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概念VS建造 什么才是建筑师的核心工作? | 2018横港乡建营和闫明一起解迷惑

LA Design 奥雅设计 2022-01-15


2018年,对于每一位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来说,是这个浮躁的年代中的普通一年。


他们终日埋头画着图,却又都在等待着一个契机,做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每日这群年轻人都在不断的被他人做决定,从做什么设计,到如何做设计等等。虽然这种状态在设计圈是一种常态了,但夜深人静时,回头看去,总又让人极力想挣脱,挣脱这个每位设计师必经的却又让人极度不愿意体验的过程。


而2018年,对于一群设计新人却又是这个浮躁年代中极其特别的一年。


这群设计新人从学校迈出后,在还未斩断脐带的这几个月,各种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规划倒是比什么都先行一步。每个人都怀揣着思想的自由,挥手告别甚至拒绝一切由长辈主导的学校或者公司,准备头也不回地意气风发地大干一场。猝不及防地一头扎进一个乡村,与一帮同样是刚从学校出来或者是还在学校的学生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乡建。



“它是职业生涯的开端,反抗的是重复的画图、流水线的工作和被操纵的傀儡。”


对于这次乡建之行,有人也许会把它当作一次条件艰苦的军训,过着集体的生活,吃着不算精致的大锅饭。但它与军训的高压、纪律与严肃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月完成从创意到落地的紧张的项目,它给了这群设计新人思想自由表达的空间,创意落地的可能以及亲手建成项目的那一丝丝内心的小雀跃。



概念还是建造

什么才是建筑师的核心工作?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建筑师、景观建筑师的工作每天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画图,而不是扛着铁锹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上干活,不是直接锯木头,直接去砌墙。”


8月11日,原筑景观合伙人、美国注册建筑师,资深景观设计师、建筑师闫明老师与2018横港乡建营的百余名学子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从多维角度探讨了“绘图与建造”的关系。



在他的解读中,中国的传统,想法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千百年来的规则是,建筑师一直被看做工匠,这样的职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中国传统的语境中也没有建筑师、设计师、施工队的差别,其实都是一拨人。有点像是咱们自己家里装修的装修师傅,把什么都全包了。以前给皇上盖房子的样式雷就是这么一帮人。这是一种匠人传统,不强调的 idea(想法)和 concept(概念)。


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的在当下社会中的工作其实已经不是真的自己要把房子盖出来,而是要把房子、公园、构筑——A 构思出来 ;B 表达出来。这也是大家在设计院每天加班到半夜干的两件事,并不是在工地搬砖,而是在办公室“搬砖”。



他说:“我们从所谓“搬砖”这个角度去尝试着思考一下,各人各司其职,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更像是“造房子”这个工程线上的前端。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一个 idea,并把这个 idea表达出来,单从简单的表层来看这个职业,差不多是止于这一步了。”


所有的在现场在听完闫明老师的分享的这个观点之后,都开始迷惑,那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能够收获到什么?也许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横港乡建营前几年的一个案例:


2017年横港乡建营的某一组作品曾经发生了这样的故事。他们根据场地的条件,构思出了一个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他们设计了一个艺术装置,不仅画了图来说明这个创意,而且还制作了1:20的手工模型。在并未经过精密计算以及对落地建造完全陌生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落地自己的作品。指导老师谨慎的提醒他们这样的螺旋结构可能需要更加精确的计算。最后的结果是,这个装置的结构并不足以支撑整个装置完全落地,在中途经历了一场小风雨,便夭折了。



闫明老师认为建筑师或者景观师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匠人”的观点,事实上是建立在西方意义上的。


在西方 idea构想 与 绘图其实是可以互换的两个概念。和这件事有关最早的两个名字是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西方建筑祖师爷可能应该是他们俩,而不是古罗马的维特鲁威。毕达哥拉斯,验证了勾股定理,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由数字组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还原为数理逻辑,可理喻的东西是完美的,永恒的;而可感知的东西是不完美的 。


这个想法被柏拉图发扬光大,也就是说你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世界的表象,而他们的本源是事物后面的数理逻辑,是几何学。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看文艺复兴对于古典建筑的分析,全是各种分析线、黄金比。因为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几何、图纸、数理逻辑才是事物本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希腊,有文化的人要先从几何学学起,而中国却有着另外一套传统。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那另外一套传统在如今现代建筑业的分工中已经式微了。我们也许还可以在中国古建筑修复等等非常小众专业的领域看到这种设计师+建造师一体化的角色。在普遍的现代建筑业,设计师提供的正是如闫明所说的是,是想法和概念。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想法和概念的继承、创新、颠覆、叛逆,都来源于对于之前经验的认识。



