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 | 世界经济弱势增长

2017-01-18 文/程伟力 瞭望

◆ 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止跌,并可能出现小幅回升

◆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有利因素:

  • 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有望重新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 国际油价有望回归理性

  • 美国有望进入新的政治增长周期

◆ 不利因素及潜在风险:

  • 当今世界缺乏主导经济增长的产业和技术

  • 收入分配不平等抑制了全球潜在增长能力发挥

  • 全球债务高企阻碍经济复苏

  • 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美联储加息或引起金融动荡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全球经济增速延续下滑趋势,发达经济体明显减速,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企稳,国际贸易出现触底回升迹象,国际油价过低弊端显现,物价下行压力加大。

  

  进入2017年,国际油价及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回归理性,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有望重新引领世界经济增长。但是,当今世界缺乏主导经济增长的产业和技术,全球债务高企继续阻碍经济复苏,收入分配不平等也在抑制全球潜在增长能力的发挥,美联储加息仍可能引起金融动荡。预计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止跌,并可能出现小幅回升。

  

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平稳增长期

  

  2016年初,国际金融市场同步暴跌,年中出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英国脱欧事件,同时欧洲难民问题及局部地区冲突不断升级,年末美国经历大选,意大利宪改公投失败,全球“黑天鹅事件”不断。但是,全球经济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平稳增长周期

  

  一是发达经济体减速,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企稳。  

  2013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改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状态,经济复苏步伐不断加快,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逐步放缓,巴西和俄罗斯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衰退,由此导致国际社会舆论出现金砖国家“褪色论”、“破碎论”。


在这一背景下,发达国家似乎又重新主导了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但2016年这一趋势发生逆转,发达国家明显减速,而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步企稳

  

  IMF预计2016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6%,比2015年下降0.5个百分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增长4.2%,比上年高出0.2个百分点。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筑底的过程中,其增速的提高无法抵消发达经济体的下降,因此全球经济总体上保持低迷状态。IMF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1%,比2015年下降0.1个百分点。

  

  2016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0.8%、1.4%和2.9%,同比增长分别为1.6%、1.3%和1.5%,经济增长明显乏力。欧元区是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受益者,2016年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7%,二、三季度均增长1.6%,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经济增长仍然乏力,IMF预计2016年仅增长0.5%。

  

  2016年,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反危机能力,经济企稳迹象明显。


俄罗斯没有出现金融及国家主权债务危机,2016年前九个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0.4%。俄经济部部长奥列什金日前表示,目前经济增长已开始,2016年四季度GDP和工业生产出现增长,预计2017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达到2%巴西经济仍处于衰退之中,但3月份以来工业生产环比连续六个月实现增长,这表明当前巴西工业生产境况不断改善,开始触底缓慢回升


亚洲新兴经济体继续表现出较强的韧性,2016年前两个季度,印度经济同比分别增长7.9%和7.1%,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首。受废钞影响,印度政府日前预测,本财年(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印度经济增速将为7.1%。非洲国家积极应对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多元化,一些非资源出口国如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塞内加尔等经济增速将超过5%

  

  二是国际贸易上半年增长乏力,下半年出现触底回升迹象。  

  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仍然乏力。前三季度,美国商品进口和出口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1%和5.1%,日本下降18%和9.2%,欧元区下降1%和3%,巴西下降25%和4%,印度下降15%和5%,俄罗斯下降6%和26%。


下半年以来,衰退幅度有所减缓,并逐步出现转正迹象,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预测,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只有1.7%,这一增长速度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也是十五年来全球贸易增速首次低于全球经济增速。

  

  2012年以来,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一直保持3%左右的低速增长态势,不到前三十年平均增速的一半。根据IMF的定量研究,全球贸易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疲软。与2003~2007年相比,最近五年贸易增长下降的四分之三与全球经济增长下滑有关,核心原因在于投资下降大幅降低了投资品和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另外,其他原因也不可忽视。

  • 一是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非理性的下跌导致贸易价值量下降,进一步削弱了资源出口国的进口能力。

  • 二是逆全球化趋势有所加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 三是产业回流降低了国际贸易水平。近年来,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呼声很高,部分技术含量高的生产环节回流到国内,这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下降,虽然产业回流规模相对较小,但对贸易增量的影响依然相对较大。

  

  三是国际油价过低弊端显现,物价下行压力加大但资产价格上扬。  

  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100美元的价格开始回落,这对能源和资源输入国而言可以大幅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日本、印度以及欧洲等无疑是受益者。但“谷贱伤农”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石油,一旦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就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 首先,低油价直接导致产油国经济大幅下滑。以美国为例,2014年美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增加值为3022亿美元,但2015年下降到1744亿美元,直接导致名义GDP下降0.7个百分点,石油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较低,但价格的变化对GDP增量的影响仍然较大。而对以石油为主导产业的国家而言,油价暴跌引发经济疲软。

  • 其次,低油价冲击了全球清洁能源、节能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也产生负面影响。

  • 三是石油企业前期投资成本难以收回,企业将面临巨大亏损,再投资能力削弱,相关的贷款也存在较大的违约风险。

  

  油价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消费者价格指数低位徘徊,全球物价下行压力加大,面临较大的通货紧缩压力。不过,全球超发的货币并没有消失,而是流入了资产领域。根据标准普尔的统计,2016年以来,美国20个大中城市房价每月同比上涨均超过5%。与此同时,2016年9月份,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同比上涨12.4%。资产价格过快上涨无疑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

  

  四是就业市场相对稳定,但结构问题依然突出。  

  2016年,美国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及以下水平;欧元区就业状况也持续改善,9月份失业率下降到10%,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日本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下;遭受经济衰退的俄罗斯失业率并没有上升,9月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


