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00后音乐喜好更加多元,“年轻新文化”发酵背后有着怎样的现场趋势和投资趋势?
整理 | 李禾子
校对 | 宋子轩
编辑 | 董露茜
摄影 | 山羊
4月9日,由音乐财经主办、腾讯视频LiveMusic、麦爱文化、V.Fine Studio、小旭音乐、蜻蜓FM、方正证券合作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音乐财经年会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举行。本次大会以“当下即未来”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当下中国音乐产业所面临的繁荣与乱象,同时对产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当下,年轻新文化,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现象。95后已经长大,00后正在攻占社交媒体,他们有钱有视野有想法,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愿意分享什么?愿意为什么样的内容去现场消费?在圆桌讨论上,微影资本董事总经理张熠、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周琳、echo回声商务副总裁刘君萍、腾讯视频音乐中心总监邓林海以及V.Fine Studio创始人兼CEO唐子御,共同以“新文化背后的现场趋势”为主题,对年轻人喜好、投资逻辑、消费者特征、VR/AR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V.Fine Studio创始人兼CEO 唐子御
唐子御(主持人):针对趋势性观察,各位认为在音乐方面现在新兴的95后和00后都喜欢什么?有没有大数据可以分享?
邓林海:我认为音乐接下去是一个更分众、更垂直、更专注的时代,什么样的人吸引什么样的受众,这是很明显的趋势。在音乐领域,出现一个类似于像陈奕迅这样的,可以通吃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歌手,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人群的分众,就可能会出现非常多(和从前)看起来不太一样的音乐人,这也是我觉得这个时代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我对此也蛮乐观的,有一群人正在成长起来,他们代表了一片族群,可能有非常多的青年文化在里面,这一点是让我觉得比较欣喜的。
刘君萍:如果说谈到年轻人特点这一部分的话,我结合echo回声自己的产品特点,分析一下用户特点。echo回声现在用户有2000万,主要以95后和00后为主,我们整体的创始人团队和我们整体的核心团队其实也都是90后。从我们拿到的数据和我们做的产品,会发现一个很好玩的数据,其实跟刚才邓总聊到的有一点是契合的,就是我们95后、00后的用户,他们不一定就完全喜欢像周杰伦、陈奕迅这样的歌手。他们反而喜欢更独特的、更年轻的、更能够为自己打上标签的音乐类型,或者音乐内容。
举个例子,比如说在我们产品内部,并不是流行的歌曲是最火的,哪些歌曲是更容易受喜欢的呢?反而是鬼畜的、3D的、二次元的,甚至古典的。这些东西并不是大众所接受的、受大众追捧或者喜欢的主流歌手及主流音乐形式,但是在我们站内却是常年热度排前几的音乐形式。我们发现95后、00后更不喜欢大家普遍喜欢的东西,他们喜欢的东西也许在我们看来是猎奇的、夸张的,但是却是能够体现他们性格的、能够为他自己打上一个独特标签的。他们更愿意去接纳这样的内容,这是我觉得我们自己作为年轻人,作为95后、00后的特色。
第二个问题说到线下现场演出的部分。2016年8月的时候,我们做了自己的一场音乐节,不知道现场有没有人体验过,去年8月13号、14号,我们在上海做了两天万人规模的音乐节,请了非常多的流行歌手过去。来的人以我们的用户为主,也有辐散周边的,购票人群主要是90后。
我们的音乐节区别于其他音乐节的地方在于,歌手演唱的那个环节不是音乐中心,很多音乐节主题是在歌手和演唱上面,我们希望把音乐节的概念延伸得更广一点,很注重观众进园第一刻的体验,从进园开始合影,包括吃住和在现场玩,以及在观看演出的时候,他对这个舞台的要求,这些细节我们有做到。来参加我们音乐节的人发微博,他们在这场音乐节里面更愿意拍摄和分享哪些内容呢?我们发现音乐节并不是一个线下的只听音乐的地方,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说我参加一个音乐节,同时在音乐节上我能够认识到新朋友、进行社交,这些是他们更多的目的。
所以在参加音乐节的时候,大家穿得都非常好,街拍就是一部分。同时我们在现场做了非常多的设计,很多人会跟这些设计合影。同时我们现场邀请了非常多的品牌,比如说阿迪达斯、肯德基,他们在现场做了非常有趣的线下体验装置,这部分也是90后用户非常喜欢的。
所以总结起来,我们做线下音乐节本身的一个思路就是,音乐舞台是一个重点,但同时如何在音乐节两天的时间里去做更多生活方式的体验,抓住年轻用户的喜好,使它变得独特。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在做音乐节的一个思路,把音乐节更加延展到生活方式这一类。谢谢。
