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学龄前儿童“隐性饥饿”
◆ 我国有近千万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贫困地区儿童情况更为突出
◆ 目前没有针对“3-5岁年龄段的儿童”的帮扶政策
◆ 营养不良造成形成贫困代际传递
◆ 我国学生营养改善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 附文:营养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面临“隐性饥饿”
记者/吴昊 李金红
2岁身高不足85厘米,体重仅有9.2公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参考人群数据,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汪之顼,对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八村的小伟(化名)进行了简单分析,他认为这是一个生长发育水平比较迟缓的孩子。
这也正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面临的尴尬现状:部分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
为改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2011年中央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支付160亿元,为试点地区的农村学生提供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共有29个省份实施“改善计划”,受益学校13.6万所、受益学生3352万人。该计划实施5年来,我国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基层教师最大的感受是“孩子们脸色比以前红润了,上课精神更集中了”。
与此同时,一些基层教师和营养学家也指出,由于家庭贫困、抚养人文化偏低、“改善计划”在部分地区落实困难、扶持政策有空白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仍有近千万学龄前儿童面临营养不良的困境,贫困地区儿童营养问题更为突出,亟须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学龄前儿童尚未被纳入改善计划
曾赴多个贫困地区执行儿童公益项目的安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翔难以忘记一张来自青海的面孔。
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彭翔看到一户人家有三个孩子,7岁的大女儿已上小学,4岁的二女儿上幼儿园,小儿子大约两岁在妈妈怀中。体检数据显示,二女儿比小儿子体重还轻,体检结果显示为营养不良。“大女儿在学校享有政府提供的免费‘营养餐’,小儿子享受地方政府制定的‘母婴健康行动营养包’。唯独二女儿正好处于‘政策空白期’,她的面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彭翔说。
曾经,在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因为家庭贫困、路途遥远,大部分学龄孩子中午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和馒头,营养不良现象普遍。2011年,这一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探索推行营养午餐等计划。2014年,中央将“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补助标准从3元提高到4元,达到每生每年800元。
而如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仍是政策覆盖的“空白地带”。
海南西部某县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该县针对公立幼儿园的贫困生,有“每年不低于200天、每天不低于2元”的补助,补助比例为10%,民办幼儿园则没有。“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幼儿园的营养餐计划。”这名工作人员说。
瞭望记者了解到,国家针对贫困地区6个月到24个月的儿童设有营养包干预,对于6岁以上义务制教育学生有营养改善项目,但是在3到5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仍然缺少帮扶政策。这也导致部分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出现营养不良。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我国6至17岁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生长迟缓率是城市儿童的3倍;6岁以下农村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是城市儿童的2至3倍,而贫困农村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又是一般农村儿童的1.5倍。
营养知识贫乏导致恶性循环
汪之顼告诉瞭望记者,营养不良的儿童通常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和贫血等症状,其中生长发育迟缓表现为身高不足、低体重或消瘦等现象。儿童在生长发育时期营养问题不仅关乎儿童的体格、智力发展,还会影响孩子抵御疾病的能力,甚至会为中老年时期一些疾病埋下隐患。
记者在国家级贫困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了解到,很多家庭没有能力给孩子添加成长所需的营养食品,当被问及一日三餐吃什么时,许多家长表示主要给孩子吃米饭等主食,同时配一些青菜。记者发现,大部分儿童缺少肉、蛋、奶、豆及水产品、水果类食物摄入。
福建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许榕仙说,抚养人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科学喂养知识是导致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家长秉持传统饮食观念,一些母亲自身就发育不良、奶水不足等情况也导致孩子营养跟不上。
此外,在营养健康教育方面,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居民营养科学的知晓率偏低,老师和家长普遍不具备营养均衡的意识和知识;食品安全方面,贫困农村地区“三无食品”、“山寨食品”、“过期食品”、“辣条现象”等现象仍然存在,给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和隐患。
彭翔回忆说,他们在执行公益项目时,还曾出现家长“拿鸡蛋换方便面”的情况。业内人士指出,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儿童普遍存在“隐性饥饿”,即膳食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缺乏,“隐性饥饿”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如缺铁性贫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分;缺碘可使孩子平均智商低10~15分;缺锌可导致偏食、复发性口腔炎、性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亟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营养不良对身心发展影响深远,往往会在贫困人口中造成“贫困—营养不良—贫困”的恶性循环,形成贫困代际传递。
