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卷”!47项,全部完成!

厦门日报社 / 厦门日报 2024-04-13


上午10点多,冬日暖阳洒向南湖公园。刚在公园内练完太极拳的一群“老伙伴”,围坐在“茶桌仔”旁,泡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茶,一边喝茶赏景,一边谈天说地。公园里,无论是喝茶聊天的老人,还是乘坐游船的小朋友,或是跑步健身的年轻人,大家都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南湖公园,居民正在泡茶话仙。(本报记者 吴海奎 摄)


这是一座幸福城市

所具备的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


回望2023年厦门的民生答卷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得到生动践行


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53个、城镇新增就业17.2万人、新增医疗床位2000张、新建4个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6个长者食堂、推动25个公园设置泡茶点、4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一座城市的民生大事。




(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把暖民心的事办实、

把惠民生的事办细、把顺民意的事办好

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杏林湾畔,市民组队打太极拳。(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孩子的抚养教育更舒心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清晨,位于思明区站南路的金榜小学传来琅琅书声。


去年9月,金榜小学如期建成投用,新增1600多个小学学位,有效缓解了片区学位紧张的问题,满足孩子们就近上学的愿望。


位于火车站南广场对面的金榜小学。(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孩子的抚养教育

牵动着千家万户



2023年,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进入就学兑现年,入学迎来高峰期。我市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53个,新增学位6.3万个,开办9所普高,完成第一批120个“百校焕新”项目,引入优质资源优化学校布局。


2024年,我市计划建成38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4.1万个学位。



去年

我市还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出台《厦门市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补助实施办法》《厦门市托育机构责任保险补助实施方案》,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完成25个婴幼儿照护服务普惠项目,新增普惠托位2061个,千人均托位数超3.62个。获评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和儿童友好城市。



机构老师和孩子们互动。(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年轻人的就业成才更暖心



2023年9月13日,福建省首家多元化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专门机构——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提供权益保障、公共服务办理指引、生活便利查询等一站式服务。


这是我市在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共服务水平、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新尝试、新突破。


我市还推出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益鹭保”项目,一天只要8毛钱,政府还补贴一半,就可得到最高40万元的保障,为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职业伤害保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3年,我市积极出台稳就业促就业、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等措施,城镇新增就业17.2万人



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资料图/通讯员夏海滨摄)


“房子虽不大,但总归是个家,心里踏实!”在厦门打拼多年,“90后”小伙黄文彬终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安居才能乐业。我市持续健全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2023年,共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2万套,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1.1万套,发放大学生“5年5折租房”补贴2.7亿元,越来越多的新老厦门人,实现了“安居梦”“宜居梦”。



珩边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目前已完成预验收。(来源市建设局)


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更安心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真是太赞了!”近日,家住集美区的市民王阿姨在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就医后,连连点赞。



2023年,健康厦门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苏颂医院开业投入运行,新增医疗床位2000张;深化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共引入新技术200余项,填补100余项区域医疗技术空白。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23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岁。主要健康指标连续18年保持在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前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厦门医院


中午时分,位于思明区禾祥东路3号的“梧家食堂”飘出阵阵菜香,独居的80岁老人陈奶奶和85岁黄奶奶相约早早来到这里就餐。


“我们两个都住在旁边的小区里,走过来五分钟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饭菜很丰富,吃得很开心!”陈奶奶说。



2023年,我市着力打造“近邻+养老”服务模式,不断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全年新建4个具备老年人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等若干功能的区域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了每个镇(街)至少有1处照料中心;新建6个长者食堂,为居家和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支持。


《厦门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在2023年印发实施,明确到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健全,覆盖全体老年人。



去年10月底,同安区大同街道凤山社区长者食堂开业,吸引老人们前来用餐。(陈嘉新 摄)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

发展的旨归始终为民

做好民生工作

永远都在“进行时”


刚刚迈入2024年

在我市

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加快落地

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发布实施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清晰的民生图景

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

更加舒心、暖心、安心


鹭江时评

民生为重促发展

●韩笑


以发展之果惠民生,以民生之丰促发展。


今天,本报刊发《共享成果 “民生答卷”暖人心》,回望2023年厦门的民生图景,通过一组组有厚度的数据、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难有所助”的举措与成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厦门的生动践行。这充分证明,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赋能。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站上新起点厦门矢志奋斗的目标。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根本目的是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发展为了民生,这是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要以发展之果惠民生,首先要发展,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维护好高质量的民生。去年,挑战前所未有,困难超出预期,但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应急和谋远相结合,奋力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经济恢复向好,为维护好、发展好民生奠定了实力基础。


民生是稳定之基、和谐之本。民生具有“生”的重要功能。民生工作做好了,不仅能为发展创造稳定环境,也会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投入,不只是改善百姓生活,也能够促进生产、拉动消费。增加群众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也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事实证明,改善民生和推动发展,是互相加持、同步双赢的。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民生”的层次和内涵更加丰富,除了保基本、守底线,更涵盖了提升民生品质,满足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内容。新一年里,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等问题上持续发力,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市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环境,让厦门市民日子更有“奔头”、生活更有“劲头”。


年终岁首话发展 
精彩点击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吴海奎

编辑:林聿晶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刚刚!厦门新机场,重大进展!

即将抵达!明起大转折!厦门未来天气……

一足球俱乐部突然宣布:解散!网友:再见了,我的青春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