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一部悬疑小说中讨论艺术与审美的极限|每日书阅读角

阅读与书写的 三明治 2023-08-21

“每日书阅读角”是三明治线上写作社群每日书社区的共读共写活动。我们会在当月每日书社群内更新选书资讯,书籍范围包括非虚构、文学、社科类书籍。参与每日书的作者可报名申请获得赠阅。在每日书阅读角,你可以:


获赠精选书目

尝鲜还未上市的新书

和每日书小伙伴们共读,交流阅读感受

●获得编辑推荐的延伸阅读

共写书评,你的阅读体验被更多人看见


在今年3月的阅读角,每日书作者们共读了法国畅销小说作家弗兰克·蒂利耶的作品《未完成的手稿》。这部手稿套着手稿的手稿,讲述了一起凶案套着凶案的凶案,引发了读者们关于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的讨论。新一期每日书阅读角,我们为每日书社群成员带来《未完成的手稿》的续作,由好·奇文化出品的《两度》



《两度》


2008年,十七岁的朱莉悄无声息地失踪了。这场悲剧震撼了法国山区小镇萨加斯,给女孩的父亲加百列带来了沉重打击。他立即开始了绝望疯狂的调查,直至来到悬崖旅馆……一场不可思议的死鸟雨后,他发现时间竟然来到了2020年!然而十二年过去,他的女儿依旧生死未卜。


《两度》被称为《未完成的手稿》的非线性续写。层层包裹的故事通向神秘的结局,悬念重生,环环相扣,以惊人的方式串起前作。



加入本次每日书阅读角的作者

在阅读中有怎样的思考?



阿澍P-tree

坐标:上海

职业:颅内梦想家

生活远比故事更加精彩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惊悚悬疑小说,第一本是《未完成的手稿》。感谢三明治,让我认识这位作者——弗兰克·蒂利耶,他的思想和文字。我很欣赏作家在每一部精心编制丰富情节和精彩故事的背后,都放置了一个本质性的议题:《未完成的手稿》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两度》则是艺术的伦理道德边界。有了这个看见,我试着站在加百列的角度去解读《两度》这个标题的含义:第一次的冲击是朱莉的失踪,第二次的冲击则是发现朱莉失踪真相背后的黑暗。两次冲击,层层叠加,撞击着加百利硬汉的生命与意志力,也将读者带入高潮迭起的故事当中。


各种堆积如山的陈述和事实——是天堂也是地狱;是足以重新黏合他记忆碎片的亮光,也是彻底撕裂他内心深处伤口的黑暗。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试图让无休止的呼吸陷入暂停,然后开始阅读。


弗兰克的笔触相当中性,以至于脑子里带着“正义价值观”的读者多少会觉得他有点“正邪不分”。但得益于这种冷静到有点残酷的笔法,我得以用清晰无比的上帝视角去审视每一个小说人物的内心和思想,从而窥见人性的复杂变化。


故事毫无疑问的精彩,但我似乎感受到作者透过精彩的故事在暗示人们:生活远比故事更加精彩。的确如此啊,再精彩的故事,在它落笔之后就成定局,再多悬念,也会按照线索走到真相大白的那一步。而生活就不同了,它迟迟未有结局设计的落笔,你甚至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落笔,无限可能,无限精彩。并且,无法判断好坏。


解谜游戏。好吧,就像你喜欢的侦探剧。但亲爱的,你很快就会发现生活并不是电视剧。有人在杀人,有人在死去;而我们就像介于两者之间的白痴、小卒,甚至是一根保险丝,一切都在于如何选择。我们一直努力把正确的东西放在正确的盒子里。但即使拥有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愿望,它也并不总是有效。


