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想着“资本大潮”,产品和内容才是音乐产业的核心
4月28日,“影响论坛”正式举办,音乐财经作为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将对此次论坛进行全面的报道。
资本大潮下,音乐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政府对音乐产业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论坛上多位一线从业者对此进行了深度讨论。
嘉宾介绍
老锣(RobertZollitsch)著名作曲家
高伟云(Jeroen de Kloet)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全球化研究教授
阿姆斯特丹全球化研究中心(ACGS),总监
何东洪(Ho Tunghung)
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台湾livehouse地下社会,创始人
赵志安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张谦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者/讲师
老锣:音乐发展推给政府不现实,利用音乐挣快钱不靠谱
中国产品已经完全达到了国际的标准,但是中国的文化制造依旧薄弱。德国以贝多芬为傲,但是中国这么伟大的国家,只能拿出民歌小调,这是不合理的。可以说,在世界上中国影响范围非常广的音乐产品的代表作是没有的。朗朗和李云迪他们也并不代表中国的音乐文化。
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音乐产品可以代表21世纪的中国,我们总是在谈中国的流行音乐,可是中国的流行音乐什么特色都没有,更别提鲜明的“音乐符号”了。
中国现在加大了对文化项目的投入,但是其中艺术得不到重视。比如,中国优秀的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的赞助商都是像奔驰、宝马、德国银行这样的赞助商,找不到中国的品牌。我觉得这并不是中国产品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我认为艺术的发展不能总推给政府。在德国,那些一小撮的艺术团体,都是由企业来赞助的,企业的赞助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其次,我觉得艺术需要资本去支持,但是我们要明白,艺术的回报不是经济利润。我们不能老想着在音乐上挣快钱,艺术回报给我们的是价值。现在很多人把宋柯当中国音乐产业的带头人,可是我觉得他把我们忽悠了。别的产业都在关注产品的功能和价值,但他并不关注音乐的产品和内容,而这恰恰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高伟云:不要过分强调资本的作用,音乐市场需慢慢培育
首先我想说的是,音乐需要资本的支持,只关注资本当然会很危险,但是不重视资本也是不对的。我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正在为音乐提供一个更好的土壤,我相信中国的音乐创业可以和资本更好地结合。
但是,中国目前有些过分强化资本支持的作用。比如,很多人都关注着选秀节目,希望自己快速成名,急于赚快钱,但是这跟艺术创作有些背道而驰。
我觉得中国的音乐消费还是需要培育的。我记得我之前有做过一些荷兰音乐市场的研究,单从销售数据来看,荷兰音乐市场几乎是香港、台湾和大陆的总和。除了中国的盗版问题影响音乐产业的收入之外。受众也是非常大的影响因素,以音乐节为例,我们看到荷兰观众的年龄跨度非常大,可能是20岁到60岁,但是在中国更多的是一些年轻人。
中国总是在谈或者希望做出全球化的音乐,但是我觉得做好适合自身市场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给外界。我觉得目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到底要打造什么样的产品,中国特色的要素必须鲜明,这非常重要。
何东洪:文化投资不能作为经济投资,政府需从下而上投入
我比较关注流行音乐人才在资本流动下该如何被重视的问题。我提供一个简单的数据给大家,台湾的文化部门每年获得的财政预算只能占总预算的千分之八,而且这里面还包括了电影、出版、传统艺术、古典艺术等等,所以每一部分可以获得的政府资助其实会非常小。
更为夸张的是,台湾政府现在已经成为了“台湾最大的唱片公司”,他补助乐团出版,甚至补助唱片公司做传销,最有名的就是为五月天纪录片3D的电影补助了500万人民币。但五月天背后有那么大的公司支持,其实根本不需要那500万,可是很多第一线唱片公司都用这样的项目跟政府申请,你们可想而知在这样不到千分之8的预算里面,另外的部分几乎很难获得政府支持。
我觉得文化投资不能作为经济投资,我们必须像西方国家学习,把文化投资作为政府的左手,搞福利、搞价值、搞生活品,右手去搞经济、搞发展。
资本投入跟政府投入有很大差别。资本投入的产品是有风险性的,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市场充满了风险性,资本投资会利于见到资本的地方,而政府要用政府投入,做好杠杆运作,不能朝向利润高的地方,利润高的地方有他自己市场的逻辑。政府拿钱补助五月天这件事是很可笑的,政府补助SHE出唱片做宣传也是很可笑的,政府应该具备一个文化例外的性质,他要支持那种最没有利润,投入最底层的,没有市场性的,多元的内容。所以我会讲由下而上的这种投资才是公共部门该做的事。
政府投入不应该寻求回报,如果有回报的话也应该是文化价值的回报而不是经济价值的回报。这样的话一些小的厂牌在资本竞争之下,才有办法获得补贴,要不然小厂牌没有办法获得他应该有。
其实我为什么谈小厂牌,因为他最没有这种商业价值或者商业逻辑的羁绊,他纯粹朝向那种自发性的,他不一定是浪漫主义的个体创造,但是他有可能在这个社会里面形成多元的、前沿的文化,政府必须由下而上投入。
赵志安:政府对音乐项目的资金投放需考虑实际效果
何老师刚提到了台湾的政府对音乐的拨款情况,这两年大陆政府也对产业一直有专项基金的支持,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我所了解的几个项目,包括像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数字平台建设,像一些民乐团的演出,这些项目动辄就能达到几千万。我们需要思考,政府对一些项目进行资金投放,这个项目究竟如何才能达到他的最大效果,有哪一些是可以对音乐产业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就像刚才老锣谈到的,很多资金的流向其实在渠道,没有把注意点放在音乐产品本身。一些音乐产品,像《小苹果》可以获得很好的商业价值,从商业角度来讲它是成功的,但是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实还有更大的空间去提高。
摄影:于洋、吴悠
还想看点别的?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商业丨科技与音乐融血,郝义沈黎晖要打造接地气的“西南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