儿童健康发育需要“国家关照”
针对学龄前儿童营养缺乏问题,我国部分地方已出台了相关政策,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也在关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相关人士表示,“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其背后还面临如何与公益组织对接、如何可持续实施等制度保障问题。同时,资金安全保障机制、监督体系等建设都亟待加强。
彭翔介绍,今年5月,安利公益基金会启动“为5加油——学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数百所山村幼儿园免费提供儿童营养咀嚼片和营养健康食育课程,以改善3至5岁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发育问题。
“许多企业愿意参与公益行动,提供各式援助产品,助力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改善营养条件。”在彭翔看来,在爱心组织、爱心人士与需要帮扶的学校、地区之间,还缺少良好的衔接机制,亟待政府有关部门牵线、搭台。
另外,与国际社会相比,目前我国还缺少相关法律法规。许榕仙介绍说,日本学校营养午餐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1954年日本正式颁布学校供餐法,明确要求国内中小学校建立营养餐中心,配备专业营养师;美国、韩国也很早就意识到营养立法对保证学生营养的重要性,制定了一项长期坚持的儿童营养保障政策。相比之下,我国学生营养改善多以项目形式实施,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的特点,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海南儋州市一名教育官员表示,营养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孩子的营养工作是政府重要职责之一,依法推进学校营养餐工作是取得良好营养改善效果的关键。
除了缺少相关法律保障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改善计划”实施后,营养补助资金成为新的“唐僧肉”。据公开报道,国家级贫困县四川仪陇县大仪小学原校长唐某,长期不给学生周一吃早餐,并向上级虚报学生营养餐费,向食堂承包人刘某索要提成。遭到刘某举报后,当地法院认定唐某犯受贿罪,但他拿出21份荣誉证书复印件为其获得“平时表现较好”的评价,被免予刑事处罚。
北京中伦(成都)律师事务所李心蕙表示,当前营养餐资金出问题,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虚列支出套取专项资金;二是食堂经营管理人员勾结学校管理人员形成利益团体。
海南多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中央营养改善资金下拨后,有的地方政府下拨比较缓慢,学校为钱发愁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学校不得不向学生家长预收营养餐费。有的营养改善资金还被暂时挪用于其他着急用钱的项目。如何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守好学生营养餐“钱袋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精准扶贫还需“营养健康”
受访的业内多位人士表示,亟须将学龄前儿童纳入“改善计划”内,并对贫困地区儿童开展营养扶贫计划,通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救助等多重渠道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尤婧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可以加强有针对性的精准化营养扶贫,将受惠对象扩大至学前教育,惠及有需要的孩子。
今年6月,国家卫计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通过综合施策,形成政策合力,突出问题导向,实施精准扶贫,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提供健康保障。
海南省妇联、省卫计委等的专家建议,应借此“政策红利”:
尽早对贫困地区儿童开展“营养扶贫”行动,并将其纳入政府扶贫目标,制订相应政策措施,提供必要资金支持;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问题作为政府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救助等渠道,筹集物资和资金;
加强对农村及贫困地区妇女科学育儿的宣传、培训和指导。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也表示,当前还需建立一个贫困儿童营养午餐专项补助资金库,开支交给专业机构管理,并加强监督,确保每一位孩子每天都能吃到一顿营养午餐。同时,为防止营养餐费被侵占,需进一步扩大学校民主监督范围,接受社会媒体监督,管好民生“钱袋子”。LW
营养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记者 /唐朵朵
五六岁正是孩子们长身体的时候,贵阳龙里县长天寨某学前班的孩子们却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他们能解决基本温饱,但营养不足,身高和城市同龄孩子悬殊十几厘米。
"我们只能尽学校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喝到热水和红糖水,解决他们低血糖这些情况的发生。"校长无奈表示,红糖水能缓解能量的缺乏,但无法补充身体需要的其他营养物质。
一碗红糖水背后的无奈
这是记者在"国际儿童营养与反贫困论坛"上了解到的"一碗红糖水"故事。
贫困→营养缺乏→身心健康受损→发展能力缺乏→贫困,恶性循环正在现实中上映。"营养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问题,它的背后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安利基金会理事长余放表示,中国每年由于营养不良带来的经济损失占GDP4%,"营养也绝对不仅仅是一代人的问题,营养造成的健康损害导致发展能力缺失严重影响扶贫的成效,甚至影响下一代人的发展,造成营养贫困的代继传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赖建强认为,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健康扶贫"的作用,营养改善是"健康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2015年发布的《中国贫困地区0~6岁儿童营养及家庭养育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处于极端贫困的3597万人群中0至6岁的儿童约有330万至400万人。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论坛发布的"中国儿童营养问题十大关键词"指出,中国儿童营养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营养问题更为突出。
2015年的《中国贫困地区0~6岁儿童营养及家庭养育状况》佐证了这一观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从2000年以来显著降低,但5岁以下贫困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6~8倍;而且,贫困地区儿童早期锌缺乏比例高达50%以上,6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是大城市同龄儿童的6.3倍。