闫明老师认为,如果能理解柏拉图开始的这种西方重理的传统,就能更好的理解我们现在的职业和每天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从西方文艺复兴开始,建筑师是和画图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和建造联系的更紧密。为什么中世纪的产生了从建造角度看精妙完美的哥特建筑,却长期被西方认为是黑暗时期。


然而整个西方历史也一直并不缺乏从另一些角度来开始建筑。比如从感觉开始,现象学的建筑 Steven Holl 和卒姆托,从建造开始的建筑,比如哥特建筑,比如 Eladio Dieste.等等。他们这些人是拼命的想挣脱出绘图所带来的束缚。


为期一个月的乡建营似乎在这个争论上,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一大批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设计师们,耗时一周进行方案设计,差不多耗时两周进行落地,这期间包含了所有涉及到最后落地建成的工序,都需要他们投入其中。甚至有可能是,他们将经历人生中唯一一次与某道工序的接触,也许会经历像闫明老师类似的故事。


“我自己其实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去砌墙的,唯一一次是在美国上学时候, 老师带我们去造砖厂参观,了解了砖从粘土到砖块转变的全过程。最后砖场为我们举行了一个砌砖的比赛,那是我第一次砌砖,也是目前最后一次。”



一百年前的建筑师画的图的时候,一个大楼其实也就几张图,他们其实没有把每一个建造步骤都画出来,图纸的表达中对于造型、比例等方面的控制要远远大于建造的信息。有关建造的细节都依赖于工匠的现场解读。


而我们现在的图画的越来越细,一个小房子画的细一些基本要画上百张图纸。朱亦民的文章《为什么不应该让建筑师画施工图》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建筑师或者景观建筑师对于建造方面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特别专业和全面的。比如画一个栈道的扶手,或者画一个窗户框的安装,厂商对于技术的了解要比建筑师强得多,为什么不让他们来画施工图呢。


究竟是从概念出发还是从建造出发,从这个角度,每年一度的横港乡建营似乎是在给新人设计师们一个思考的契机,大有一种“三种流派“哪种更适合自己的既视感,一是从概念出发做设计;二是从建造出发做设计;或者是另外一条从概念出发从建造反推做设计的路径?


“我个人认为从建造出发不是设计的唯一途径,就和从概念出发不是设计唯一的途径一样。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 你最好能去了解和熟悉你所使用的基本材料,要不然很难做出落地性很好的设计。但这不是绝对的。”


探索材料的可能


在分享中,闫明老师还介绍了两所学校的有趣的工作室课程。一个是IIT,也就是密斯那个学校,他们的设计课时是按照材料来排的,第一学期做砖的建筑,第二学期做混凝土建筑,第三学期做钢结构、第四学期做木结构。他们的课程设计一度被认为是过时的。另一个学校是UCL,整个一学年要自己发明一种材料,研究它的性能,使用方法、搭接方式、最后还要做出个产品来。



经历过2017年乡建营的优胜组三组组长,一年之后再次来到这片土地,但身份发生的变化。作为今年乡建营另一种意义上的导师,回首一年以前的乡建经历,除了一个月让人从各个方面成长不少,更重要是在落地建造过程中,相比只做设计方案,你会更为清晰直观地了解到自己每划的一条线与每做的一个设想,它在落地上是否真的能实现。



替代材料的选择,2017年三组似乎在主题构架外膜的选择上陷入了困境。最初设想的是粗线麻袋、竹片编制、藤草席子、蛇皮袋、安全网、渔网、麻绳、防虫网、新型高分子材料、白纱布,由于方案预期承重——需要能承受人的重量,和外观的需求——具有视觉冲击力,从各方面的思考,最终选择了类似庄稼用的覆盖膜,也称之为自粘膜,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大型保鲜膜。多层次的包裹加上钢丝绳的主框架支撑,完成了承载人重量的预期。外观上也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闫明老师在分享的过程中,介绍了欧美一些短期学生项目,学生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充分挖掘材料的可能使用方式,会发现不一样的趣味性。在横港乡建营这样一种半命题式限定额度的情况下,挖掘当地可用的废弃材料和常规材料的他用,也能出现不一样的效果。事实上,这样一种探索,在之前的嘉宾导师傅英斌的具体实践中,比比皆是,在充满各种限制条件的中国农村,以当地具体的建造条件的限制反推到方案设计上的或称设计思路或称工程管理思路的做法,也不失为一种优化设计方案的捷径。



闫明老师也分享了原筑景观近年的一些实践,他详细介绍了昆山计家墩村民中心的设计建造始末,也介绍了原筑景观从微观叙事入手,回到设计师视角的一些重要的案例。


戳→ 从雕塑到花园——江苏昆山计家墩村民中心改造


戳→ 微观叙事,回到设计师的视角


建造前夕的分组指导


因为场地、预算、工期的限制,这样一个半命题式的条件下,新人设计师开始陷入各种各样的迷茫中。每个小组因为一开始决定的方向不同,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瓶颈。闫明老师在与八个小组分别交流讨论后,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出了落地建造的最大可能性的建议。


