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班的同学们在读什么书?这个假期薅它们 | 三明治
在上个月的每日书读书主题班,写作者们或撰写书评,或随手摘录,或书写一些自己与书的故事,在写下许多文字的同时,也让彼此遇见了许多好书。在这些书籍之中,我们把大家多次提及的一些书籍挑选出来,附上不同推荐人对这本书的感受和评价,做成了一个书单分享给大家。在五一小长假里,多多读书呀。祝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天天都有好书读!
整理丨Puputan
推荐人:胡子拉碴的少女心🦁
当今女性主义的一个先锋者,标杆一样的人物,会曾经因为爱情,想要放弃自我独立,甚至因为让男性失望而生自己的气。我会有一点期待,后来发生了什么,她才会进行如此深入的思考。推荐人:Shelly Peng
人们谈到波伏瓦的时候,都会谈到萨特;可是谈到萨特的时候,并不总是会提到波伏瓦。这是当年法国学术界的实际情况。仅仅在一百年前,女人才刚刚可以开始受教育,还不能继承家族遗产。这本书根据近二十年出版的波伏瓦的早期个人日记以及她的一些书信和杂志稿,重新梳理了波伏瓦的个人生活和学术生活。作者希望展现的是一个独立的哲学学者,而不是萨特身边的伴侣。推荐人:大萌
昨天早上上班前挤出20分钟终于读完了《鱼翅与花椒》。我是在播客里听的扶霞的采访,之后才读的这本。还蛮好读的,而且最后收尾的时候表扬了淮扬菜(我的家乡菜)。
推荐人:朱麦兜
扶霞让我看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成都,她写那些在菜市场睡觉的人,“农妇们双臂盘绕,趴在她们的南瓜和茄子上,头埋在胳膊里,打个瞌睡;买西红柿和豆子的坐在地上,双膝耸起,睡成一摊;卖鱼的靠着墙,轻轻扯仆鼾”;她写“温暖的秋夜,空气中绵延不绝地流动着豆瓣酱、花椒和茉莉花茶的香味”。
写得真好啊,五感俱全。其实我们也经常看到菜市场打麻将的,或者春夏之交,空气中会掺入黄桷兰和栀子花的香味,我们也能分辨出谁家在准备红烧、热卤、或者爆炒的晚餐。但都没有用文字这样细致地描绘过。其实,她也让一个成都人,更好地认识了她的家乡和川菜。
推荐人:荆棘海
读完了《第二性》第一册,后面两章关于几个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看法很有意思。不管是蒙泰朗的厌女,还是司汤达对于自由女性的向往,女性在这些作品中男性的视角下,仍然是他者。受到奴役的她和被允许独立的她,都仍然是一个貌似神秘的对象。然而正是这神秘,使得男性可以把理解不了的女性身上的特性归类为神秘性而就此放弃去理解。他们没想过,女性和他们一样,是平等的个体,她们拥有自己的主体性,而不只是这个世界的自然的一部分。推荐人:Shelly Peng
几年前我第一次读《第二性》,里面那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仍然深深地震撼到了我。
推荐人:小麦
《那不勒斯四部曲》应该是近几年来我最喜欢的小说。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中文版的小说,有的时候会让我觉得有点无病呻吟,很平淡的感觉。但也无法遮掩作者描绘女性心理活动的细腻。小说主要讲了两个儿时好友(都是女性)从小时候到60多岁的故事,不仅有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中间还穿插了意大利的革命时代背景。我其实跟一位男性好友讨论过这个电视剧,他也觉得挺好看的。但我很难想象男性能够完全感同身受,这种女性友谊之间的微妙。
推荐人:Shelly Peng
看到一半,我的身体告诉我,这就是高中毕业那个暑假,通宵第三次看《飘》时的感觉;是大三在图书馆,花一整天看《简爱》时的感觉。再没有其他的书,带给我同样的情感上的共鸣。这也许就是女性特有语言带来的魔力。我在莱娜和莉拉身上,看到自己曾经嫉妒、依赖、较劲、又被时间和距离隔开的天才女友们。可我更羡慕她们延续一辈子的友情,这是我似乎永远都无法拥有的宝藏。感谢埃莱娜建立了女性与女性之间的故事框架。她真正构建了一部不需要某位男主角的女性成长作品。推荐人:叶一
在故事开始,蛤蟆先生深陷抑郁之中,与心理医生面谈,从抗拒到开始尝试去了解自己的心理动因的时候,我也曾试图找心理学的同学帮忙分析一下,对于我人生中面对的困扰,自己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结果被同学苦口婆心地劝告不要再看这种描写负面情绪的心理学书籍了。但当时的我也只是好奇:把自己那些难以启齿的心思拎出来,像解剖那样条分缕析真的就能让心态变得平和,就能变得坦然了吗?可惜,我最终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得到答案,但最终蛤蟆先生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也算是一丝宽慰。推荐人:荆棘海