作者用刺激的手法描写剑突联胎秘密社团的浮出水面,用书中书的方式理性叙述了这个杀手联盟的起因与宗旨,这种处理手法既让故事更有层次感,也一定程度上为读者看到这些杀人狂魔的嘴脸而产生的愤怒与不适作了一层隔离缓冲带。越界的艺术创作直指艺术的道德伦理的边界问题,艺术是否能包容变态与虐待?审美是否有道德上的极限?艺术家和观众都有责任就此进行反思并得出可以践行的结论,艺术能够激发人的感知,有时候也是一面镜子,人们所喜欢的艺术品往往包含着人的自我投射。宏观来说,对艺术的偏好也能展现社会在一段时期内的风貌。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祛魅了那些人们口中伟大的艺术家。在看展或者欣赏作品的同时,我尽量去了解创作者的生平。我始终认为创作者真正创作的基石不是专业技巧和灵感,而是他的生命。生命如何,作品就如何,由此我谨慎地划定了自己审美的边界:揭开华丽的表面,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清洁纯粹的生命力,反映万事万物中的真、善、美。





mihaishan

坐标:南京

读完小说,

我想起巴尔蒂斯和荒木经惟


很意外,一本犯罪惊悚小说《两度》,居然激发了我对艺术欣赏的强烈反思。小说中的四名罪犯迷恋用尸体创作所谓的艺术品,观众趋之若鹜。作者也提到历史上各种描写犯罪、死亡的著名画作。


读完小说,我第一念想起巴尔蒂斯和荒木经惟。前者是恋童癖,后者剥削女性。作为一名业余艺术欣赏者,我最初在手机屏幕上看到巴尔蒂斯作品时,并不知道他的癖好。我看到那幅窗前裸露上身的女孩,像一个人偶,被剥夺了大半灵魂,残存的人性被未知力量封印。我很喜欢新奇、独特的事物,当时不确定巴尔蒂斯独树一帜的风格想表达什么,但我还是对这幅画生硬地添加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他的画也许和宗教有关,在说神性和人性。但是,后来,看到了巴尔蒂斯的恋童题材(虽然他自己否认该倾向),天!当他画女孩的时候,难道会想《圣经》?荒木经惟太常见了,不细说。


我想,今后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可以再做一些更深刻的内观。我为什么喜欢它?我为什么憎恶它?它真的和我契合吗?这些感受由一个人的观点、道德体系和人生经历所决定。


艺术家有着复杂、多元的人格和生活,也需要作出分别。喜欢一幅画,并不意味着这位画家也是我喜欢的样子。例如,我真的很喜欢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他描绘被困住的、痛苦的扭曲、分裂,深深打动我。


毕加索很喜欢巴尔蒂斯,我猜是因为他画不出这种奇特的风格,也有可能巴尔蒂斯画了他想画却又不太敢画的。即使我经常不喜欢毕加索的生活,但每次看到他的画,又深深地被折服。


回到现实生活,我们有时候在社交媒体上,会看到网络水军格式的“这是艺术”,“这是体育”,“看到脏的人是因为心里脏”.....这些真是笑话啊!


另外,我也想从《两度》中看到作者的立场,觉得很清晰,对恶灵派“艺术”的批判,偶有一处提到波兰的猎狼,作者的口吻流露出这是很残忍的活动。


根据《两度》的介绍,《未完成的手稿》是小说中的小说,设定为罪犯所写。昨天看了半本《未完成的手稿》,不知是不是有了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确实觉得这部小说的风格有些诡异,不那么正邪分明。





豆包子

坐标:海边

职业:冲咖啡大姐姐

你对于人性之恶有多少想象呢?


那年4月很冷,春天好像来得特别慢。加百列的女儿朱莉已经失踪了一个月之久,除了她的山地自行车,什么痕迹也没留下。2008年4月9号晚上11点半,为了继续查案,加百列入住了破旧的悬崖旅馆。


睁开眼,时间来到了2020年11月6号,原本是睡在29号房的他,在旅馆的7号房间醒来,他失忆了。所谓的“非典型心因性失忆”让他忘了过去12年寻找女儿的辛苦,忘了自己早就离了婚,也忘了前妻嫁给了曾经最好的朋友兼同事。


这是法国悬疑作家弗兰克·蒂利耶的小说《两度》的开篇,在法国山区小镇萨加斯,一个女儿失踪的父亲,长达12年的寻女故事。跟他上一本《未完成的手稿》一样,《两度》也是关于探访少女失踪的案子,解迷的过程仍然能让你一直保持张大嘴巴惊讶着看完。


