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全球经济“压舱石”的多维贡献

2016-09-03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新世纪以来,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大的力量

◆ 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入全球化

◆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表现在“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上

◆ G20杭州峰会将会展现“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的全球化新方向


记者丨王仁贵

实习生丨黄嫣然 张月森


  “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成为G20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的一次,更好体现了东道国——中国所主张的包容性。”日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认为,G20涵盖世界几乎所有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规模占到了世界经济的85%,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80%,投资占世界的80%,人口也占到世界总人口的65%。


  她因此将G20杭州峰会称之为“经济联合国”


  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观察,陈凤英表示,在全球化陷入低潮的风口浪尖,G20面临由危机应对向全球经济治理长效机制转型的关键节点,多国领导人更迭、一些国家政治社会不稳、经济发展不振情况下,更需要东道国高瞻远瞩,引领G20向着既定目标前行。


  “对于中国,G20杭州峰会是把握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良机,需要全面展示大国责任、大国智慧、大国魄力、大国能力。”在陈凤英看来,在杭州峰会期间签署的每一份文件背后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以寻求最大公约数。


  “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协调之中,更多地融入了中国的理念,并最终给各方呈现了‘中国方案’。”陈凤英说,文件的起草、制度的确立,实际上都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这本身就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


  海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随着中国持续深入参与世界经济体系运行,中国将逐渐由国际公共产品的受益者,转变为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


世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和杭州国际博览中心(8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


  在全球经济持续深度调整背景下,中国一方面保持政策定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改善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的努力和定力持续为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金灿荣等学者的研究,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直观地反映在世界经济主要贡献国地位的变化上,一系列数据彰显了中国的全球经济“压舱石”作用:

  • 1980~1990年,对全球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约为27%、20%、6%、6%、5%。

  • 1990~2000年,对全球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国家仍为上述五国,次序演变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对应贡献率依次为37%、10%、8%、6%、5%。

  • 2000~2010年,对全球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国家发生了明显变化,依次为中国、美国、印度、韩国、巴西,贡献率分别为25%、21%、6%、4%、3%。


  毫无疑问,新世纪以来,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大的力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GDP在2015年达到67.67万亿元,同比增长6.9%。按美元计算,2015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10.42万亿美元。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5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达到15.5%。


  此前,在预测2018年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时,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得出结论,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降至15.7%,而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将升至26.4%。


  可见,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也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共识。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从富裕型(恩格尔系数在0.3~0.4之间)向更富裕型(恩格尔系数低于0.3)迈进。


  他表示,中国即将进入更富裕型消费结构阶段,也就意味着进入亿众消费的黄金时代,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的大众消费时代。到2020年,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全球化深化的“第一推动力”


  2001年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通道”。加入WTO前,中国贸易总量仅占全球贸易总量的4%,而2015年这一比重已超过13%。短短十五年,中国贸易总额不但攀升到全球第一,而且已连续三年稳居第一,服务贸易总额位列世界第二。


  现在,“中国制造”和“中国需求”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中国也通过自身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有力推动并深化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比如,中国为WTO其他成员国和地区的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敞开了大门。“中国经济已快速健康发展多年,国民经济支付能力显著提高,强大的消费能力带动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WTO的其他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的商品均大量进入中国市场。”金灿荣这样分析。


  根据WTO的统计,2001~2010年间,中国从全球各国进口的各类商品总价值达7.45万亿美元,创下年均增长率20%的纪录。2011~2015年,全球经济衰退低迷状态下,中国货物贸易进口总值累计9.15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提供了可贵而巨大的需求支撑。


  “中国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8月18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美国对华出口(2006-2015)》报告指出,中国日益成熟的经济正在经历重要调整,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但在过去10年里,美国对华出口的增幅均超过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从2006年至2015年,美国对华货物出口增长115%,超过其他10个主要贸易伙伴。