腾讯视频音乐中心总监 邓林海(右)
张熠:微影资本涉足音乐这个行业,是从2015年开始。在整个投资机构里面,应该相对还算是比较早接触音乐行业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投的有主办音乐节的公司,民谣类、电音类、偶像团体类的公司,还有一家做男团的公司,还有一家韩国的公司等等。
从我们将近两年来的投资观察来看,我们认为年轻人现在更关注的有几个品类,第一个其实也就是我们已经投的电音,我们能够看到在美国,电音其实是整个音乐品类里面非常大的一个组成品类,中国的电音呢?由于以前我们本身的基础音乐素养等等,80后、70后这群人可能对电音是非常陌生的,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90后、00后跟国外的信息接轨已经是无缝对接了。所以电音这个品类,我们理解会是年轻人越来越喜欢的,并且也是微影资本会关注的一个主要投资品类。
除此之外我觉得像嘻哈,甚至像刚才提到的古风,这些其实都会是年轻人相对比较喜欢,并且愿意踊跃参与的一些新品类。我比较认同大家的一个观点就是,在未来音乐里面,这种垂直细分化会越来越明显,我们很难界定哪个品类今后会是非常大的一个音乐品类,但是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造就一些非常优秀的音乐公司,为什么?因为的确今天对很多音乐公司来说,我相信无论是在哪个品类上,应该都会有更多的机会。关键在于,要明确我们服务的用户群、细分用户的用户习惯,以及我们所要切入的用户痛点到底是哪些,我觉得这块非常关键。
另外在现场演出方面,我可以分享给大家一些我们观察到的数字。从2015年开始,其实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可能挣钱的公司不多,但是的的确确市场的增速保持在每年20%以上的增速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其次是音乐在线用户,2015年年底国内在线音乐用户是5亿,我们看到在线用户愿意为音乐付费的达到了67%以上,所以大家其实可以反观,音乐行业跟将近十年前的影视行业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说行业在重建,用户行为从免费使用慢慢培养起了付费习惯,这样的付费习惯,无论是对现场的音乐演出、还是其他音乐品类的公司,我觉得都会带来越来越光明的机会。
具体到线下演出,我觉得这种形式会越来越不同主题化,比如以前我们理解的可能就只是一个专场音乐会的演出,现在它已经分解到不同的主题,其实我们的理解就是要突出它的社交功能,比如说像夏天可能会有饮食的主题,这种主题细分到有的是电音的、有的是民谣的,它又会向不同的专业方向、品类方向去发展。所以除了大的音乐节以外,小的这种音乐品类,落实到现场,应该是用户越来越踊跃,提供服务的公司也会越来越多。线上在线的音乐会,也会成为一种越来越踊跃的方式,以前我们所能联想到的音乐会,可能只是线下的音乐会。从去年开始,我相信各大网站也应该能够很深切地体会到,在线音乐会等等新的品类也在涌现出来,谢谢。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 周琳
周琳:我觉得如果只是说90后、95后怎么看音乐市场的话,未免把目标受众缩小了点。因为实际上音乐是老少皆宜、面向群众更为广泛的产品。前一段时间我跟一个同行朋友一块参加了上海文广组织的音乐论坛,在那个论坛上,他倒是总结了几点目前整个中国音乐行业的一些特征,我觉得挺有趣的。有四点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也是我非常认同的,想在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他首先是说音乐类的电视节目,目前在老百姓的娱乐生活当中仍然影响巨大。从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生”节目播出之后到现在13年了,仍然可以看到《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这样的音乐选秀类节目,在所有综艺秀的品类当中排名非常靠前,说明音乐这个产品大家还是非常喜欢的,所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到,选秀歌手正成为目前音乐行业的中流砥柱;同样,对于过去老一辈的歌手,通过现在这些综艺类的节目,焕发二次青春的也依然在。比如说在今年最新的一期的《歌手》里面,林忆莲唱了一首《蓝莲花》,突破了以往的歌曲类型,使得大家眼前一震。所以像这样,老一辈歌手通过这种节目再一次深刻挖掘自己的音乐艺术能力,让他们的演唱生命延续,实际上也成为当今的音乐人一个主流,这是第二个特征。
第三个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独立创作音乐人,正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势力,像赵雷、陈鸿宇为代表的这一群人。根据网易云音乐的一个2016年数据报告,2016年数字音乐专辑销售排行榜当中排名前十的,前五名是中国歌手,后五名是国外的不提了;排名前五的中国歌手里面就有新兴的独立创作人,包括赵雷、李志、陈粒,其余两个是周杰伦和陈奕迅。
