纪律管理军队,是当时中国的必由之路。
所以,中国军队源远流长的党军模式,既有历史和外部的渊源,也为现实斗争的需求所催生,非任意天降之物。只是1927年蒋介石在开府后,拥有政治正统的地位和名义,自号国军,自然也愿意对外解释成国家军队,事实上,这一问题不无有意的含混。这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在很长时期内实行以党领政,并未抛弃党军的治军之道。与之敌对的中国共产党,也因此直白地把对手称为国民党军。
即使在1937年全国联合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国共双方在军事统帅权和作战指挥权方面还是楚河汉界,各行其是。虽然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政府作为国家战时统一政府的政治地位,但无论重庆的国民党人或第三方人士,还是南京的汪精卫伪政府,甚或侵略者日军,各自心目中仍把重庆和延安作为分别的政治与军事集团对待。作为现代中国极大政治-军事复合力量集团之一,八路军、新四军等在中国共产党政治与军事直接领导下的特点并未改变,这就是“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
即使在政治上联合抗敌、统一救国的大旗之下,不论如何改称,军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力。考察其在历史上的名称变化,须从这一基本的军队性质出发。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的红军改编动员大会会场
革命、工农与红星
电影开始时,大银幕上出现一颗中间镶嵌“八一”字样的红色五星,星光四射,伴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音乐。这是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徽标。
当代大陆中年以上的人群大多熟悉电影《闪闪的红星》。可以说,青灰色军服的八角帽,上缀五芒红星,构成了大部分人对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主要印象。然而,回溯历史便可发现,五星这一源自东正教传统的标志成为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军徽,实有漫长过程。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继南京之后开始分共,国共决裂蔓延全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决定寻找独立的政治革命道路,而要进行这样的革命,需要重建革命策源地和掌握军队。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人利用中国共产党掌握的军队在南昌发动起义。1933年,在江西苏区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法令,宣布这一天为南昌起义纪念日,此为中国八一建军节的来历。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发生根本变化的结果。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共产国际指导者认为,国民党清共和分共的政策实为背叛国民革命事业,因此要组织独立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返回兵员和财源较充实、革命热情较高涨的两广,重建革命策源地,以便重新书写革命篇章。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南昌起义后组成的军队没有抛弃北伐军的国民革命军正式名称,而是沿用了主要为广东部队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这显然有增加暴动正当性和社会号召力的策略考虑。
几乎与南昌起义同时,8月7日,在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的亲自参与下,中国共产党高层于汉口举行决策会议,确认了与国民党政治决裂和独立进行中国革命的路线。这一路线在修辞学上面临的问题是,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等国民党人已在中华民国法统下举起国民革命的旗号,因此确定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口号意义重大。很快,与主要为民族革命性质的国民革命相对,中国共产党举起了工农革命的旗帜。
工农革命的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发动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性质,也与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在社会和政治识别上截然分开。这一基本政治修辞学,很自然地反映在其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的名称方面。
1927年9月9日,身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的毛泽东作为特派领导,组织发动了湘赣边界地区的秋收暴动(后来的叙事者一律将历史上的正式名词“暴动”改称起义)。起义后所组建的军队贯彻了“八七会议”精神,将暴动部队编组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此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地工人和农民组织发动零星暴动时,都以报复国民党部队清共暴行的名义,自称工人、农民自卫队,或农民自卫队与工农自卫军。各地暴动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军队陆续称工农革命军某地军或第X军。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尚未健全统一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制,故无法赋予统一的军队编号和序列。
