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沙:“上线了”的Strikingly告诉你,做个人网站还是一件很酷的事
文/ 沈文策
很多人都不知道,建站平台Strikingly.com究竟是一个中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他们的运营总部在中国上海,但整个网站风格却硅谷风十足。CEO陈海沙给出的数据是,中国用户仅占目前用户群体的3%-4%。
但是,作为一个三位创始人都是中国年轻人,目前又以中国作为运营总部的互联网公司,庞大的中国市场是他们无法忽视和放弃的。在从硅谷搬到中国的三年之后,Strikingly的中国版产品“上线了”(sxl.cn)4月12日终于上线了。尽管在中国,微信公众号的荫蔽之下,建网站似乎已经不是主流选择。
在中国的三年,陈海沙和他的团队令人惊讶地保持着硅谷的特色,就像他还穿着绛红色的芝加哥大学连帽衫一样。在这几年里,他们没有跟风去做“接地气”的O2O项目,而是一直坚持做着有些“复古”的建站支持业务。
15岁就出国读书的陈海沙,抛弃了父母期望的华尔街金融男路线,在2011年和小伙伴一起创立了strikingly.com 1.0版本。几经周折,他们成为了首家被硅谷著名孵化器Y Combinator孵化的中国团队。
走进Strikingly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立着的滑板,旁边的一块空地上还是一辆山地自行车。一张长长的吧台,后面的L型料理台上摆成一把把的香蕉和一些其他水果。从咖啡机到电饭煲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台宽屏电视。在数盆绿植中看到了三位创始人的多彩漫画头像,下面写着:“Create Huge Fans, Not Customers.”(打造超级粉丝,绝非用户而已。)
“我是初中毕业去的美国。第一家学校位于水牛城和罗切斯特市中间的Houghton村,连店铺都没有,六个年级加起来一百多人。我来自广东一千两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很不适应。就转到位于麻省的Worcester College。”
陈海沙申请到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很快发现身边的人都在讨论投行。
“我上飞机去芝加哥那天刚好是雷曼兄弟倒的那天。旁边学物理的哥们儿说,看,这是你以后的下场。”那时候陈海沙也觉得自己是要做投行的,父母也想他去华尔街。他在大二时成功申请到高盛的实习,比别人早了一年。父母非常高兴,甚至把录用书挂在家里的墙上。
“但是去之后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其实做的东西还挺有意思,但觉得没有在创造价值,就是把钱从一边转到另一边,赚取差价。对此我只有兴趣没有激情,作为职业的话一定会很快就面临瓶颈。”陈海沙非常想要创造价值,大一就做了自己非盈利机构。高中到大学一直在学生会,大学是学生会副主席。
高盛每周有社区服务的机会,规定是至少做一次,海沙做了七次,他认为这比应酬重要。实习了七个星期之后他告诉人事不用准备return offer(公司给暑期实习表现良好者提供毕业后的工作机会),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做投行。之后,他将此事在电话里告诉了父母,”他们很失望,不过大学还有两年,也让我想清楚,就算不是高盛,摩根大通和麦肯锡也行,不要那么草率。“
除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排除了投行,实习经历还给陈海沙带来了另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后来的合伙人之一,Strikingly的CTO郭达峰。
“我们在高盛活动上一见面就觉得要一起做事情,非常投缘。那天是端午节,到现在我们还会庆祝端午节。“
很快,他们就一起做了个经费众筹平台。当时还没有众筹这一说法,Crowdsourcing也才刚刚开始。陈海沙在芝加哥学生会担任副主席,负责申批经费,学校的经费总是不够,他想着如果学生组织的成员每个人拿出十美金,经费不就解决了吗?“没觉得那是创业,就一起做点东西。在现实中遇到一个问题,想用科技去解决一下而已。”
但没想到很快又没人用了。他们开始做用户调研。学生用户的回答出乎意料,原来用平台来筹集经费并不是刚需,他们是因为学校有经费才去申请活动的。同时,用户也说,如果页面更漂亮就可以给合作伙伴以及新生看,有助于市场和品牌营销。
漂亮的页面是什么样呢?他们让用户发一些实例,收到的页面也就是后来Strikingly的设计方向。
陈海沙自己的经历也能感受到这个需求。他在学生会竞选,以及自己做NGO网站时,都需要找人帮忙设计网站。虽然他自学了wordpress,试过所有做网站的工具,都不好用。“有数据表明平均一个wordpress用户做了25个网站,也就是说大部分用户是专业做网站的。”傻瓜式的建站工具还是有需求的。
就这样,陈海沙机缘巧合地做起了互联网,彻底不回去金融道路了。
然而创业并不顺利。最开始他们有五名联合创始人,后来减到了三名。“那时候电影《社交网络》刚出来,大家对创业的想象过于美好,都是和投资人聊天和媒体见面之类的,事情根本就不是那样。”当时的同事不愿意和用户交流,觉得客服不是一个美国名校出身的人该做的。
既然道不同,也只能不相与谋了。他忍痛“开除”了两位合伙人,也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这次失败经历对他的打击很大。他质疑自己适不适合创业,甚至连学业也不想继续了。陷入了不自信的陈海沙退学离开了芝加哥大学,在上海休整了一年。不想回金融业,他想试试非盈利机构和社会企业,创办了“易社”。
那是最迷茫的一段时期,父母和他开始了冷战。尤其是父亲,对他的决定极为失望。几乎每一个送子女早早留洋的父母都希望他们成为金字塔尖的人物。
休整期间,两百多个没有收到允诺中的Strikingly2.0版的用户发了无数封邮件,追问什么时候能用。用户的强烈要求让他感到“终究是放不下,还是要一起做点事情”。
分别身在在上海、香港和芝加哥的创始团队三个人每天开Skype一起工作,有时候也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只听得见键盘敲击声。断断续续地,他们花了四个月做出了Striking 2.0版。当时只有一个用户,一个摩洛哥的高中生。
”这哥们非常疯狂,说特别喜欢。他还用我们的平台做了大学的申请,进了纽约大学,我们也很高兴。这样的用户有了一个,我想一定会有十几个、几十个,乃至几百万个。“
2012年二月,他们第一次申请Y Combinator,结果被拒。“那是一个很关键的点,YC没有要我们,我们还要不要做。”他们决定全职做,“管他呢,我们要证明YC是错的。我们一直是紧跟用户的,了解他们的切实需求,遭到拒绝后坚持下来也是因为用户。”陈海沙认为,在那一刻,三个人才决定全职继续做Strikingly.