  2015年12月,中韩自贸协定生效,韩国将在一个人口高达14亿、GDP高达12万亿美元的共同市场中畅想未来。从2015年开始,预计未来五年内中韩贸易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中韩自贸协定将拉动韩国实际GDP增长0.97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即使按照入世前十年年均进口7500亿美元计算,也会给中国贸易伙伴每年创造出1400万个就业机会。更不用说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在过去十年里,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大约6000亿美元。


  事实上,作为全球规模最大且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中国消费者令人惊叹的消费力才刚刚释放。8月30日,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的最新中国消费市场报告显示,在中国消费者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推动下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下,进口商品的渗透率已达到93%,平均每10个中国家庭户中,就有9户购买过进口产品,进口产品的销售额也增长了18%,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品牌的竞技场、引力场和动力场。


“中国快车”免费“搭送”亚非拉


▲杭州塘栖古镇广济桥(2015年9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徐昱)


  “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不仅为发达经济体创造了出口机遇,同时也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经济体提供了众多商品的出口机会。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的全球最大出口市场。”陈凤英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中国在深度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入全球化。


  她具体分析说,“以前全球部分地方进入了全球化进程,而非洲国家则几乎没有进入。中国大量引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矿产资源、大宗商品等,拉动了它们的投资和国际贸易的高增长。可以看到,中国入世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崛起的过程。可以认为,中国把一些发展中国家整体带入到了世界经济发展体系当中。”


  丁一凡为本刊记者举例说,非洲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正是得益于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投资。“比如,埃塞俄比亚曾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该国的投资,推动了其工业化,现在埃的年度增长甚至高达10%,且已经成为非洲工业化发展势头最好的国家之一了。”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一些国家以邻为壑、热衷搞“富人俱乐部”的发展政策,建立封闭性贸易组织、实行单方面制裁、使用各种限制性机制在内的经济杠杆等使全球经济空间碎片化的举措,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坚定推进全球化平等公平规则,倡导开放团结、合作共赢、繁荣共享的经济大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历了融入全球化、适应全球化的过程,如今已步入引领全球化的新阶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对本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70多个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已经具备引领世界贸易规则更趋公平正义的基础和条件。”


  “作为引领者,中国的入世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繁荣与进步,未来还将进一步发挥更大作用。”她说。


后危机时代的“中流砥柱”


  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一时间全球经济风声鹤唳。2009年,中国采取了积极果断的应对政策,在迅速稳定国内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拉动失速的世界经济从悬崖边向正轨回位。


  陈文玲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了世界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火车头。假如没有中国的超常规举措,一旦与美国、欧盟的下滑形成聚合态势,世界经济就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


  “尽管我们现在有产能过剩问题、结构性问题,但中国奋力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提升了世界经济的信心,对世界经济的正能量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中国还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是:2008年后的两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按汇率统计达到48%,按购买力平价也达到了2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发挥的是‘中流砥柱’的作用。否则,世界经济危机到今天也很难说能走出来。”陈凤英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对此作出印证:2008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3%。五年间,中国经济净增量占全球经济净增量的29.8%。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7.8%,GDP折美元比上年净增905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净增量的60.9%。


  世界贸易组织数据也显示,2008年至2012年,中国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比例由6.9%升至9.5%。金融危机肆虐三年间(2008年至2010年),全球进口总体萎缩8.4%,而中国逆势增长23.3%。伴随中国家庭收入整体跃升和电子商务等新商业模式普及,中国正成为“世界市场”,扮演起全球产品购买者和世界需求支撑者角色。


  2015年,中国近4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超过13%,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的外贸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压阵作用,保障了后危机时代世界经贸体系的稳定和繁荣。


  从未来发展看,中国的“十三五”期间,预计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进口将超过10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将继续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和实现稳定增长的主引擎。


率先引领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


  十八大以后,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多转向创新驱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推进,正在蹄疾步稳地化解结构性矛盾,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增长不断夯实基础。


  多位受访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这不仅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治本之策,也将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提供现实可鉴的应对经验。“结构性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中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适用于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世界经济和众多深受危机冲击的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


  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正在被引入到世界治理的体系中。G20杭州峰会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的出炉,正是此前3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达成的最重要成果之一,确定了改革的9大优先领域和48条指导原则。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说:“担任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以来,中国加强宏观形势研判和政策协调,主导制定《杭州行动计划》,为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目标做了大量工作。”