人生的急转弯


山区长大的生活简单的女高中生,父亲是警察,母亲是家庭护士,热爱国际象棋、大自然和电影,本来该健康快乐长大的朱莉却突然失踪了。每一条失踪案被拐案的新闻背后,其实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被播报的那个名字而已。


爸爸加百列·莫斯卡托,一名警察,女儿突然失踪,没有任何线索和目击者。她到底在哪儿?她是被扔进了湖底,还是被关在几百公里外的地下室?他只知道,生活将永远被改变、被粉碎,无论调查结果如何,也只会因为眼泪流尽而枯萎。


孩子失踪之后,父母的人生会不会继续向前?妈妈科琳娜看似走出了阴霾再婚了,但其实一直很痛苦,没有一天不跟现任提起朱莉,没有一天不咀嚼伤痛,没有一天能忘记自己的女儿。连跟现任的婚姻也岌岌可危。


他们和她们说,最糟糕的是,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故?谋杀?绑架?她受伤了吗?没有任何答复。孩子失踪之后,父母的每一天是怎么度过的?还能再笑再歌吗?再笑再歌就代表了不再记得那个孩子吗?在这之前,我好像并没认真想过。


这疯狂的世界


你知道什么叫“剑突联胎”吗?是指一种双头人,或者说双头怪物,一个面带微笑,另一个是魔鬼。也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邪恶一面的象征。但你对于人性之恶有多少想象呢?想象不出来也好,因为加百列认为,“生活在无知中总比面对怪物好得多”。


一个是接受过著名实业家,在化学行业颇有建树,还是一位画家。一个是著名悬疑小说作家。一个是以热衷于越界、热衷于拍摄尸体而出名的摄影师。一个是致力于研发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解剖技术的“人体雕塑家”。


绘画、文学、摄影、雕塑都被他们变成了带着血腥味儿的艺术。在普通人尚在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的时候,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自诩为艺术家,在追求到足够的金钱之后,开始追求突破极限的夺取生命的艺术,以便能达到当代艺术的顶峰。


向阳的时候面带微笑,背阴处露出魔鬼的獠牙,每个人当然都有两面性,但重点是你会放大哪一面。就像看完《未完成的手稿》的时候我写过,谁也不配因为自己被毁了的人生而去伤害别人的人生。同样,谁也不配因为自己有了点钱,就不拿别人的命当命,对吗?

 

 



素安

坐标:广州

职业:数咖啡豆玩儿的

把两本书交替看完,

合上书那一刻非常震撼


与《未完成的手稿》一样,这里也是一个父亲苦苦寻找消失的女儿的故事。


我把两本书交替看完,合上书那一刻非常震撼。隐藏的线索、骇人的画、漂亮的标本。在一群人的眼里,少女们是一枚棋子,他们抓在手里,在生命的棋盘上操縱,决定生死。


飞鸟一组一组掉落,总会让我想起但丁的《神曲》画面,它们代表着死亡来临,也代表着接近真相。事实如此。加百列改头换面锲而不舍的追查,遭遇了致死的打击,失去记忆,却也还惦记着女儿。随着往日记忆的慢慢浮现,他在震惊与亢奋之中来回交替。


他找到的不止是一个女儿。文末烧掉的不止是失踪的少女们,还有被剥夺的生命标本们。故事结束之后,紧接而来的,是前一本的另一个结局。


我喜爱看悬疑作品,我始终相信,作家们总会有一个密室一样的地方存在。它可能会是书中提到的城堡里的密室、山里的小木屋、太平间、水库等,也有可能是精神的灯塔,身处海洋暴风眼之中,只有孤灯和噼啪作响的玻璃。他们蜷缩在一角,用手里的笔疯狂书写下人性的险恶。幽居在这阴暗之处,汲取无助孤独,结合令人发指的案例,一个个故事诞生在笔下。


他们塑造的人物,没有一个救世主,只有一个想找到孩子的父亲,和许多失去孩子还活在世上的家庭们。结局最后都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揭晓,闭上眼回想。《未完成的手稿》,以一种破碎的油画形式结束;《两度》,以一个血腥的暴力美学电影感结束。