第四个就是养成式的偶像新团体正成为当下比较流行的一股势力。刚才张总也提到了,他们也投资一些公司,在日韩这种养成团体模式比较成熟,但在中国还是比较新兴的市场,所以未来潜力还是无限的。这四点是当下整个中国音乐市场当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四个特征。
再反观音乐现场,我们在2013年的时候投资了摩登天空,音乐现场演出这一块也是观察这么多年,我觉得刚才几位分享的都很有意义,我也不想再赘述。同样从去年开始,有人说2016年是中国电音元年,我们的确在电音还有嘻哈音乐这两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关注,但是目前还没有去完成一项投资,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论证。
微影资本董事总经理 张熠(右)
唐子御(主持人):其实总结下来,针对各方面数据来看的话,中国现在独立音乐还没有一个单独分支的体量总和超过当下流行音乐的,但每一种类型加起来,在数据表现上非常厉害。通过像电音、像民谣这种风格的区分,也造就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现场形式,有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其实我们也知道今年的一些行业内部信息,在今年的综艺节目上,也会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对于音乐风格的一个分化,这个我相信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大家应该会看到一些端倪。
那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因为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在座的每一家公司都跟我有一些关系。像腾讯这块的话我们是私下合作比较密切的版权合作方,所以想问邓总,从2014年下半年腾讯视频建立到发展延伸出现场音乐直播,已经接近三年了,你认为年轻人线上观看和内容消费的习惯有什么变化?
邓林海:在线直播这个事情确实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几家视频网站风起云涌,大家都在想这个事情意味着什么。对我们来讲,可能就是几点,第一就是内容,我们在想在线演出这个内容对我们的用户来说是不是很急需的事情,2014年的时候我们做了几场,2015年全年做了50多场比较大型的,2016年过了百场,今年也是这个体量。
从用户结构来看的话,这部分看现场的用户,我们能够感受到跟我们想得差不多,就是说这里面可能有超过50%的用户大约来自于中国的三线城市,其实对于这些用户来说,这些现场音乐可能对他是一个启蒙,有可能这些现场是他看过的唯一现场。我们知道,现场音乐对线下的条件有更多的要求,我们去把这个东西通过互联网,通过我们平台优势去给更多可能想看这些内容的用户看,这是我们内容方面的一个特性,从而进一步达到我们想做的项目初衷。
对行业来说,其实我一直想说的是,尽管在过去做了像王菲这样投入很大的项目,我认为在线直播这个事情永远不会取代现场音乐,它的体验和感受完全是两个事情。我们这个行业在在线直播的时代,可能和影视稍微不太一样,影视如果放在互联网上的话大家会担心它实际的线下票房,因为和从业者的收入有关系;在线音乐稍微不太一样,其实更多的是一个促进作用,更像是一个内容在两种平台上面产生的交互行为。
所以(音乐产业)即便是在线发行的总量(再大),对线下的传统模式,依然没有多大的损伤。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做更多在线的东西、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更多有互联网特征的音乐会,这些可能是接下去我们想做的一些事情。这可能涉及到未来的一些演出,在我们准备去丰富一些演出的类型时候。
最后还想说一下,就是技术平台这方面的问题。做直播第一场的时候,会看现在多少用户通过手机去看、通过pad去看、通过客厅电视去看,我们现在移动化的场景越来越丰富,接下去的在线直播用户也养成了线上互动方式,会决定在线直播产品的走向——可能会更加互联网形态,结合硬件东西更多一点。很可能就像所谓的二次元在看一个东西的时候,看到某一个时间点,一定要去看弹幕一样,那个就是互联网趋势。
但是目前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人还是只注意到这个形式。在过去的调研里面,我们整个视频的用户里,超过50%的人在过去都看过在线直播这个东西,在上面进行过一些讨论。从第一年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是新鲜的,到现在可能成为每个礼拜一部分用户固定做的事情,我觉得接下去它的产品,或者整个模式的话,还有很多空间。
echo回声商务副总裁刘君萍
