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饭圈规则的妥协,是这个唯流量时代的悲剧!
为周杰伦“做数据”,开始成为新一轮戏谑性的全民网络狂欢。
自称“中老年人”的周杰伦粉丝们,开始替甚至在微博上都未设个人账号的周杰伦,开通超级话题、普及打榜教程、成立周杰伦网宣数据组进行运营打榜。
于是今昨两日多个关于周杰伦的话题#周杰伦粉丝被迫营业#、#周杰伦超话#等,迅速登上热搜。
△图片来源:周杰伦资讯网官方微博
而截至目前,周杰伦个人的超级话题,也成功升至明星榜的第一名。
这突如其来造就的“做数据”热潮,其实源于前几日一篇名为《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的豆瓣帖子。
帖中楼主表达了疑问,周杰伦在微博上超级话题排名差、品牌代言官宣的微博转发评论数都没过万,为何演唱会门票却一直被称难买,周杰伦真的有那么多粉丝吗?
原帖不仅在豆瓣引起热议,在帖中所提及、拥有“侧面流量证明”超级话题这一功能的微博更是炸开了锅。
于是,尽管帖子发布隔天就已删除,发帖人或许也因恐惧批评言论注销了ID,但关于明星“做数据”的讨论却持续发酵,以致形成本文开头、由玩笑心态而起、却越来越认真的热闹景观。
不过,与其嘲讽豆瓣原帖的无知以及一时兴起却逐渐变味的榜单首位争夺战,不妨尝试来探究一下粉丝对于“数据”的推崇由何而来以及一系列饭圈规则如何形成并影响了流行文化语境。
“数据至上”由来已久
从目前大多粉丝的操作来看,“做数据”主要指粉丝在各类榜单中为偶像投票、转发、评论或点赞偶像个人或品牌代言的相关微博、大量购买偶像的新专辑或者代言产品等。
总之流量、销量数据是偶像人气的集中反映,须努力维护才能为偶像赢得更好的商业资源。
那么,已经是华语乐坛代表人物之一的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不过,周杰伦未必不曾在意过数据。
在大约十年前,实体唱片仍存有一定影响力的时候,粉丝追逐并引起争议的便是实体唱片销售排行榜。
2009年初,恰逢周杰伦、五月天、王力宏、罗志祥等音乐人在同一时期发片,台湾乐坛掀起了一阵“买榜”口水战。《"买榜口水战"再起 五月天销量超周杰伦有"猫腻"?》、《罗志祥专辑销售No.1 王力宏不服暗批其买榜》等新闻就闹得沸沸扬扬。周杰伦也为此应邀出席了“拒买榜自律公约记者会”,表达拒绝买榜的立场。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当时周杰伦15.2万张的销售成绩,在各大唱片榜中一度排名第一,但在部分唱片榜单的计算中,五月天由于“买专辑附赠演唱会门票”的校园策略奏效,以20.5万张大幅赶超周杰伦。
对此,周杰伦公司认为以不正常价格换来的数字不能算作实际销售量,而支持五月天和校园策略的声音则认为,买专辑看演唱会是拯救唱片业的好方式。
尽管事后看来,这更像是由媒体放大后的、公司之间的“口水战”,但数据和榜单,无论对于主流艺人本身、公司还是大众的影响力都已可见一斑。
而在更强调粉丝力量来捆绑艺人商业资源的偶像产业,数据的重要性又更上一层楼。
2009年,“偶像教父”秋元康成立的女团 AKB48开启“AKB48单曲选拔总决选”,之后每年都会通过投票数据来调整排位和宣传机会。
在韩国,也有体系复杂而完善的打榜规则和应援玩法,比如主流电视台几乎都设置了打歌节目,KBS的《音乐银行》、SBS的《人气歌谣》、MBC的《Show音乐中心》。
而随着互联网兴起、实体销售的式微,流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开始承担起包括数字专辑销售、播放量、评论、互动等各个维度的数据功能,成为一定时期内艺人影响力的体现。
韩国打歌节目《人气歌谣》制定的排行榜规则便是,音源数据(即音乐流媒体上歌曲的播放和购买等)占比55%、社交网络数据占比35%。
而随着日韩流行偶像文化的输出,国内饭圈也开始对于“流量数据等同于商业价值”的观念和玩法,渐渐熟悉运用起来。
若这一应援策略仅仅停留在圈层内部,那么偶像市场和传统的主流音乐市场也只是同一时期里两个相安无事的平行空间,各自完成粉丝消费的闭环。
但随着偶像要拓宽影响、主流艺人也在适应社交网络下新的宣传方式,此前互不相通的世界一碰撞,便会产生彼此不理解的疑惑,并引发震荡级的讨论。
去年,因应援文化入侵欧美主流音乐市场而水土不服的例子,便是吴亦凡的新专辑《Antares》登顶iTunes 美区榜单一事。
由于同期吴亦凡的新歌超过本土人气女歌手Ariana Grande,国外网友纷纷开始质疑吴亦凡动用机器人刷榜,但其实这就是粉丝有组织地通过更换Apple ID,来进行大量重复购买的行为。