同时,"隐性饥饿"即膳食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缺乏,在贫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隐性饥饿"的症状往往不明显,不易被及时发现和重视。如缺铁性贫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分;缺碘可使孩子平均智商低10-15分;缺锌可导致偏食、复发性口腔炎、性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
"大脑的发育在两岁半的时候就完成了细胞数量的发育,到4岁完成智力发育的50%,到6岁,大脑的细胞体积发育全部完成,所以在这个时期,如果营养供给不完全的话,那么对他的智力、体力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且是不可逆的。"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说。
学校没有饭、回家没人做,贫困地区不少儿童无人照顾;居民营养科学知晓率低,老师和家长普遍不具备营养均衡的意识和知识;受地域限制,生活环境中没有足够的营养素提供;膳食结构单一,米饭、青菜等多,但肉、蛋和奶类食物消费少;贫困农村地区"三无食品"、"山寨食品"、"过期食品"多,食品安全难保证。这些都意味着,贫困地区学前儿童面临的营养挑战是复杂的。
政府和社会能做什么
可以看到的是,近些年,国家和社会都在支持儿童营养改善。
从国家层面看,有营养包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社会层面看,有公益项目“免费午餐”项目,安利公益基金的春苗营养计划、“为5加油”和“营养扶贫战略”等。
数据显示,投入带来了改变。春苗营养计划开展5年来,在全国22个省建成3835所春苗营养厨房,受益儿童193万,两周患病率低于非项目校1.2个百分点,贫血检出率低于非项目校6.7个百分点,16岁年龄组男生血红蛋白高于非项目校3.56g/L;《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农村男性儿童青少年和农村女性而青少年身份分别平均增加4.1cm、3.5cm,体重分别平均增加4.7kg、3.4kg。
同时,业界人士和论坛专家也表示,不足依然明显。
数据不精准。
杨月欣提出,尽管目前对于贫困地区和人口有一些调查,但这些调查远远不够,贫困地区营养不良儿童究竟有多少、他们分布在哪里,这些数据的缺失将影响精准扶贫。
政策空白。
安利公益基金会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营养学会等机构在会上共同启动的“为5加油——学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专门针对贫困地区3~5岁儿童,他们将设计开发的儿童营养咀嚼片,以免费发放形式,精准帮扶这群儿童改善因营养不良导致的发育迟缓、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等健康问题。
安利公益基金会主席颜志荣表示:“国家对于6到24个月贫困地区儿童有营养包干预,对于6岁以上义务制教育学生有营养改善项目,但是在3到5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仍然缺少成熟的帮扶政策。”
已有政策落地过程,地方执行不够。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在监测的101各县、9000多所学校中发现,只有3000多所学校用国家的补助能够使孩子们的营养基本达标,6000多所学校要么靠收费达标要么无法达标,而且,6000多所学校中有百分之十几的学校学生每星期只能吃一次肉,这无法满足孩子们的蛋白质需要。
在营养包的实践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国际评估与研究机构REAP(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中方主任史耀疆研究四个样本县发现,大约只有30%的家长会去领国家免费发放的营养包,领了以后领了以后坚持给孩子每天吃的只有4%。一方面,这与地方经济状况有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家长与社会的营养意识缺乏深远影响了当地儿童的营养状况,“中国儿童营养十大关键词”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只有2.7%。
针对目前儿童营养改善遇到的难题,如何解决?
史耀疆建议,婴幼儿的营养健康是国家扶贫的基础,也是家庭脱贫的关键,儿童营养干预应成为国家基础性扶贫手段,同时对已实施的政策,需要继续跟踪并确保最终目标达成,要持续加强评估和监督。
余放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没有正确的营养观念,就算经济条件改善,也很难真正带来孩子营养条件的改善。”她建议,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营养知识体系。
首先,普及营养教育,开发出能够让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我们计划在未来5年,培训5000名农村幼教老师,希望通过幼教老师营养观念的改善,能惠及20万名学前儿童”;
其次,搭建知识体系,依靠各领域的专家和机构,开展相关营养课题的研究,为社会提供更加扎实的科学依据;
第三,积极开展公众倡导活动,更好传播营养健康的科学观念,为全民营养意识的提升塑造良好社会氛围。
1.一大反差:经济发展和营养贫困
2015年中国GDP排名第二,HDI人类发展指数排名90。
2.两个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儿童营养不良分布不均等,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3.双重负担:营养不足和肥胖
贫困地区3-5岁孩子生长迟缓14%,儿童贫血率接近10%左右,6岁以下生长迟缓18%左右,贫血率16%左右;儿童超重和肥胖快速增长,在城市已成为流行趋势。
4.意识薄弱:我国农村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只有2.7%
对儿童营养教育的意识仍薄弱,社会各界都亟需重视。
5.五大挑战:问题复杂性、干预项目有效性、政策完善度、营养意识度、资源整合程度。
6.体质改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连续4年的跟踪监测表明:贫困地区学生体质不断改善
7.多项政策: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注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营养改善政策和行动,为儿童的营养改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8.2.6万亿:按照国际统计方法,营养不良每年带来经济损失占到过敏生产总值的4%,2015年我国营养不良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168亿美元。
9.重要窗口期:生命1000天、6岁以下
尽管近十几年来6岁以下幼儿的营养不良状况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这个关键窗口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0.同心协力:营养改善需政府主导,多方合作。
☞ “营养包”的故事
转发请标注【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