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在看脸时代的年轻人,咋“整”? | 症常青年

2017-03-27 张奕超 中国三明治



文 | 张奕超



24岁的Lulu原本从来没有想过要割双眼皮。


尽管她的双眼皮会在纯单、一单一双、双眼皮、三眼皮等不同状态间随机变化,但她一直认为:“我就是我,长得不美也不丑,没必要专门做什么改变。”


但她的妈妈可不这么想。


2015年,身边两位朋友的女儿陆续割了双眼皮之后,身在昆明的Lulu妈妈对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的女儿,开启了一次长期的远程心理建设工作。


“你看我同事的女儿,做完双眼皮变好看了,也挺自然。”


“要不要做一个,可以显眼睛大哦。”


妈妈专门给你留了双眼皮基金,放心去做吧。”


母女分隔两地,只能通过微信或者电话沟通,但Lulu妈已经把双眼皮话题变成跟“男朋友找到了吗”同等重要的谈话内容,有时还会拿出“做了双眼皮就可以变美,变美了就可以找到男朋友”的因果逻辑,对Lulu循循善诱。


整整一年,Lulu妈都会将同事女儿发朋友圈的自拍实时更新给Lulu,因此Lulu平均每隔两周都会收到一张别人的自拍,还有妈妈殷切的盼望。


在Lulu心里,妈妈给自己留的1万块钱美容基金,如果能折算成自己的旅游基金,让自己痛痛快快玩一次就好了。


但妈妈的回复是:“不行,专款专用。”对于爱美的妈妈的坚持,Lulu和爸爸都毫无办法。


2016年1月临近春节,Lulu终于松了口。


妈妈以最高效率完成了选定医院、前期沟通、确定方案等事宜,Lulu只需在春节期间回昆明,进入妈妈安排好的一家大型私立整容医院,接受双眼皮埋线手术即可。


手术定在年初二那天,除了做双眼皮,也顺便开了内眼角。Lulu的眼部恢复很快,过完年,Lulu就回到上海上班。如果有同事和朋友问起,她一般都会很坦然地告诉大家,“不回避,也不张扬。”


做完手术的Lulu变好看了,最开心的要属Lulu妈妈,她常让不怎么爱自拍的女儿发自拍给她,还转发给其他同事。不知道Lulu妈妈的其他同事,会不会也有人拿着Lulu的照片,给女儿送上一笔“整容基金”。


过去,整容并不是一件容易被父母长辈接受的事,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但或许这真的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连Lulu妈妈这样的长辈都被风潮裹挟,更何况那些本来就生活在“看脸”浪潮中的年轻人?



在某美容整形平台发布的《2016医美白皮书》中,2016年中国医疗美容的的规模达到了7963亿,比去年增长了接近20%,该平台还乐观地估计,2019年这个数据将突破万亿。


为急速增长的医疗美容行业做出贡献的消费者们,85%的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小于25岁的年轻人最热衷于割双眼皮和打玻尿酸,25岁到30岁之间消费最多的是瘦脸针和隆鼻。他们中的半数以上是本科以上学历,月收入接近或超过1万元。


这其中,就有北京女孩段段的身影。


段段今年25岁,天生一张肉嘟嘟的圆脸,她一直觉得自己的脸不够尖。


2014年,段段陪朋友去一家私立整形医院脱毛,从医院的宣传里看到只需注射的“瘦脸针”。不用挨刀就能瘦脸,这个诱惑让段段在再次遇到这家医院的优惠活动时,感到“机不可失”,下定决心试一试。


那时段段刚工作一个月,国产的瘦脸针2800,进口的比国产贵两三倍,段段自己掏钱打了国产的,没告诉家人。


瘦脸针的主要成分是肉毒素,又称肉毒杆菌内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可以阻断神经与肌肉的神经冲动。最早肉毒素被当作生化武器使用,但稀释40万倍以上后可用于人体美容,使过度收缩的肌肉放松而达到除皱效果,或让肌肉萎缩,使得某个特定部位变“瘦”。


段段打的瘦脸针,就是使咬肌萎缩而达到瘦脸效果。打完针的一周内,萎缩的咬肌让段段咬不太动硬东西。


按理说,1个月后瘦脸针就该见效了,段段却发现自己的脸根本没有瘦。“我是婴儿肥,肉脸,打完虽然消了咬肌,但效果还是微乎其微。”2800元相当于打了水漂。瘦脸针不适合自己,之后段段也没再尝试。