乌咪

坐标:西安

前所未有大手笔连环套


当《两度》看到一半的时候,最突出的感觉其实是:阅读感受比《未完成的手稿》更好。


一开局就是熟悉的元素——仍然是少女失踪,仍然是失忆。


但这一次的失忆,中间直接被挖掉了十二年。


在同一间旅店里,失踪女孩朱莉的警察父亲加百列在半夜经历了一次希区柯克式的死亡飞鸟雨之后,在第二天早晨突然发现自己老了12岁。他17岁的女儿已经失踪了12年。


这一次,没有开局序章的叙述圈套,也没有明显布置的双线结构——后面还是出现了双线结构的,在加百列和保罗分头行动之后,两人的行动就分章交替进行了,但这样的双线结构感觉是比较平缓自然的,只是叙事需要,没那么强烈的形式感——当头就是这样一场失忆的穿越,再掉过头来,慢慢揭开隐藏在时间之后的种种真相。


很像一个解谜游戏。


正好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看了《漫长的季节》的最后一集。中风之后的马德胜,醒来时意识也一时回到了18年前,一心寻找沈墨被虐待、威胁的证据——那只暖水瓶。


看到镜子时,他也被老了18年的自己吓了一跳,与小说第一章里的加百列一样。


他对着镜子,感觉镜子里的映像给了自己一记耳光。他的第一反应是:那不是他。再继续看,那是他,也不是他。“他”比他老多了。


《两度》看完之后过了两天,我忽然意识到,为什么主题一样、风格相似,但我看《两度》的时候,观感要比《未完成的手稿》舒服很多。


虽然一样描述的都是非常黑暗且骇人听闻的犯罪,但《未完成的手稿》里,始终有一种说不清楚的隐隐不对劲。


之前的读后感中分析着《未完成的手稿》里几层套娃结构,有书中书——不,这两本书的作者,弗兰克·蒂利耶是个狠人,从某个角度,他真正在创作的小说只是《两度》而已,而之前同样厚度的《未完成的手稿》,都是在《两度》的情节基础上,专门以凯莱布的手笔写出来的一本书中书!


换名话讲,它不是弗兰克蒂利耶本人的作品,而完全就是凯莱布·特拉斯克曼写的小说!只是结尾被隐藏了,为了出版而篡改了。这完全解释了为什么上一部书的结尾会让人觉得虎头蛇尾,或者收不住尾。


所以,虽然《两度》如果脱离《未完成的手稿》也能阅读,但带来的震撼就少很多了。而如果只看《未完成的手稿》,就始终是一个被欺骗了的读者。


所以,作者真正玩的结构上的大动作,根本不是我看《未完成的手稿》时,记下来的三层套嵌、双线结构、开放式结局,不,这两部小说在文本上的秘密,就是它们其实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并且《两度》根本就不是什么“续集”,这两本,一白一黑封面的书,就是一套,缺一不可。


与小说正篇一样大篇幅的书中书,这可真是大手笔。


刚看完《两度》的时候,我有想过,那么,在《两度》的世界里,《未完成的手稿》中的故事,是真的发生过,一个凶手写下的自己做的事,还是虚构的小说,只是投射了《两度》中,那位邪恶小说家的内心和所做的事?


在《未完成的手稿》中,为了利益形成的绑架少女的黑色产业链已经让人后背发寒。而《两度》里,同样的绑架少女,犯罪的动机更加炸裂。


但在《两度》里,能让人感到些许安慰的,是能看到真正的罪恶反抗者了,不完美的,各有各的问题与痛苦的反抗者。




· 往期每日书阅读角 ·


📖《女性的力量》

📖《未完成的手稿》

📖《盐镇》

📖《无情之地:冰峰168小时》





Open Call



欢迎有意加入「每日书阅读角」的出版机构与我们联系,每日书期待与大家共同促进读者、作者、编辑与出版机构的交流,让好的书籍被更多读者看见。


咨询请添加三明治明仔

微信号:ming30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