1+2组,场地为民宿前院与后院。方案整体问题不大。前院中亭子结构复杂、稳固性不够、底部踏板材料选择和处理。首先简化亭子结构,用木方或者土方解决底部承重问题,顶部的支撑点位和梁需要准确定位,连接方式需要修改。后院部分的设计方案概念性很强,处理方式与其他组不一样。但设计中竹篱笆高度会将民宿的感受变差,建议降低。立体引光装置作为后院的一部分,首先是材料的选择问题,其次是框景视线引导的方式。结合方案本身的概念,建议竹篱笆顶部装置小灯。



5+6组,场地为可食花园。场地内坟包与本身的菜地不能动,种植槽间距不合理。主要问题是由于场地问题,无法将方案连贯性地做出来,方案中凉亭的围合方式不理想,切断了可食花园本身想要的互动性。建议与其分散地做小块,不如集中起来做一个区域,保留方案中门头以及入口处“拖拉机”装置的想法,换一种种植方式,例如木头盒子;凉亭的围合建议改用种植草一类的方式。



10+11组,场地为17#18#别院。方案整体问题不大,落地性较强。最大问题在于一味追求落地,方案缺乏了一点想象力。回购村民老物件做成文化墙的想法看起来有情怀,却是一个常用的通俗的做法,建议可以稍微变动一点,做出一点小心思。



14+12组,场地为亲子农创园+啤酒花园。整体方案问题不大,小细节小心思还不错。优势在于现有材料多,场地较为平整。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4米宽的顶部空心框架,在加上透明膜和稻草之后,中间部分可能会弯,建议中间加固。摆放儿童设施的场地,空间如何利用,需要仔细思量。



3+15组,场地为莫奈花园后花园。场地为八个小组中最大的,雨水花园的营造难度颇大。方案本身根据场地尺度来设计的,就目前的工期和条件来看,建议分期营造。这一期的建造着力于雨水花园与观赏平台的关系、注意参与性与展示型,做一个展示区可操作性更大。



7+16组,场地为蝴蝶花园。方案的可落地性强,场地颇具优势。但方案中需要做的东西太多,在工期内可能难以完成。前端与后端的距离稍远,中间的连贯性有点弱。中间部分的桑田中的小路,如何做引导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作为儿童活动场地,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同样重要。



4+13组,场地为音乐花园。就目前的方案来看,吸引点不够,能留住小孩的亮点还没有出来,再者就是处在即将落地建造的时间点上,没有设计图去落地是很虚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是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我看不到东西。鱼骨过道装置的概念是目前最大的亮点,具有吸引人的特性。



8+9组,场地为水乐园+咖啡花园。整体方案问题不大,落地性较强。场地中具有规整的树木,麻绳围挡与麻绳迷宫的想法很好的结合了场地的特性。水池驳岸的稳固性问题需要考虑,场地区块较多,建议分期完成。



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可以为整个社会所能带来的巨大影响与改变。无论是从概念到图纸的建造,还是从图纸到实物的建造。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都需要全力以赴的去处理这种图纸与建造的关系。


正如我们在近现代经常可以看到的用“哲匠”来比喻建筑师的做法一样,“哲”一个字,意味着要求他们更具备审时度势、脚踏实地的基本素质。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2018横港乡建营的其他报道:

16个CEO空降横港 | “乡往的花园”2018横港乡建营正式启动

15小时 15公里  踩遍黄浦江两岸 | 2018横港乡建营和我一起读上海

在地深耕 头脑激荡 | 2018横港乡建营和傅英斌一起聊方案

顶级设计方案外泄,干货诚意满满 | 2018横港乡建营中期方案投票开启

旧木材市场的故事 | 2018横港乡建营和我一起淘宝贝

传说中的团建都是这么玩的 | 2018横港乡建营和我一起争上游

直击横港最大金融交易市场 | 2018横港乡建营和我一起做霸道总裁

一群优秀的人还那么努力丨2018横港乡建营和我一起燃青春

乡村CCO趣闻二三事 | 2018横港乡建营和我一起来搞怪

Team Show 大牌来袭 亮瞎你的眼丨2018横港乡建营和我一起走秀场



采写 / 村里的Ciel 

编辑 / 村里的Ciel 、春天里种下的小编,Haipei

摄影 / 村里33,Haipei,感谢可爱的营员们供图。

公众号后台回复“奥雅招聘”,获得奥雅各公司职位信息

欢迎致电,业务洽询 

熊先生 13590247526 (深圳)    

张女士 13681842185 (上海)

李先生 13811306567 (北京)    

李女士 13880695657 (成都) 

康先生 13810328455(文旅 小镇 田园综合体)


媒体合作,请联系

唐先生 18601077014(上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