同年七月,三个人买了单程机票,带着旅行签证来到旧金山全力以赴地开始创业。一个月不到就推出了Strikingly 3.0版,也就是现在的版本。当时因为想快速推出,很多功能还不完善。第二天就有了一个付费用户,是个哈佛的学生,说要用Strikingly做她的毕业项目。
当年十一月他们第二次面试Y Combinator,并获得成功,于来年四月拿到15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虽然拿到投资,但是美国签证令人头疼。
“从学校退学走的时候只给了我十二天离开美国。后来去创业都是拿的旅游签证,待了三个月要出一次美国境再回去。像郭达峰,他经常是周五晚上的机票飞香港,周六住一晚,周日再飞回美国。 我们在八九个月里这么来来回回干了这么干了很多次。也打算申请H1B工作签证,但也很麻烦。”
刚离开美国时他们还计划再回去,结果发现了中国也有很多没想到的优势。比如,在美国很难全世界招人,把一个欧洲人或中国人带过去会很麻烦,而在中国拥有一个全球化团队更容易。另外,海沙认为这边的工程师质量不比美国低,“硅谷的竞争导致公司都直接去编程学校找人了,可能才学了一年编程就要上了。我们也面过硅谷程序员,没觉得比中国好很多。”
于是这家美国公司的几位创始人决定留下,现在Strikingly的团队全部在中国。但留在中国同样挑战不小。
2013年五月回国后团队先是去了北京,遭遇了严重“水土不服”,六个月的时间里面试了两百人,没有一个合适的。当时的北京还没有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氛围和现在很不一样。
“大概是我们的产品调性和北京的风格不同。还有我们的团队百分之三十的成员是外国人,大家不会去欣赏这一点。美国团队可能在别人看来太洋气了,不够本土。不少程序员也很难接受全英文的工作环境。 ”
11月,他们决定搬到上海,结果在一个星期招到两个人。
现在的团队总共有五十多人。作为CEO,海沙坦言从未管理过十人以上的团队。当初,做CEO也是被迫的,三个创始人,一个声明要做CTO,一个要做产品经理。剩下陈海沙就只能做打杂般的CEO,做些买饭跑腿的活儿。
现在,在Strikingly,成员都喊他David,没人喊“陈总”。不过团队所有人都没有title,名片上印的职位名称是大家自己造的,人力资源部叫“团队建筑师”,后勤部叫“幸福官员”。
在“所有人都去做微信公众号了”的今天,做网站已然显得有些“复古”。
回想起来,博客在中国的兴盛是在2003年左右,凡事想做点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的人都会去开个博客来传播。对个人网站的需求在2006和2007年达到很高的水平并持续到2009年,主要用的都是WordPress等工具。接着微博就出现了,中国人迅速地转向这一个以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的平台,然后又是微信的出现。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形态和国外越来越远了。
但CEO陈海沙对Strikingly的市场很有信心,“做网站还是刚需,而且是不断增长的刚需,我们一点也不担心。”
“坚持做这个首先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需求。有想法要告诉别人,但自己做网站要花很长时间,还要找人设计。整个过程很痛苦,我觉得不应该这么难啊。做网站是互联网最基础的功能之一的吧,但互联网都发展了三十年了居然连这个问题还没解决,真是不可理喻。”
“每年有两亿多个新推出的网站,其中自主建站工具只占了很少的份额。最大的自主建站工具一家约有0.2%的市场份额,其他的加起来用户没达到百分之五。”
“我们本身也都是中国人,对于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有着天然优势。只要沉下心来,就能很好地掌握。”他说Strikingly现在的主要用户人群是创业者和独立品牌,不管是中小企业做一个展示平台,还是设计师和行为艺术家做一个作品陈列页面,网站都不可或缺。微信的阅读原文链接跳转到一个网站页面,这种机制对网站是有利的。
虽然看起来做的是一件复古的事情,但陈海沙说他们的用户并不复古,是最潮的那批人。Strikingly这样的单页网站模式本身就比较适合有创造力的人,用讲故事的方式去介绍产品或作品,而不是枯燥乏味地把东西藏进不同页面。在不知不觉中,这种文化也成了品牌的一部分。
尽管在中国的三年都没有继续融资,但陈海沙对Strikingly成为一家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深信不疑。
“我们想提供给用户的不只是工具,而是做他们的技术合伙人。”他说。
>>点击图片查看“一位英国建筑师,成了上海周末市集最受欢迎的烘培师”
>>点击图片查看“我曾离开四大创业,孤身一人到上海夜总会推销小礼服”
>>点击图片查看“环球旅行归来,经营了一年青旅后,他们为何重新出发?|三明治肖像”
/ 三明治同行者征集 /
点击图片查看如何加入
优质的粉丝群、有趣的主题日活动、
三明治和同行者间的互助
以及更多可能性等待你发现
请报名者密切关注个人邮箱,这是我们回复你的唯一方式。
中国故事记录者
创新生活方式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