从整体上看,就业市场似乎并无问题,但就业结构存在不平衡,民生问题依然突出。就美国而言,劳动参与率始终保持在63%以下,而2009年则保持在65%以上,这说明大量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同时美国黑人失业率始终保持在8%~9%的水平。俄罗斯失业率虽然相对较低,但是贫困人口数量却在上升。据统计,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俄罗斯人数量已达到总人口的约13%,而2014年这个比例只有10%,贫困人口增加了将近500万。


发展趋势及有利因素


  回溯过去几年,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4%,2015年下降到3.2%,IMF预计2016年为3.1%,换言之,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展望2017年,全球经济整体上仍然处于低速增长状态IMF最新发布的2017全球经济展望,维持2017年全球经济增幅3.4%的预期。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8%,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6%,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

  

  首先,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有望重新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2016年以来,以巴西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出现复苏迹象,2017年这一趋势将会延续,主要原因如下:

  • 一是改革政策的落实将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加快改革步伐,政策的累积效应有望在2017年集中显现,从而实现改革推动的经济增长。

  • 二是经济多元化及进口替代战略将进一步促进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增长。

  • 三是国际投资者信心增强,国际资本有望加快流入。在经济处于严重衰退、总统遭受弹劾的情况下,巴西仍成功举办了2016年奥运会;在遭受西方制裁以及油价暴跌的条件下,俄罗斯经济没有崩溃,外汇储备稳定回升。这两个国家的经济表现将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从而有利于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二,国际油价有望回归理性。  

  2016年国际石油价格经历了非理性下跌,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在经历了多轮博弈之后,各利益主体均认识到过低的油价对各方是一种多输的格局。2016年11月末,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达成减产协议,协议得到了包括俄罗斯在内非OPEC产油国的积极回应。近期,国际油价维持在每桶50美元上方,油价企稳也将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这不仅对资源输出国有利,对美国实现能源自给战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美国有望进入新的政治增长周期。  

  普遍认为,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未来的经济政策将更为务实。由于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占据参众两院议席多数,由总统提出的系列经济政策有望得到快速落实。因此,未来四年美国有望进入新的政治增长周期。尽管美国有可能采取逆全球化的对外政策,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世界经济稳定意义重大。

  

不利因素及潜在风险

  

  新的一年,世界经济也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综合分析,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疲弱、不稳定和不确定的不利因素和潜在风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当今世界缺乏主导经济增长的产业和技术。  

  一个国家要保持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离不开主导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有三方面作用:

  • 第一,后向联系效应,即新产业部门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会对原材料和设备产生新的投入需求,从而带动一批工业部门迅速发展;

  • 第二,旁侧效应,主导产业部门会引起周围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进一步推进工业化;

  • 第三,前向联系效应,即主导产业部门通过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发展。

  

  以美国为例,在经济起飞阶段,铁路充当了主导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IT行业基本符合了主导产业的三个特征。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推动页岩气和页岩油的发展,新能源成为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新兴主导产业。美国石油和天然气设备及建设投资大幅飙升,各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但国际油价暴跌终结了本轮周期的繁荣。展望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出现主导全球经济增长的产业和技术,新技术推动的经济增长周期难以再现。

  

  其二,收入分配不平等抑制了全球潜在增长能力发挥。

  消费不足理论是在凯恩斯之前就出现的最古老的经济周期理论,其观点之一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终止经济扩张的原因。在次贷危机中表现为美国低收入者丧失还款能力,从而导致富人聚集的华尔街全面爆发金融危机。


当前,世界各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加剧,高收入社会阶层的消费几无增长空间,广大中低收入者无力消费,这就形成了消费不足,即使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由于全球性收入分配改革进展缓慢,中低收入者有效消费能力不足将继续压制各国潜在生产能力的发挥。

  

  其三,全球债务高企阻碍经济复苏。

  最近四十多年,高负债一直困扰着世界经济发展。1974年,西方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美国执行了力度更大的财政赤字政策,在后来的20年间,巨额赤字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和扩张的必要条件。克林顿执政之后实行平衡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步消灭,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把提高私人部门的债务规模作为需求管理的新手段,私人债务代替财政赤字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但是,这种手段能够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股价不断上升及其产生的财富效应。在美联储的干预下股价不断上升,从1994年到2000年一季度,美国家庭持有的股票价值从4.5万亿美元上升到11.5万亿美元,储蓄率却从1992年的8.7%下降至0.3%,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993~1999年间高达94.2%。然而,这一政策伴随新经济泡沫破灭而破产,美国经济重新陷入衰退。

  

  进入新世纪之后,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再次提高了家庭债务率,家庭债务促进了上轮经济周期的形成,但次贷危机的爆发为此画上句号。次贷危机爆发后,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全球债务的积聚攀升。根据IMF的报告,截至2015年底全球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225%,即便不出现全球性债务危机,过高的负债也必将制约借款主体的投资和消费能力,从而抑制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实现。

  

  最后,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美联储加息仍可能引起金融动荡。  

  2017年全球通货膨胀预计将呈现上升趋势:

  • 一方面,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推动物价上行;

  • 另一方面,全球货币超发首先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最终将传导至生产与消费领域。

因此,2017年通货膨胀存在抬头的可能,一旦CPI上涨幅度超过2%,GDP增速不低于2%,失业率在5%以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保持在每桶50美元上下,美联储有很大可能加息。国际金融市场难以避免短期的动荡,也不排除由此诱发全球债务危机的可能。

  

  综上,世界经济格局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变的趋势不会改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抓住历史机遇,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3期

推荐阅读

☞ 瞭望 | 开放型世界经济面临挑战

☞ 年中国际观察③:世界经济面临三大风险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瞭望APP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