唐子御(主持人):echo其实从去年以来开始做自己的生态链,一个在线音乐软件走到线下,你们有怎样的思考逻辑?你们认为它接下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刘君萍:谢谢,背后逻辑的话,其实是有一个时间的过程。我们echo回声成立两年多的时间,从开始成立一直到现在,都是音乐社交的一个平台,我们在移动端的用户有2000多万。但是因为我们是一个音乐社交平台,所以我们接触到了大面积的音乐产业链上相关人士,他们包括制作者、演唱者、收听者,两年之后自然而然孵化出来更多业务。我们在上游逐步地签约艺人,到现在为止echo回声旗下有超过100多位独家签约的艺人,这些艺人分布在自己的经纪公司,是我们echo回声生态链布局的上游部分。
中游其实是echo回声这个APP,延伸出来的下游是线下演出,包括我们自己在上海有一家小型的Livehouse叫M64,去年开始在线下尝试做第一届音乐节,做线下演出的布局,这是我们在线下的尝试。整体这个逻辑,一方面是公司发展的需要,我们从中游的echo回声APP逐步发展壮大,自然而然地要去做上游的艺人和下游的演出的东西。
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是,我其实觉得包括我们核心的管理团队在内,因为音乐的转入门槛相对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纯粹的把音乐当做自己的一个职业,或者饭碗,它可能不能够保证你的一个收入,它的生存环境并没有那么好。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年轻的APP,有一种这样的责任感,希望能够做一些对于这个行业来讲,更好的事情。可能不是做得很大,或者很全面,但是至少它代表一种习惯,代表一种尝试。比如我们签约的这百位艺人,他们都非常热爱音乐,每个人身上都有演唱才华,或者创作才华,如果就让他们把这个才华拿出来走入音乐市场,选一首歌推出来,要去走太漫长的路,他们很难,或者他们家人很难让他们赌这条路,在成年之后,他们也一定会选择能够赚钱的职业。所以音乐的门槛其实是比较高的,音乐人的收入可能只有巨星得到的收入是有保障的,普通音乐人的收入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门槛降低,只要你有音乐抱负、有音乐梦想,就可以与echo合作,在echo作为一个平台能够支持的各种领域,给你更好的音乐机会和音乐包装,如果有更好的可能性,可以全职业来做音乐,并且能够有一个体面的收入。收入这一部分,我们从上线的时候一直到现在,有一个很骄傲的数据,值得拿出来分享:我们付费比例是非常稳定的,在8%到10%;而且我们这种收入是全部分给我们音乐人的。
我们平台上有一个湖南的大学生,他非常热爱音乐,热爱翻唱,于是就把自己的翻唱作品和自己创作的音乐在echo上面上传,过去半年有5万多收入,就在他自己的支付宝帐户里面,可以随时提出来,或者去使用。这个是我觉得很欣慰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或多或少给了音乐人更多的收入,让他们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平台上面分享。这是整个产业链布局问题。
说到第二个问题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也许是我们还年轻,然后我们能够抓住比我们(年龄)更小的人的一些想法。因为作为一个企业,我们做的一定不止是眼前的事情,我们更关注的其实是五年之后的音乐市场,十年之后的用户品类。
如果一定要谈到核心竞争力,我觉得有两点,第一点就是音乐一定是向前发展的,刚才君联资本的刘总提到了,音乐是无国界的、可以跨越语言,作为第二语言能够让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达到一种共鸣。同时,在欧美,音乐和音乐产业的占比、盈利都是非常庞大的,但是在中国可能只有1%,所以我们团队愿意去参与(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
第二个核心竞争力要看团队,然后看人。其实由于互联网逐步形成无缝对接,中国年轻人的想法、他们的执行力,以及他们希望做的事情,我觉得会有一个爆发期,而且一定会很强。我们的团队也是,我觉得团队这部分是很关键的一个竞争力,就说这些吧,谢谢。
唐子御(主持人):感谢刘总,刚才其实一直在围绕独立音乐人的孵化,这个话题其实今年不少的平台都在谈,刚才唱吧的陈总,包括像我知道的腾讯也有这方面的计划,其实从数据角度来看的话,音乐行业对于独立音乐人孵化,其实更多的是在关乎两点,一点是他们生产内容的成本,另外一点就是他们推广内容的成本。我们认为其实作为推广内容这一块来说,对于平台本身来说,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小的,但是在音乐生产方面,因为它其实已经脱离了平台本身的产品可以为这个音乐人带来的这种价值,所以现在行业里面很多比较知名的这些老牌机构,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助力。
请问张总,微影资本的投资领域非常广,比如说像白色系、十三月,这些其实都是跟版权运作相关的公司,那么微影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以及你们比较看好哪一类与年轻人音乐消费相关的项目?