由于政治战略的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新建军队的领导理念和体制上确立了自己的要求。与国民党松散的军中政党形态不同,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红军,开始尝试在军内建立严密的政党组织,并通过这种支部建在连上的内部政治体系掌握军队,以期在军事行政方面与国民党军彻底区分。工农革命军因此放弃了北伐军使用的国民党系青天白日帽徽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决定采用与苏联红军同样的旗帜,在红旗上加绘白底五芒星和镰刀斧头十字标志,这一新的军事标识系统很快完善起来。
1930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独立特色愈加明确。工农革命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符合马克思主义全球革命原理的苏俄式苏维埃政权,而随着江西与其他地区苏区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提出了为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奋斗的政策。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治理明确模仿苏俄政治和社会形态,军队建设也不例外。广州兵暴中的起义部队已经自发使用红军称呼,军政建制明显模仿苏俄。
1928年,朱德、陈毅在领导湘南暴动后,组建了当时最大的一支中国共产党武装,自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在请示党中央后,正式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第四军。此后,各苏区的中国共产党部队陆续奉命统一使用红军番号,采用苏俄式的八角帽作为军帽,军旗则依然保持工农革命军时期的白底五芒星和镰刀斧头标识。
十年国共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军事领导机制。上至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下至各省组织的军事部门,对军队的领导成为党的首要工作,而武装斗争也成为日常任务。在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开始全民抗战前,中国共产党军队都是头戴上缀红星的八角军帽,在苏俄军队学习归来的政委领导下,唱着《国际歌》等苏俄式歌曲,在各地的山野大泽间奋斗。
现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称此阶段为十年土地革命时期。为配合第一波建军的成功,红军还颁布了体现自身建军和军政纪律的标志性文献《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简明纪律,极为生动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建军的特色。它给社会以明确和强烈的政治识别信号,通过把红军形象与古代劫富济贫的绿林豪杰巧妙联系起来以动员社会,同时广泛引进苏俄军队的军事教育和管理理念。
此后,各大赤色割据区逐步获得了统一的政治任命,各区所属红军部队被颁发统一的红军序列,成立了红军第一、第四和第二方面军,其下建立军团、军、师、团等健全组织,并设有参谋、教育、后勤和特种业务等作战保障机构。
红军,终于使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努力获得了初步成功,红色党军的幼猫已经成活,并在残酷的内战中幸存下来。与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和中央军一样,红军获得了最初的全国性名声和外部影响。
八路军及手中武器
“八路”之名天下闻
在中国社会三四十岁以上人群的个人基本词汇表里,“老八路”是某种个人崇高品德和素朴谦虚个人品行的代称,“土八路”是对中国军队长期的简陋装备与装具的善意讥讽;在中国大陆影视作品中的日本侵略者嘴巴里,“八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敌的、机智英勇的中国抗战军人的化身。
推而广之,八路在很多语境中就是指中国军队。中国官方话语中,“八路”二字在现代史叙事上的特殊地位,除因为八路军及新四军是赢得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之师外,尚有需要仔细辨析的深层历史原因。
1937年初,因“事变”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从而构筑了全国联合的抗战政治和社会基础。但因张学良为蒋介石控制,东北军和西北军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内部混乱,而南京军队意图进逼西北,国民党方面在国共关于军队改编的谈判中占有很大优势。加之斯大林担心日军北进,极力催促中国共产党尽快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达成妥协,因此,蒋方开出的共军改编方案对中国共产党极为不利。
蒋方方案的要点是,政治上取消红区独立政权,改称特区,军队只能编为3个师,后来甚至要求只能编为2个师,而且不能设立独立的统一指挥机构。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放弃十年以来的独立建军努力,对此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难以接受,谈判事实上陷入了僵局。
整个抗战期间,国共军队围绕限共、溶共和反限共、反摩擦进行了不断的斗争。就国民党方面而言,这些政策最基本的考量就来自此处,即借全民抗战取消中国共产党武力。而中国共产党对合作抗战的底线恰恰是针锋相对的,即不管使用任何番号或名义,都必须坚持对军队的独立领导。这种军事上的楚河汉界状况,也是抗战后双方缺乏信任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双方不能达成妥协、又不能承受再度政治决裂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宣布至迟于8月1日自行改编,具体如何改编则未作说明。然后,卢沟桥的枪炮声结束了争吵。华北的战事风起云涌,一个多月后,更大规模的淞沪战役爆发,中日进入生死存亡的全面对抗。
此时的南京政府无心纠缠改编红军的细节。1937年8月22日,淞沪战役爆发10天后,国民政府宣布红军所属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25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的最高统帅机构中革军委宣布接受国民政府军委会所颁番号,将红军改编为129、115和120三个师,将此前的红军前敌指挥部改编为八路军指挥部。从此,红军变成了八路,重举十年前抛弃的青天白日旗徽。