一年后,在了解到一位同事曾在下巴和山根都做过玻尿酸填充,效果很自然后,段段又动了做微整的心思。


段段谨慎地选择了一家公立医院,像普通门诊一样挂号,助理先跟段段聊,主治医生再面诊,最后确定下方案:用玻尿酸填充太阳穴、鼻唇沟、泪沟。


玻尿酸的学名是透明质酸,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人体中的皮肤、软骨、眼玻璃体、关节润滑液中都广泛存在,在医疗美容中的运用主要是因为它的保水作用。


医生说,填充太阳穴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显得脸小,而段段鼻唇沟(即法令纹)较深,填上会显得肌肤饱满,眼底的泪沟细纹填上,更显年轻。


这一次的费用要一万多,段段动用了上班前父母给的零花钱和工作攒下的工资,打了进口玻尿酸。不过因为眼底毛细血管太多太细,打泪沟后,段段的眼底青了一块,只好每天都戴眼镜遮挡,过了好久才消去。


打完针后,很多朋友都会觉得“你哪里不一样了,是不是瘦了”,段段这次尝试颇受好评。


2016年底,段段心想,“这大过年的,今年也不打算买新衣服穿,不如打个针慰劳一下自己”,于是选了一家美容机构,在下巴上又打了两针进口玻尿酸,花费6000元,通过拉长下巴的视觉效果来“瘦脸”。


除了姐姐,段段的其他家人依然不知道她做过微整形。


但段段的男朋友是知道的,甚至还有一点支持,因为自己做完确实变好看了。男朋友甚至还和段段讨论过自己鼻子塌,要不也去做一下鼻子。“不过我觉得男孩子没有必要那么在意外表,而且他很喜欢打篮球,万一伤到就不好了。”


在这个时代,“男子婚后得知妻子整形决意离婚”的新闻,也许不会再让年轻人们觉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了,整容成为年轻恋人之间可以讨论并尝试的主题。


没有接触微整形前,段段恨不得天天都买衣服、收快递,现在一想到省件衣服就能让自己的脸变好看些,花钱也没有过去那么大手大脚了。在北京从事财务工作的她月入8000,住和吃大部分都在家里,一个月能省下3000多块,相当于一支进口玻尿酸。


段段身边接受微整形的朋友越来越多,对于微整她的态度是“不刻意说,也不刻意不说”,甚至有时谈谈微整,也能为促进友谊提供交流的话题。


对于段段这样的年轻人而言,修正容貌,和买一件漂亮衣服一样,不过是改变外在的一个手段而已。除了价格,似乎没有什么道德或社会压力,在阻碍着他们躺在医学美容椅上的决心。


毕竟,同龄人似乎都在努力变美的路上。



虽然段段的男友并未亲身尝试,但通过整形改变自己容貌的男孩,并不在少数。


26岁的Monster是一位化妆师。2012年,他离开家乡广东到北京进修化妆,毕业后留在北京,一边在化妆培训机构里教课,一边承接其他的化妆业务。


Monster接触的很多客户都是演员和模特,或多或少会和他提及整形或者微整形的项目。本来就一直觉得自己鼻子太塌,不够立体,同事和客户也会善意地指出,Monster便逐渐动了用微整形改变自己容貌的心思。


Monster喜欢男生,据他观察,北京这个圈子更注重外表,如果自己外表不够突出,可能男朋友也不好找,这更坚定了他做微整形的决心。


第一次打玻尿酸是2014年,Monster和一位同事来到潘家园一个小区里的私人微整形工作室,他没想过医疗资质的问题。工作室门口没有挂牌,走进去是两室一厅的格局,其中一间被当作操作室使用。


同事做的项目是鼻子和下巴的玻尿酸填充,Monster则花了800块钱,往山根注射玻尿酸,让鼻子变挺。打完一开始效果不错,但Monster后来发现自己的鼻子根部变宽了。


2015年末,Monster第二次尝试做鼻子。这次他听学生推荐选择了一家整形医院,打算做一个像明星赵又廷一样的鼻子。


由于打玻尿酸很可能又会像上一次一样导致鼻子变宽,这次医生帮他做了假体,顺便把下巴也用假体垫了起来,一共花费两万多。但术后不久,他还是发现鼻子太大,不符合他想要的效果,便放弃了在国内做鼻子的想法,转而考虑出国完成。


上个月,Monster刚刚去韩国做了人生中第三次鼻子整形,有了在韩国的男朋友帮忙,语言沟通和医院选择都比较顺畅。他没有选择号称“韩国整容一条街”,其实有些“坑游客”意味的“狎鸥亭洞”,而是去了男友推荐的一家整形医院,这次,他想要一个像韩国明星刘亚仁一样的鼻子。