  采访中,不少国内外专家都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没有简单通过宽松政策被动应付危机,而是不断自我加压,全面深入、卓有成效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转变、调整和改革,正面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全球各国政府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示范。


  也因此,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自主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也获得了国际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和信任。


  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表示,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创新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积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努力推动建设亚太自贸区,这是体现发展中国家利益和经济一体化时代趋势的举措。”


  陈凤英认为,此次G20杭州峰会之所以成为G20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盛会,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成为全球经济调整和改革中的积极参与者、合作者、贡献者,并且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乃至引领作用。”


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9月1日,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播放G20杭州峰会宣传片。(新华社记者吴蓉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胡鞍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全球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除了持续为世界经济提供驱动引擎外,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上。


  在研究者看来,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加速全球化战略的推进,中国正不断增强与世界经济的“粘合力”,将进一步承担在地区稳定、争端解决及和平发展中的大国责任,这为世界经济的加速复苏和健康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要契机。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已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陆续落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这一主张之所以得到如此响应,原因在于其并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这一平台所着眼的是开放、合作、共赢的愿景。


  对此,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简·辛林斯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值得称赞,“中国倡议并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受到欢迎,因为亚投行对亚洲经济的整体发展是有益的。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发挥着建设性和负责任的作用。”


  “十八大以来中国所提出的一系列国际主张,早已超脱出中国自身的利益立场,而是着眼于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陈文玲说,中国提出新的核安全观、亚太自贸区、“一带一路”倡议等,都是中国对全球发展极为有利的全新理念,“这些更加开放的、不排他的全球治理新主张,不仅对世界经济将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对世界和平形成重大贡献。”


  比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备受海内外学者关注。新加坡媒体评论说,五大发展理念,虽是聚焦中国自身发展的未来改革方向,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同样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能够引导中国走向更加平衡、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同样也为世界发展走出目前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采访的最后,陈凤英告诉本刊记者,G20杭州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要真正构建起‘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还需要世界各国努力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寻找‘钥匙’。”LW


G20机制的发展

  二十国集团(G20)由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其始创成员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以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19个国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G20的会议。

  G20成员总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面积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5%,贸易额占全球的80%。由于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平衡,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有效多边机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G20仅举行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国际金融货币政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世界经济发展等问题交换看法。2008年11月,在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G20领导人在华盛顿召开“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这是G20领导人首次峰会。2009年4月,G20在英国伦敦举行第二次峰会。

  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宣布G20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虽无常设机构,但采取主席轮换制,形成了以峰会为引领、协调人和财金渠道“双轨机制”为支撑、部长级会议和工作组为辅助的架构。

  此后,G20领导人先后在多伦多、首尔、戛纳、洛斯卡沃斯、圣彼得堡、布里斯班和安塔利亚举行峰会。从2011年法国戛纳峰会起,G20每年举行一次峰会,标志G20峰会机制化。

  在G20历次峰会上,发达国家领导人和新兴经济体领导人就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交换看法,通过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2013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连续3次参加G20领导人峰会,阐述中国主张,传递中国信心,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诚意。

  2015年12月1日,中国正式接任G20主席国,G20进入“中国时间”,世界也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备加期待。2016年9月4日到5日,G20峰会在杭州举行。这是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而升格的G20领导人峰会首次来到中国。

  在中国推动下,G20杭州峰会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除按惯例与会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领导人,中国还邀请哈萨克斯坦和埃及等国家领导人与会,使杭州峰会成为G20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的一次峰会。

  中国将杭州峰会的主题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并设置了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四大板块。

  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在过去9个月时间里,在20多个城市举办了60多场会议,这些会议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为杭州峰会做了全方位的铺垫。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36期


推荐阅读

G20手记 | “杭州人”的治理能力

傅莹署名文章:G20峰会前看中美合作与分歧

G20中国年:让“正确义利观”影响国际新秩序构建

G20杭州峰会: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的新契机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G20”获系列报道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