从一开始对Mr. Darcy的厌恶和误解,到收到长信后的惊讶,再到理解和自责,以及最后的爱慕,Jane Austin把一个善良、没有城府、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姑娘的内心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她妈妈的乖张势力、爸爸的冷静和讽刺、姐姐的体贴和妹妹的张狂也都通过一件件事情得以彰显。推荐人:路易吉
潮湿的空气吹过有点冷的地方,就被冻成了层云。好浪漫,就像牛奶逃跑的时候经过冰箱,就成了碎碎冰。夜里的雾被风吹碎在空中,也会变成层云。一本科普书怎么可以这么甜。
推荐人:Cizer
蓝天白云,总是让人类产生更多的浪漫情怀。偶然间仰望澄碧的天空,发现一朵美好的云彩的心情大概就像遇见春光明媚里的繁花还有一见钟情似的悸动。看完这本书,会发现云彩有很多学问,如果云朵知道,那它也一定很开心。被人追逐,被人铭记。可惜云朵真的是短暂而又永恒。不仅仅是天上的云如此,地上的人也是如此。
推荐人:路易吉
只是觉得这本书太适合在颓废绝望自我怀疑的时候当鸡汤了吧。加满了桂圆红枣的那种,甚至还有几根当归。作者似乎深谙如何情感充沛地写作,让内心的情绪完全降落在纸面上。不断跳下悬崖吧,并且在那途中强硬你的翅膀。
推荐人:舒潜
真的是很漂亮的一本书,可是读完我还是只能沉浸在自我表述的圈子里,即便这样也有些含糊不清。
推荐人:络见
《非暴力沟通》读完,我觉得它是螺母一样的零件,甚至称不上是工具。总觉得差点儿什么,但它自己又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它的“实用性”。而对于它的“实用性”,我又自认为可以被放置的地方太过于广泛。在读完这本书后的一长段日子里,我一度认为人们应该更敏锐一点。而这不是把“扳手”,这只是个“螺母”。
直到某天在大巴车上看见一位自认为紧跟潮流的阿姨。她的一系列动作让车厢后方的无人区顺利完成了它的任务。换各种姿势拍抖音,手机开美颜,开特效,提高分贝使用微信的“按住说话”功能,把凉鞋踢到一旁......这一系列行为都把她指向了“本地中年女人”的标签。这时,“非暴力沟通”这几个字眼迅速出现在抖音并被划过,我努力克制住自己震惊的神情。我之所以认为人们应该更敏锐,是因为我默认了人们懂得使用工具,默认了人们并不常常能够接触到工具(哪怕只是讯息)。而这位阿姨竟然能在使用她所自认为的娱乐软体的时候,接触到能够切身帮助她解决其他更重要的问题的工具?这算不算一种自下而上?或者说,这就是网络带来的平面化吗?我太吃惊了,以至于看见了人们使用它们的可能。如果互联网让“看见”不难,那把“螺母”叫“工具”又何尝不可?《非暴力沟通》,不错的工具。
推荐人:Shelly Peng
也许正是她优秀的作品,和悲剧的结局,进一步让人们正视这个不得不沉默的群体,也认清我们自己是如何成为这沉默的帮凶。
思琪曾有两次尝试告诉家长,家长的反应是“小女生不需要“性教育””,“如果老师和女学生发生关系,是因为女学生太“骚””。作为一个女儿的母亲,我有时能理解思琪的父母:要把这个社会的黑暗面解释给眼前的小天使,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也无法保证自己保持随时随刻的敏感度,能听到她每一次的言外之意。可如果,即使是一次,让我错过这种言外之意,事后我都将悔恨至极。推荐人:萍萍
这是一部可以称得上精彩的小说。无论是在情节的安排还是遣词造句上都会让你有惊喜,包括那些我看不懂的比喻,现在回想反而增加了想要再看一遍的冲动,(想知道)了解了完整命运后是不是会对那些比喻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至于立意,在翻看林奕含的视频时找到了她自己给出的答案,一是这是一本讲被虐的女生爱上老师的故事,二是她想给阅读者展示出美感,三是文学在有些时候就是巧言令色,她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觉得这三点她都做到了。通过书写她并没能拯救自己,但是有过类似遭遇的女孩看了这本书会觉得不再孤独,早日认清人渣的面目,鼓起勇气,采取行动,使自己得以解脱。而普通人看见这无底的深渊也会心下骇然,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更能体察到别人的痛苦。
推荐人:布谷熊
这本书是我阅读毛姆的第一本书。他的文笔很轻松幽默,一些文学巨匠在他的眼里是“同时代的故人”。他们很伟大,但他们还是人。他们也有不同的缺点,在毛姆的笔下,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接地气的、真实的人。毛姆的毒舌是无可比拟的,甚至有些独霸群雄。他这样不辞辛苦地扒别人的八卦,就差把人家床第之事(也许有,被编辑掉了)都写上了。他作为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知名双性作家,把自己的书信都烧掉,还有决不允许别人写自己的自传。这老人家也是够双标的!