如果说截至目前都是通过真金白银在支持偶像,而这也通常是粉丝不认为自己“刷榜”的关键理由,那么,在这看似浩浩荡荡的声势下,便会有逐利者利用了粉丝的情感焦虑,疯狂敛财。
比如6月初被查、半年吸金800万的“星援”APP。
粉丝通过在“星援”购买会员,便可以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下绑定多个小号,数量从几十个到几千个不等。根据充值的钱数,小号价格也会有相应折扣。绑定后的大小号,可以实现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转发内容相同,但转发数量翻倍。
平台和品牌的助推
在高喊粉丝经济的当下,设置了各大榜单的平台以及确实依赖数据选人的品牌,也很难不受到指摘。
用户高增长期接近尾声、步入互联网下半场,“中年危机”的社交平台此时更需要流量了。
根据微博今年5月发布的一季度财报,微博日活2.03亿、月活4.65亿,两项数据均不敌日活2.5亿,月活超5亿的抖音。而另一短视频APP快手也紧追不舍,今年1月快手公布的日活、月活数据分别为为1.6亿和3亿。
在用户活跃度不乐观的情况下,微博广告和营销收入的增速也较上年同期出现大幅下跌。而其他社交平台,日子估计也不好过。
据“明星资本论”的不完全统计,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设置打榜来引导粉丝互动的明星榜单共达到77个。
尽管今年为防止虚假流量,微博将转发、评论量设置为“100万+”的显示上限,也通过识别技术,对刷量小号进行查封。
但在超级话题以及最终的明星势力榜里,微博也仍然制定了诸多规则,引导粉丝为偶像增添榜单影响力。
不过,即便是当前如日中天的短视频APP,也没忘记设置明星专属板块来吸引粉丝。
至于品牌代言,无论对于传统主流艺人还是偶像明星,的确都是商业价值的衡量标志之一。而品牌方如何通过互联网数据来考量代言人、策划营销则各有不同。
去年底,据《第一财经周刊》发布的最具商业价值明星榜TOP 100显示,杨幂与吴亦凡分列榜单前两位,张艺兴获得第四。王俊凯 、易烊千玺 、鹿晗等进入前十,因《偶像练习生》迅速走红的蔡徐坤与王源、李宇春一同进入前20名,周杰伦则并未上榜。
据官方资料,该榜单从专业力、代言力、带货力、曝光力、社交力5个维度评估,除了电商数据,其余数据来源就有来自社交平台的微博和豆瓣、视频平台的优爱腾、短视频平台的抖音等。
而在凯度发布的“2018中国商业明星影响力100强”榜单上,除赵丽颖和迪丽热巴排名分别排名一二外,第三就是大幅上升15位的周杰伦。
这份榜单的指标基于的是美誉度、区隔度、号召力和传播力。所以尽管周杰伦由于网络曝光相对较少而在传播力上一直下降,但他的商业影响力综合排名仍能位居第三的原因,就来自于包含喜爱度和专业能力这两大细分指标的美誉度的高排名。
△周杰伦综合排名及传播力指标变化
所以,流量,尤其社交网络流量并不等同于商业价值,其间是品牌方基于产品定位而作出的选择。
但同时,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利用了粉丝为偶像争取资源的非理性心态进行营销,比如转发量达标可以实现线下广场大屏投放的奖励等。
饭圈术语与规则的反噬
除了打投(打榜投票),控评、反黑等饭圈术语和操作,也正在悄悄渗透进互联网的沟通交流环境里。
比如,令人猜不透的缩略语的流行,正是部分反映了舆论控制的强意愿下互联网的生态。普通网友为了躲开粉丝搜索,发表真实想法而使用人名缩写;不同的粉丝阵营间则通过各式暗语形成内部的沟通法则、增强共同体的连接感。
而更令人望而生畏的则是举报功能频繁使用。无论去年的《创造101》还是今年的《创造营2019》,都有粉丝因不满比赛中与自家偶像竞争的选手的表现与成绩,而向文化部等国家机关,“以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结,举报整个节目,要求下架。
自媒体公众号也常常收到,粉丝因不赞同撰文者对于偶像的评价而进行的投诉与举报。比如公众号“Sir 电影”因其在《我承认小看了易烊千玺》一文中对于王俊凯的评价,就遭到了“反黑组”组织性的举报。
从一封封举报信的具体理由来看,很难说粉丝确切明白了举报的意味,更多或许只是穷极一切办法维护自家偶像的好胜心态而已;但对举报这一手法的熟稔也让人惊叹,在娱乐化背后支撑这一体系的土壤环境。
当粉丝经济被频繁提及、运用,演化到如今唯顶级流量得以出头,它最先暴露的,确实是打造出泡沫般虚幻“数据高楼”的粉丝群体的狭隘与荒谬,但背后制定这个饭圈规则的逐利者却更应该得到审视。
超话第一,赢了也输了。
小鹿角APP——音娱产业数据终端
媒体、报告、教育、招聘、问答、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