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虽然整个抗战期间妇孺皆知“八路军”,但其存在情形非常特殊。作为军队名称,它的存在时间极短。1937年9月11日,因应全面抗战的需要,中国战时最高统帅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训令,将全国陆海空军统一编成抗战中国军队序列,八路军获颁第十八集团军的番号。换言之,八路军的军号存在不到1个月。可8年抗战始终,以及后来的历史叙述,无不继续称此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为八路,此中有重大缘故。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山东、长江南北和华南等地进行敌后游击战,除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南方八省留守红军组成新四军外,华北等地的部队无论对内对外一律坚持称八路军,仅在需要与国军进行统一通讯或其他必须的业务联系时使用第十八集团军的番号,如驻西安的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这不仅是一般的名称使用技巧问题,更是中国共产党贯彻独立领导军队这一核心政策的体现。
由于不受外部的军事和政治节制,八路军得以大力发展自身力量。在抗战开始时3个师的编制下,八路军以各根据地为基础,创建了军区和军分区军制。根据这一制度,各军区与分区又按照主力(脱产部队)和地方武装(含地方党政领导的部分脱产部队与民兵)设立新的师、旅、团等编制。这些迅猛扩大的部队对外统称为八路军。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其基本运作模式与此类似。
到1946年内战开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军已近百万,民兵等超过百万,这些武装力量都被社会笼统地认知为“八路”。换言之,采用八路这一当时抗战军序列中并不存在的军号,是中国共产党精心设计之举,成功地在社会意识中植入了自己的军事独立形象。
解放军要解放谁
1946年6月,国共两党终于开始历史的决战。新的更大规模的内战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政治要求。1947年10月10日,在这个精心选择的包含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标志着在新的历史决斗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正式采用了新的军号。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重新颁布经过更新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示新军与红军的政治承继关系。
在这份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宣布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目的“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直接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可从解放军这一称号的诞生看,其政治含义有一逐步演变过程。抗战结束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地武装力量已经自发和半官方使用解放军这一军号。1944年8月20日,刘少奇在内部高级干部会议上最先建议使用这一称谓。翌年1月,属于南方抗日游击队的广东路南部队首次正式使用了“路南人民抗日解放军”的名称;8月13日,延安最高官方媒体《解放日报》在题为《当前的紧急任务》社论中第一次使用了“人民解放军”的提法。于此前后,山东罗荣桓等也采用或建议使用这一名称。
就史实来看,军号上采用“解放”一词主要出于两种考量:其一,与抗战期间民族独立解放的政治纲领相一致,在国共受降争议的背景下,为华北的反攻、受降以及获得抗战胜利果实揭橥正义旗帜;其二,对日反攻时宣示自身的政治与军事独立性。
总之,最初解放一词的涵义是指从日寇侵略者铁蹄下解放同胞和河山,到内战风云再起后转变为从国民党政府手中解放人民。
鉴于从抗战到内战转换的复杂政治环境,在1947年内战进入高潮前后,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名称犹有微妙的变化。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曾内部下令暂时取消使用一切与八路军、新四军、第十八集团军等名称不符的军队名义,因其明显不利于谈判的氛围。而在东北这样有复杂政治环境的地区,一方面出于志在必得,一方面得考虑苏联和苏军的国际政治需求,加之还得应付马歇尔调停的国内政治环境,国共双方虽在东北大打出手,但东北中国共产党军队在很长时间内仍用“东北民主联军”的军号。这既从感情方面诉诸内外对当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敬意和怀念,同时也符合当时中国共产党“反独裁,要民主”的对外口号。
1948年9月初,即决定鹿死谁手的国共三大战役前夕,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建军500万的新目标,准备利用总战略计划为5年的时间(从1946年算起),彻底打败蒋介石。同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将各大战略区部队划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随后进行了全军整编,先按地域、后按编号数字序列设置了四大野战军、五大一级军区、若干二级军区,其下属部队统一编制为“三三制”军、师、团等,另设各种地方游击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抬头。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称自此沿用至今。人们偶尔还戏称他们为“八路”,但随着解放军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合作与多国军事行动,国内外媒体和公众已经日益习惯于直接称呼他们为中国军队。
■作者赵楚,62年出生,安徽肥西人,83年毕业于南京解放军关系学院,国际军事问题专家。本文来自凤凰网--,版权归作者所有,用于学习与交流
相关阅读推荐: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投稿,并提供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