推荐人:菲斯蜜
看书名就知道这是虚构的。较真的读者还会说,不就是一个人装作与神对话,整理自己思路的作品吗?没有错。只是能想明白,想通的人,甚或是通过与假想的神对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不是给予我们每个人正确的观念,而是用这种形式启发我们深藏在内心的智慧。推荐人:Cizer
《悉达多》在讲述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在说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我们其实和悉达多一样,会曾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会有跌跌撞撞的步伐,也会去找寻内心的声音,名利、友情、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追求生命的圆融统一,出世、再入世,让心中本我的“悉达多”遇见真我的“乔达摩”,最后达到物我两忘万物圆融的境界。而庸俗的我,大概始终在路上。
推荐人:舒潜
河水的意象让我想到生命里前行不畅的时刻,当我被河水拦住,焦虑、无助,硬着头皮尝试去趟,无论用何种方式过了河,也免不了一身狼狈。等过上一段时间,再回头去看那河岸,去想自己的经历,反而不再觉得是障碍。是困难命令我思考,这困难从何而来,为何降临在我身上,我又是如何从困难里脱身,我的心情是否依旧难过,我的意志有没有更加坚强,我抵抗困难的能力能不能有所进益,诸如此般。我是否也从河水里听到了什么,关于生命的成长。推荐人:Shelly Peng
最开始写作的原因,是因为读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写了看知识类的书,记笔记会加深印象。最开始我在笔记本上记笔记,后来写在电脑里,再后来为了让自己更好的记录,决定在网上公开写。推荐人:Yanru
之前读过一次这本书,与其说是传授读书之道,更不如是说教会人怎样思考。但当时主要是在地铁上阅读,没有做笔记,很多书中理论已经遗忘,十分遗憾。正好趁这个机会重读并做笔记,用这本书中的方法来阅读此书。(禁止套娃)
推荐人:五十米深蓝
很多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无论中西方社会都面对这个共同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人生意义缺乏,精神空虚,内心孤独的时代。我们作为现代人的一员应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阅读这本书,我带着这诸多疑问进入。推荐人:池小池
很多时候“我喜欢”变成了最重要的标准。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有些问题我们自己也给不出确定无疑的回答,最后只能说我喜欢。但建立在“我喜欢”上的选择是脆弱的,个人意愿是一件善变的事。长期存在于内心的动摇和不确定感,是现代人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之一,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病症”。
推荐人:云四朵
倒是很庆幸的随意选择了《断舍离》这本书,虽然月初是为了敷衍,觉得浅显易懂,但是再次看后,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再一次的转变,虽然目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断舍离,但是精神已经先行了。推荐人:Goitennn
写在不刻意断舍离的一年后。一年前看了这本书,也正式种下这颗种子在心里。一年后,自己不用一天就可以全部收拾加搬完新家,感觉舒坦和自豪。断舍离于我而言,不是断和舍这种听起来需要一些力度的行为。反而更像呼吸,有进有出。定期清理,保持自己和居所的空间。流动,是需要有出才有进的。
虽然现在时不时还会有多余的欲望和无用的物件在家里,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所在的每一件,哪怕不用,都是为我所爱的。它们在我的空间,不因它们本身的价值而令我喜悦。只是单单因为,它们是我经常关注,使用,爱着的物品。真正的断舍离,感觉是不费力的,是轻盈和缓慢的。是在对待每一件物品和事件时,停一下,看一下它们与自己的联结,和落在自己心里的感觉:我要不要继续与它们产生联结呢?问问自己,如果答案是要,那怕它是无用的,我也不要舍。
观看下方视频,了解每日书是什么
每日书是三明治发起的一个30天陪伴式写作活动,每个月坚持写30天,每天至少写下300字,一个月就能积累起近万字的文字内容。各种身份的写作者,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写作社群相遇,记录生活中的灵感,对抗拖延症,建立写作习惯,感受文字带来的治愈。
在每日书,记录你的生活和情绪。6月每日书常规班、共写班已经开始报名,主题班即将于月中公布。点击下方“三明治写作学院”小程序参加。
当一个城市的文化没有了留住你的力量
第四期文化青年客厅招募
5月短故事学院5月16日开班
近日开始招募
敬请期待
放弃广州的996工作回小城,我选择进入体制内
三明治正在招募全职与实习新伙伴
点击图片查看职位需求
把生活变成写作,把写作变成生活三明治是一个鼓励你把生活写下来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