他做了整个山根和鼻背,还在左耳切了一小块软骨垫鼻尖,也就是用自体耳软骨移植做鼻尖。目前他还比较满意自己做完的效果。


除了自己最在意的鼻子部分,Monster几乎把市面上流行的微整形项目都做了一遍,他会定期打瘦脸针,还填充过太阳穴,做过抬头纹除皱(打肉毒素)、玻尿酸卧蚕、大V线(一种以蛋白线提拉面部的整形方式,可以维持几年)、全脸脂肪填充(从腿部抽取脂肪,填充至面部)、水光针等。


有的项目在朋友推荐的工作室完成,有的在整形医院完成,因为他都是想起来就去做,很多都记不太清。目前Monster大部分的微整形项目,都会在东四环一个朋友的工作室里做。这位朋友学医出身,Monster之前便与他相识,看他帮其他人做的项目效果不错,才去尝试。


Monster初到北京时,住在月租450的通州隔断房。现在他月入最高能到3万,在草房像素住着月租4500的公寓,刚刚买了车。他相信自己事业的发展与外表有直接关系。


“化妆师的形象是很重要的。我变好看了以后,很多客人原本不需要我服务,也会专门为了见我,让我去帮他们化妆,这里面男孩和女孩都有,我的桃花也多了,不过大部分都是烂桃花。”


有时Monster的整容项目会根据风水去做。比如刚做完鼻子就隆了额头,因为额头饱满会更有财气,身边的人也常会给他“怎么样才会有开运脸”之类的建议。Monster最近正在做MTS微针,希望让自己的皮肤变好,“是职业逼着我去做的。身边的人也都很直接地指出我哪里不好,在外表上面,我很注重别人的看法。”


段段面部只做了微调,能瞒得住家人,但经历大大小小整容项目的Monster,就像换了一张脸一样,家人早已知晓他做过整容。


家人偶尔会说Monster花钱太大手大脚了,但Monster已经经济独立,还供着家里的小弟上大学,过年回家也会包大红包给家人,因此家人也就不再有过多的评论。



LL是一位资深美容媒体人,2004年进入一家美容媒体工作。这家公司在2015年停刊,LL被迫转行。


尽管做了将近10年的平面媒体的美容内容,但出于内容严谨的考虑,LL所在的媒体很少涉及医疗美容。“过去我对于医疗美容的陌生程度,不亚于大部分女人对车的了解,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尽管从大约2008年开始,LL发现身边关注和尝试整形和微整形的朋友们越来越多。


决定转行方向时,LL分析了美容领域的未来流行趋势,她认为主要会有两种:一种是健康、自然生活领域,比如跑步、瑜伽、健身等;另一方面,越来越热门的就是医疗美容领域。


“每一个年代都有对美有特定追求的人,他们的想法可能在当时看来很超前,但随着人们观点的发展,这些想法会慢慢被接受。比如像90年代很火的邱淑贞,波浪长卷发、红唇、大浓妆,就会被认为是不太正经的女人,纹身也是不太被大众认可的,但现在这些都司空见惯了。”


于是LL正式踏入医疗美容行业从事公关工作,主要帮几位私立医院的资深整形医生做媒体推广、联系采访和报道,推荐医美项目。


医疗美容需求的蛋糕越来越大,在利益的驱动下,医疗美容市场从业者众,良莠不齐,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小美容院乱象丛生。


比如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超声刀项目,被用于眉部提升,以及下脸部、颈部、前胸部改善细纹和皱纹,目前只有一种型号在美国获得FDA批准,至今仍未获得中国食药监总局CFDA批准。而在国内的一些美容机构,不仅有违法使用的“美版超声刀”,还可以找到以色列版、韩版等,价格不一,这些仪器从何而来,不得而知。


从表面看来,操作超声刀似乎很简单,只需清洁脸部,敷上麻药,仪器挪移和照射。但事实上,人体皮肤厚度不同,若是没有资质的医生操作,很难确保安全。一旦治疗不当,会使皮下脂肪大量流失,筋膜层断裂,或者在皮下产生硬结,使得面部失去支撑性,出现太阳穴、苹果肌凹陷等症状,甚至造成皮下瘢痕(俗称疤)。


在LL看来,如果要尝试微整形或整形,选择值得信赖的医疗美容机构和医生。资质的保障自然是基本的,而医生对美的理解是否与自己一致,医生的手法和经验,差别都非常大,可以综合考虑自己能承受的价格和喜好,通过查询和面诊来选择。


尽管LL每天都会接触整形和微整形,但她自己至今从未尝试


“我需要改变的太多了。”玩笑话归玩笑,真正让LL担忧的是疼痛感和风险。


“父母给了我这副面貌,变完之后还是我吗?而且审美也无法一概而论,整形医生大部分还是按照基本的面部结构学来完成的,比如眼睛要深邃,鼻子要立体等,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我也有些担心做完以后不可逆转。”


即便是希望通过整形改变的人,能接受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人觉得双眼皮以外的任何手术,自己都不会尝试。有的人可以接受放东西进体内,但是不能接受拿东西出来,因为“拿出来了就没有了”。有的人却不能接受放东西进去,因为“谁知道那个东西安不安全”。有的人愿意和做过整容的另一半在一起,但有的人表示自己得知真相后一定会分手。有的人无法接受男性整容......