张熠:微影资本还是我刚才说的,差不多是一年多前,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看音乐行业,但是坦白讲,前两年虽然我们有投了一些音乐类的公司,但是我们基本上还是把它定位在观测阶段,并不是很坚定地在做音乐行业里的投资布局。
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是基于两个音乐行业的环境。第一个就是所有的投资机构,其实都是为了最终能够实现资本的获益,那音乐行业坦白讲可投的公司的的确确之前不太多,为什么呢?其实还是整个市场规模有限。第二个就是好的公司,以及具备规范化运营的好的公司,的的确确也真的不多。但是从我们角度上理解,包括从2015年开始,到2016年陆续有参加过音乐财经的一些论坛还有其他跟音乐相关论坛的时候,我们也提出过一个观点,虽然很多的音乐行业从业者深刻地体会到举步维艰,日子很难过,但是我们依然感受到,音乐行业越来越有希望,越来越光明。
所以我们的投资逻辑就是,从2015年开始,逐步加大在音乐行业里的投资力度和覆盖力度,尤其是今年开始,我们可能会在音乐整个行业的上中下游做一个全行业的梳理。如果非要说投资逻辑,其实我们之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齐整的投资逻辑,但是我们可以分享两点。因为微影资本其实整个投的就是泛娱乐和文化领域的投资,音乐是以内容为核心的。我们比较坚定的投资逻辑就是,能够产生出好的音乐内容的公司是我们首先坚定投资的公司。
所以什么是好的有原创音乐产生能力的公司?我觉得它可能具备两点。
第一点需要音乐的创业者、创业团队有更长久的耐心,尤其是音乐产业现在这个阶段,其实它相对来说还是在初级阶段,包括投资人对待这个行业,也要有一些耐心。如果是这样的话,现在刚刚是黎明,在这个阶段更看重所有创业团队对音乐本身要有热爱,同时有原创的能力。
除此之外要补充的是,创业公司的商业性和规范性一定要好,这是所有创业团队相对比较稀缺的能力。但是如果从投资的角度上来选择的话,可能我们还要选,有规范商业性、商业性较好的创业团队,这可能是我们更加看重的,也就是说我们还是会偏好有豪华的内容生产能力的团队,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接下来其实会有很多除了内容以外,例如渠道发行等等的中间环节。当有了好内容,当用户有了付费习惯以后,怎么才能有好的宣发能力?在这方面,无论是落实到做粉丝运营,还是做宣传发行,甚至是版权营销,类似于这样做中间环节的公司,其实也是我们会今年比较着重去观察的公司。因为在整个行业初级阶段的时候,我相信内容的产生会越来越踊跃,做好多不同品类的、服务于不同细分用户的好的音乐团队也会越来越多,但帮助这些音乐团队更快商业化、更好做营销宣传,这种工具性、服务性、品类性公司,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这种公司如果能做好,我们认为在这个阶段也是非常有投资价值的。
其实这个也印证了我们到目前为止投的好的内容公司。当然刚才我也提了,落实到不同的品类,无论是民谣的品类,电音的品类,甚至今后还有包含古风等等的其他品类,我们可能都会观察,不排除今年有一些投资继续进行。另外好的内容里面,包括独立的音乐人,刚才大家也有提到,我们马上也会投一个专门去做头部音乐人的公司,它是专注头部音乐人运营的公司,所以这些方面可能都是我们比较专注的投资方向。
回答您第二个问题,就是与年轻用户相关的创新性模式,我们会更看好哪些。我觉得其实有两点,第一点正像刚才周总分享的,我们马上要孵化一家新的公司,这家公司做创作人运营的,这个创作人是什么?其实是独立制作人。的的确确我们反观以前的港台,或者是欧美,如果看一下音乐发展历史的话,往往是创作型歌手、甚至民谣类歌手会被大家更多关注,最早的时候我会看到包括李宗盛等等这种(音乐人),其实带动的是大家整个对音乐的关注和共鸣。因为其实我们看到,他们的音乐是跟当时的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音乐只是代表了这代人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变成一种表达的语言,所以我觉得这种是更容易形成共鸣。
中国其实在当今的这个社会阶段,恰恰很多年轻人,尤其是90后,是特别想要发出自己声音的一代人。当然我觉得不排除他们会用比较通用的语言,就是音乐这样一种方式,来彼此交流、彼此去宣泄情感、发表意见。所以我比较看好的是这种创作型的,制作人也好、内容运营商也好,当然他的表现品类可能是多种品类,这种可能是我们比较会关注和看好的。
唐子御(主持人):谢谢张总,您刚才又说到了一个话题,关于创作人和制作人,很不幸的是我们公司就是专门做这样的,一家运营公司。我们讲一下体验,在整个我们所谓的2B领域,其实我们这些音乐人,对于这种头部的、能够推广作品的渠道,是非常稀缺的,这就可能要跟一些跨领域的,比如说跟影视也好,跟游戏也好进行一些结合。
这块我就要引出周总,也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因为中文投投了很多知名的头部公司,像开心麻花、摩登天空,我其实有一个问题,对于这些头部公司,中文投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您比较看好的跟年轻音乐消费相关的创业项目类型又是什么?
