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猝死事件频出,如何才能不再有突如其来的“心碎”
点击上方“健康报医生频道”关注我们哦~
近日,相继发生“高以翔们”的逝去,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让“猝死”概念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其实,为了守护更多公众的健康,让他们不再“心碎”,有很多医药人在默默努力着。
对于猝死而言,无论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原因所致,其前都会出现心脏骤停,如果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快速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进行心肺复苏,将使一部分人起死回生。
目前,我国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正逐年攀升,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仅心源性猝死每年发生近55万人,发病率已渐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何走出我国心肺复苏公民普及率、院外设备配备率、复苏成功率均低于1%的“三低”窘境,是我们应对猝死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当恶魔降临时不再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唯强盛心的力量、构筑心的长城、履行心的使命可谓民生体系建设之本。
“救心人”队伍应更壮大
我国心脏骤停80%发生于院外,且治愈率仅为1%,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12%~15%。而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6分钟,而院外120救护车到达患者身边的出诊时间为20~30分钟,是目前医院、社区、120专业医疗急救单元“三不及”空白时段。由此可见,院外是我们与猝死博弈的主战场,而院外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反应者是我们战胜猝死的主力军。
面对我国心肺复苏公民普及率低于1%的现状,王一镗教授与笔者曾做过万名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的调查,结果亦低于1%,表明加强增大我国心肺复苏普及刻不容缓。
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于2016年5月25日启动了“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525+(我爱我家)工程,即5年内普及心肺复苏2亿人,每位培训者普及5户家庭,计划5年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将由1%增长至15%~25%。
目前,525+工程已在全国全面展开。比如2017年,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卫小春教授等积极推动“山西心肺复苏进万家”活动;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祝益民教授等积极推动心肺复苏第一目击者行动;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敖虎山教授等积极推动“心手相连、点亮生命”心肺复苏公益活动……均以不同的形式及内容普及心肺复苏。
随着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组成的中国心肺复苏培训指导委员会与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培训指导委员会,连续三年开展的国家继教项目“中国心肺复苏培训导师班”与“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培训导师班”,配合建立数百家基地、培养数千名导师、铺设数万个平安驿站、惠及数亿民众的“百千万亿精准健康传播工程”,相信必将强大“救心人”队伍。
“救心器”使用应更普及
当遇见有人在院外出现心脏骤停时,现场除了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初级生命支持手段外,救助中常需通过相应的急救设备辅助循环呼吸。而我国院外心肺复苏设备配备率低于1%,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比如,对于心脏不规律颤动(心室纤颤)这一类型的心脏骤停,可采用电击除颤仪器AED。尽管AED在发达国家的投放率很高,美国平均每10万人配备400台左右,但在院前可除颤的心律却不高。在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高的城市西雅图,现场可除颤的心律也仅为25%;而心肺复苏普及率高达92%的日本,院前可除颤的心律只有7.5%。这表明,除了普及AED外,还应充分认识到AED的局限性。
AED只适用于心脏骤停中的一种类型心室纤颤,因为心脏骤停表现为四种心电类型:心室纤颤、电-机械分离、无脉室速、心室静止,临床上应对不同类型的心脏骤停采用不同方式的技术设备。
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指南指出,约有50%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首发心律是心室颤动,而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的首发心律表现为室颤者还不到3%,60%的患者表现为无脉电活动,并恶化为心电静止,也就是说,这类心脏骤停的患者不适用AED。
另外,使用AED时也要注意到对环境的要求,通常运行温度为0~50℃。当我国部分地区气温低于零度时,AED受到限制。故开发实施扩展因人而异的适宜心肺复苏技术器具尤为重要。在加强扩大救心器具家族成员上,笔者所在团队研发了利用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的心肺复苏方法,由德美瑞李静团队转化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
大家知道,心脏骤停以往多采用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而实施时受到胸外按压禁忌证的限制,包括在按压过程中约30%~80%的患者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甚至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心脏骤停患者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实施,影响了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对此,通过对心脏骤停患者提拉与按压腹部改变腹内压力使膈肌上下移动,进而改变胸腔压力发挥 “腹泵”和“胸泵”等多泵效应,达到既有人工循环又兼顾人工呼吸的目的。
“救心体”建设应更为完善
猝死看似为意外之“果”,实则亦有意外之“因”。如何针对院外猝死,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心碎”,走出一条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之路。
据报道,美国院外每年约3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出院存活率9.6%,院内为18%,但是如果在现场没有恢复自主循环的,存活率只有0.9%,这不到百分之一的存活率和我国是一样的。令人悲哀的是,全美国心肺复苏统计数据近30年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些数据表明,将心脏骤停解决在萌芽之时、猝死之前显得尤为重要。
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会同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组成的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联盟,开启人民健康心行动立体民生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打造防治救为一体的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
院外心源性猝死防治救体系依托“生命平安站”,通过“一块屏”担负生命心脏知识普及职能,发挥平时呵护心的作用,达到防御高危因素,即心脏骤停预防、预识、预警之目的。运用“一张网”担负生命心脏监测智能,发挥适时监护心的作用,达到心脏骤停治疗、治控、治愈之目的。运用“一按钮”担负生命心脏急救功能,发挥急时救护心的作用,达到救急高危类型,即心脏骤停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之目的。连接个人、家庭、社区、公共卫生机构等防治救的人工智能系统,充分整合医院救治、120 应急、社区干预、家庭联动、政府协调的强心壮体中国之治。
文/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 王立祥
编辑制作/ 胡彬
阅读更多热文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GQS1F9B】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