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愿意在自己的身上做文章。



年轻人们炽烈的变美欲望,在互联网上不断蔓延。各种化学药剂的名词和整容手法,像新时代合法的”海洛因“,年轻人们对它们的追捧,并不亚于广受诟病的中老年人对保健品的热情。


百度的“微整形贴吧”关注用户有19万人,累计发帖153万,点开不乏“广州有没有需要针剂微整模特的”、“深圳有没有可以帮忙打针的,自己买药”、“上海地区接线雕项目”、“想学微整大家给介绍介绍”等帖子。


百度“微整形”贴吧


“针剂微整模特”是伴随微整培训出现的新名词,有的培训采取学员互打的练习机制,有的培训则承诺提供“针剂微整模特”给学员练手实操。但在公立医院为这些机构”收拾残局“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练手练得脸部血管栓塞,出现局部皮肤坏死,或鼓起包块的案例。


同样,在豆瓣的“微整形那些事儿”、“微整型交流会所”、“整容日记&微整形”等,类似的帖子也不在少数。比如“整容日记&微整形”小组里,置顶帖题为“我家是开微整形工作室的,实在忍不住了,我要爆料!”,自称已经开了4、5年的微整工作室,受不了“假货”市场以价格低取胜,以自己和客户沟通的例子,奉劝各位爱美的组员要对自己负责任。可她自己的微整形工作室本身就不合法。


而帖子底下评论的,很多都是求微信号和晒微信号的,有做针剂批发零售的,有做微整形培训的,还有的声称自家在全国都有合作医生,可以帮忙联系注射。


在这些微信的朋友圈里,有晒转账截图,有直播中的整容手术过程,有“女人要爱自己/女人要美”的心灵鸡汤,有公立医院听都没听过的各类药物”坊间昵称“。“如果购买产品,可以推荐持证医生,不过,有些医生不一定愿意给病人看证件。”有的代理这样善意地提示。


朋友圈里的“微整形”鸡汤


他们使用的案例,大多是“只要变美就能成功”的路径,比如:一个原本月入3000的女孩,需要供房子、养孩子,压力很大,但是学完微整,不仅自己变美,还能赚钱,月入两万,家庭美满,婚姻和谐,实现梦想。


大概没有第二种专业,能够将自己的所学,如此直接地显露在身体的外在,知识的获得显得格外“值得”。


他们的客户,有的是车模、淘宝模特、群众演员,为了上镜更美,工作机会更多而选择微整,在线上买针剂,回来自己在集体宿舍里打。有的只拿几千元月薪,愿意花几倍的钱整容,相信自己的业绩将会直线上升。有的是为了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抓紧整容,在看脸的招聘场上为自己多争取一张底牌。


如果接下来还要改变自己的脸,段段考虑直接选择整形。她有着很多女孩羡慕的天生双眼皮,但还是对自己的鼻子不太满意,山根有些塌,形状自己也不喜欢。听说往山根打玻尿酸容易使鼻梁变宽,她一直没尝试。


身边不管是做过整形还是微整形的人,在她看来都比较成功,有一个朋友几乎把能做的项目都做了,双眼皮、鼻子、下巴,看起来就是一张标准的锥子网红脸,在段段看来,只要不像网红刘梓晨那么夸张,这样的脸就是挺美的。


微整形效果毕竟不能持久,不管是玻尿酸还是肉毒素,打完过一段时间就会逐渐吸收或是失效,需要补打,从长期来看,消费也比较高,不如一次性做个能持久的整形。


这个看脸的时代,也许年轻人们来不及反思为什么要“看脸”,更要紧的,是用消费,纾解在逐渐漫过意识的那一份“求美”恐慌。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往期三明治症常青年更多文章



关注中国三明治,可以阅读和持续关注症常青年专题里的更多文章,包括年轻人蜗居、追星、排队迷思、新消费观等系列文章,有故事,有长报道。“症常青年”,记录中国正常青年的时代症。







点击图标,打开你的写作视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