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全会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个“总开关”?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事关事业成败。
8月29日至30日,中共湖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在长沙召开。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
▲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长沙召开。(图片来源:新湖南)
8月28日上午召开的湖南省委、省政府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沈晓明就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此前的6月6日,省委、省政府举办专题培训班,沈晓明指出,必须以求实精神和务实作风来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必须以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正确的选人用人来维护正确政绩观,让正确政绩观成为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近段时间以来,湖南在多场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并将其摆在突出位置,足以见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这里面,既有对湖湘厚土长久以来孕育的经世致用文化品格、实事求是政治理念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对现实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直接审视与考量。
当下,要走好新时代新征程的“赶考”之路,开创湖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为领头羊的党员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政绩观?又如何把正确政绩观践行、落实下去?
正确处理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
必须承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不少领导干部秉持的“大力搞发展”政绩观有很大关系。
▲正确处理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也需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和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任务,党员干部以往那种一味追求速度规模的政绩观也需要优化升级。
理念一变天地宽。想实现从“有没有”走向“好不好”,需正确处理好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用新的正确政绩观来倒逼发展的实际行动。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抛弃传统发展路径的那种“速度情节”,不能只简单地看GDP增速,而要注重协调发展的各个方面,注重激发整体效能。
此外,于伟大事业来说,要能啃下硬骨头,才能开辟新天地,高质量发展同理。要把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效应真正有机统一起来,还需要找准发展中的各个短板、各项症结。
这便呼唤广大干部在树立正确政绩观时,把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职责、为民谋福祉上,把落点放到干出真绩、干出实效上。以人民利益为本,围绕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改革,把功夫下在日常,多走走基层、多听听群众、多做做调查,创造出群众满意的高含金量政绩。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离不开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但活力能不能被最大程度激发出来,关键看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有没有协调好。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山河智能 梁超 摄)
从政绩观角度来看,就要明白“有所为”,也要明白“有所不为”。
具体而言,需要明确政府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比如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这些必须由政府一手掌握,并且要做好。要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更加注重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更多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最大限度挖掘和激发市场潜力活力。
而像怎么经营管理这样的问题,就应敢于“放手”,将自主权还给市场。这就需要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平台公司转型,严禁盲目举债铺摊子上项目,严禁招商引资“内卷式竞争”,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要明确政府和市场不是“谁大谁小”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搭档关系,是荣辱与共的“自己人”关系,才能更好地搅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关系。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政绩观的错误倾向十分致命,那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
这就导致,一些地方为了谋发展,面对一些与生态环境有冲突的大型工程、项目的时候,还是选择牺牲绿水青山,想着以后治理就可以了。但问题是,“绿水青山”可以换来“金山银山”,而“金山银山”未必能换回“绿水青山”。
▲越来越多的地方正依靠“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这种“带血”的GDP背后,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由此看来,比起具体做法,首要的是领导干部需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形成关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辩证关系的科学认知。
必须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摒弃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但更进一步看,还需要从这对看似矛盾的“鱼与熊掌”中,发掘其辩证统一,甚至是互相转换的一面,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这要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对湖南而言,就是将全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大保护催生绿色发展,实现更大发展。
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践充分证明,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如果安全这个基础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
▲重视安全生产,也是政绩观优劣之分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
事实上,是否重视安全生产,也是检验领导干部有没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的“试金石”,是其政绩观优劣之分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
这就要求广大干部要坚持更好地统筹经济发展和风险防控,既不能对风险隐患视而不见,更不能因风险压力裹足不前。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注重用发展的办法化解各类风险矛盾。切实避免“一刀切”,注重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互促共进。
此外,还需要注意对风险隐患精确定位、精细处置,在做好手头工作之余也要防范化解好各类风险;不能把搞定当稳定、摆平当水平,避免“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现实中,不乏有领导干部患了“政绩冲动症”。
要么是急功近利,没能稳住务实的状态,忘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老话,只干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没把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潜功”放在心上。
要么喜欢投机取巧,把心思花在粉饰门面的“形象工程”上、统计造假的“数字政绩”上,只图一时之名,贪一时之功,赔本赚吆喝的“大场面”不断、漂亮的数字也一再叠加,百姓却没能分享到应有的发展成果,实在令人担忧。
凡此种种,究其根源,是一种政绩观的错位,没能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真正的政绩,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长久以来,不管是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还是“科学治沙探路人”的王有德,以及那些“政声人去后”被群众记挂心头的好干部,无一不是为了群众利益长远谋划、尽职尽责,甚至甘当“铺路石”。“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必须既立足当前、干字当头,积极抢抓发展机遇,解决当期能够解决的问题;又要着眼未来、统筹把握,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坚决不能搞寅吃卯粮、透支未来的发展,坚决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不能搞统计造假的“数字政绩”。
毕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远过程,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事实上,无论是处理好哪对关系,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