周琳:其实听了微影的张总刚才的发言,我感触特别深,因为我非常认同她的很多观点。其实这个投资逻辑对于任何一个投资机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在变,外部环境在变,我们在不同时期对这些案子的投资逻辑都会发生调整。
对于所有投资机构而言,投资标准肯定是不变的,我们会有几个恒定的投资标准,第一是这个公司面对的市场是不是足够大,第二是商业模式。因为最终这个投资机构是要获利的,所以是不是有一个稳定可持续增长的这样一个商业模式(非常重要)。第三是这个创业公司的创业团队是否成熟可靠,第四当然就是这一轮的价格,整个公司的估值。说到底还是这四个标准在这儿,每一个标准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一些微调。
要说到现在音乐行业里面的一些看法,我觉得因为其实过去大家都在说音乐市场非常大,但是只有非常少的企业在这里面获利,其他的都没赚到钱。不过从2015年互联网最严音乐版权的规定下了之后,整个音乐版权逐步正规化之后,这使得过去少的版权这块收入,开始慢慢地涌入这个市场。但是有了这样一块收入之后,由于整个市场并没有形成有效公平的机制,所以这个收入还没有完全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得到一个非常有效的分配。所以这个过程使得很多的音乐从业者和这些机构,无论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都处在商业模式的摸索当中。
刚才说了市场,说了商业模式,可能更多的只能去看这个团队。我2013年跟沈总在接触的时候,其实真正打动我的就是沈总自己。说一下我个人吧,我个人偏向于什么样的团队呢?首先对市场和对从事的行业有极度的热爱,从而使得你对市场非常了解,有战略性的产业链条的观念。2013年的时候,沈总给我讲摩登天空从成立到未来,希望整个公司成为什么样的角色。截止到今天,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我们看到摩登天空已经发展成为整个产业链非常完善的集团了,上至艺人的孵化、培养、包装,唱片的制作、发行,到中游音乐节的运营,再到衍生品的开发。这些故事在2013年沈总谈的时候,其实都有提到,但是在那个时间点并没有全部都实现。
我觉得我比较喜欢的创业者是,你要非常清楚你在行业当中的位置,和你想成为的一个角色,这是首要的,也就是说你得有你的抱负和观念。你要非常清楚自己现在所处的时点和你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儿,你有没有能力加强你的护城河,使得你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市场当中持续。
我在这么多年也看了不少行业当中的创业公司,那么如果说分线上和线下的话,过去两年线上公司谈大数据有点早,因为中国的大数据整个没有多少年。但是今年,很多音乐平台的大数据已经显现出作用,包括我们投资的微信电影票,它里边有一个专门做演出票务的板块叫微格,通过大数据切入,它选了一些校园做一些巡回演出,使得这个平台走出了原创性音乐人,这跟唱吧所要做的事情比较类似,他们3月底4月初在人大做的项目在学生当中反映非常热烈,这就是一个大数据引导下的、从线上往线下走的非常好的案子。
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条,并不是说线上的公司一家能够做完的,因为很多线下的公司其实只是参与,他们(指线上公司)才是主力,包括(统筹)艺人、场地和现场的服务等等各方面。所以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融合”,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具有全局观的创业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因为现在线上已经有很多巨头在了,网易也在做音乐人孵化,几大平台都在做,包括现在唱吧也加入了,如果做音乐人孵化,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产业链条当中扮演的角色是哪一环节?不是上来就说这样一个概念,打算全闭环的一个事,没有一家做的了的,必须把融合的概念放进去,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刚才说第一你要有一个全链条的战略性的思维,第二你要非常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拥有这两点的话,这类型的团队是我愿意在这个时间点去深度关注和支持的。
唐子御(主持人):谢谢周总,其实刚才我们一直在看内容相关的事情,但是其实对于我们这样的从业者来说,我们可能更关注到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对音乐产业的影响。它分为两个层级,一个是2C,一个是2B的,因为我们本身公司是2B领域,所以其实对这方面的感悟比较深,像包括VR还有AR的技术,包括一些人工智能东西,可能对于C端来说更多是体验上的一种整改,但是在B端行业当中其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从我们角度来看的话,中国音乐市场现在很多的硬件和软件,几乎都是来自于国外,这个是我们公司切实体验到一件事情。
接下来这个话题,对于这部分市场想从C端角度问一下几位,随着新一代的成长,他们对科技的接受程度是非常强的,你们觉得VR和AR的进步,以及这些新玩家的带动,有没有可能会颠覆比如现场音乐的整个市场?
