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住在深圳村中村,没人关心你是否单身

2017-09-04 Tickle 三明治


作者自述:


这篇文章是五月份参加每日书的写作内容,感觉上一次完整地写东西大概是几十年前的事情。我的上一份工作是纪录片编导。到了30岁,我大概意识到这会是我最后的一次拍摄经历,我决定写下来:中国各个地方的居住环境调研。


作为一个不太精进的纪录片人,拍纪录片,似乎就是一直在旁观别人的生活,享受不在核心的自由,以及不在圈内的孤独,那些故事,都是别人的。遇见的很多人,不会出现在纪录片里,却定格在我的记忆与文字中。



文 | Tickle


住在这里,没有人关心快40岁的她要不要结婚



今天,是我来深圳的第八天。这段时间接触了很多人,似乎总会打开一些沟通的口子,被信任,神奇地进入另一个平行世界。我是一名纪录片编导,在城中村调研时。因此我认识了女孩PO。


当时,我们一行三人在握手楼楼道里。看到密密麻麻的脚手架,犹豫了一下便爬了上去,低着头爬上第四层,在第六层还看到了一个粉刷光。到了第七层,我在一片落满了内裤、蛋壳、塑料袋的窗户间,看到了一片不同的窗户:一扇伺候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有些小叶子因为滴上刷防盗窗的银色的漆而闪闪发光。


通过另一扇小窗,我可以窥进卧室,暗暗的卧室有一个明亮的小鱼缸。她似乎午睡刚醒过来,她探出头来,还没有完全提起精神来,吃惊地看着我们。我们在高空,在狭窄的7层的脚手架过道中摆弄着机位。


刚开始,她还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决定请我们到她家里。



开间加上卫生间、厨房不超过20平米,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家具、小摆件、书,墙上贴了几个青瓷碗碟做装饰。她还有一个迷你的咖啡机和小烤箱。这一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红灯区,周围的朋友很不解为什么她住这里。


“屋子里的墙明明是白墙,有一天突然发现变成灰色,我才意识到住了13年。”她说道,招呼着我们坐下来,给我们倒上了越南咖啡。她喜欢这里,交通便利,房间便宜,附近就有商场。这里没有人关心快40岁的她要不要结婚。她觉得自在极了。


她告诉我,希望有一天能去大理这样的地方,开一家客栈。这些年,她把浴缸、花花草草一层一层往家里搬,但懒得再把它们往外挪。



城中村,有人去有人回



MP是一个富二代,35岁,很有可能是亿万身家。答案很简单,他家在深圳很好地段有一栋楼房。那个时候,全民嗅到改革开放浪潮选择加盖农民房。MP的家在600平米的宅基地盖出了14层的房子。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老友,他来深圳4年,年收入现在近百万,却生活得忧愁得很,这四年从一个城中村搬到另一个城中村,又搬出来,依次住进民宅、公寓,房租从400涨到4000元,却觉得自己在深圳难以立足。



最近,MP决定搬回城中村的家。对于打工的人来说,这里只是一个临时的落脚点,然而对于他来讲,是整个过去的回忆。有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有从小长大的朋友。而这一次搬回来的动机,是因为他的小孩出生了。


古人说安土重迁,MP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到故宅,他激动地说起自己的旧房改造计划,仿佛那不只是许给新生儿的一个家。


深圳,真是一个奇怪的城市。来这里打拼赚了钱的人要离开,坐收房租吃喝不愁的人要搬回来。对于城中村,我们不会只看到一面,有人去有人回来。热热闹闹就是如此吧。



蜗居还是动迁?



在一天早上九点,我在尖沙咀圆方候车,等着去深圳机场的大包。那天,我在香港呆了大概24个小时。时间像被拉得很长。


我订了佐敦路的airbnb,吃完晚饭回来时,服务台换成了一个梳着莫西干头的男人,高高的吧台让我只能看见梳在正中的头发。我们就这样聊起天来,他的名字叫VC。


VC是香港本地人,之前在内地、国外都工作过。之前他被公司外派墨西哥,原本下一站是巴西,他却突然决定回到香港。回想在外多年的经历,他感叹实在太孤独,只有香港才是家。看上去,他比一般港人要温和很多。


这家旅宿开了近三年。他将酒店监视器切换成电脑屏幕给我展示深水埗、鲗鱼涌,动辄20万一平米的房价让大多数港人只能选择蜗居或者成为楼奴。那天晚上,VC邀请我在附近“重庆烧”吃了些夜宵,午夜12点这顿才是他的晚餐。



我也问过他:“那你住哪里?”现在回想起来,我已经忘记了这个地名。只记得,它在某条地铁线的终点站,足够偏远。


我想到了去延安的经历。在一条N岔路口,我迷失了方向,才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半裸露在山间的简易厕所旁。阿笑姑娘的家在不远处,看到我们便好奇地走了过来,带我们去了她家。


她奶奶说阿笑今年9岁,从小在窑洞长大。奶奶只说住窑洞比住楼房舒服,但是整个这一片山头的窑洞都要拆迁回填了,奶奶和阿笑一家人也要搬去楼房了。



作者介绍


Tickle


坐标:北京

职业:NGO传播官





更像射手的巨蟹座。在放任自流和自我约束中经历、成长。曾经的纪录片编导,跟着贝尔跳过飞机,蹲过医院,拍过真实剧组。年近30,越来越向内看,不相信大道理,更愿意接受最小的真相。地球不过绿豆般大小,想怎么躁就怎么来吧。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中国人写作日常




每日书

了解“每日书”更多内容,请点下面图片



报名下一期每日书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相关内容详情

/ 七日书第三期开始报名 / 

在导师带领下,用十天时间写好一个自己的故事

Writers live twice

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文字里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我们与我们的城市,谈过这样的恋爱/ 

这本书从策划、采访到出版,历时一年多

一本以城市作为经脉维度,讲述故事的杂志书

记录了上海五原路、台北、厦门等城市的故事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点击进入《三明治:我们与我们的城市》亚马逊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