邓林海:因为我们公司是一个科技公司,有专门做硬件的部门,前一阵的时候我们还就VR这个事情公开讨论过。我个人觉得大家可能(错误)估计了VR的成长速度,虽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但是它确实在硬件方面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就内容的角度来说,像VR或者AR这种形式,我觉得目前比如说在内容领域还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这里面就包括音乐的现场,像在影视这样的部门的话,可能AR暂时没有办法比较大范围地进入,这里面AR可能在2B端和2C端有必要先成长,我还是蛮看好这一块的。至于说对未来的现场会有多大的颠覆,我觉得还不用讲太多,因为现在的现场演出本身这个盘子,我觉得都还不是特别大,但它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补充。我相信硬件的成长需要验证,然后我觉得AR可能会稍微领先一点,可能会越来越多关注到年轻人的行为,进而带来更多的交互场景,在未来内容上面可能会有比较大的体现。
至于人工智能,现在是所有科技公司都在讨论的点,未来肯定是人工智能的天下,每个公司都在做人工智能的开发,可能影响各个领域,人工智能的影响也许更深远一点。
刘君萍:说到技术对于音乐行业的一些改变或者说助力的话,我还是从我们产品出发举一个小例子。echo最开始的时候推出的一个概念就是音乐3D化,当你戴上耳机的时候,从你耳机里面听到的音乐,不止是左右两个声道的,当你戴上耳机的时候就像复原了在音乐当中的场景一样。区别环绕音,就是想身临其境地把你带到那个场景,有一个很火的音频在网上传播也很多,在我们站内也很火,一段3D的音频,当你戴上耳机的时候,很多人不由自主觉得非常神奇。
那个音频之后,我们发现很多音乐制作者做了很多3D化的音频和音乐,在我们站内传播。当时《大圣归来》电影很火的时候,有一个用户也是很好的音乐制作者,加上台词,然后加上电影当中的很多场景,用3D的东西做到了音乐里面,所以不止是一段电影主题曲,听音乐的时候可能感受到很多的场景和台词,更多对于音乐旋律之外的联想。我觉得3D化是很好玩的东西,对于VR和AR我们公司没有布局,我们也是更致力于手头的事情,我觉得3D是很新的。
唐子御(主持人):今天我们其实讨论了非常多的话题,关于音乐现场其实有了很多的延展,包括像音乐内容也好,产业的中上下游也好,包括音乐平台这些状态也好。我相信从2016年可以说是音乐市场越来越蓬勃发展的一年到未来,我觉得这些都会成为中国整个音乐产业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对今天这个话题暂时保留每个人的看法,还是再次感谢一下在座的四位,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分享,谢谢大家。
音乐财经长期招聘财经记者、分析师,有意者可投简历至:songzixuanbox@126.com
还想看点别的?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年会丨圆桌:音乐人拿到话语权了吗?好音乐没有方法论,事业又该如何运营?
年会丨圆桌:偶像市场1.0时代竞争格局未定,行业仍在不断试错、成长
年会丨君联资本刘泽辉:2016年是中国音乐产业起步的元年,多元化、精品化、国际化......
年会丨太合音乐集团刘鑫:音乐内容生产的5个价值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