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政策框架“初步确立”的深意

2017-02-28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新常态经济政策框架的初步确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经济学上的重大突破,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为破解一系列深层次难题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成为在新常态下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主线

◆ 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不敢作为,而是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以进促稳

◆ 此为《瞭望》两会特别报道系列文章之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阅读更多内容。欢迎继续关注【瞭望】微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中国经济治理作出这一重要论断,并且对这一经济政策框架进行了系统阐述

  • 第一,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

  • 第二,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出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

  • 第三,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这三个层面的归纳提炼,表明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做出的重大创新,解决了‘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为谁干’的大问题。”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分析。

  

  “这一政策框架的提出,是建立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对过去的经济政策进行梳理总结,并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这意味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反复调查分析和探索研究,摸清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运行规律,形成了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政策理论和施策方略,显示最高决策层在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方面更加从容坚定、游刃有余。

  

  “之所以说是理论框架,是强调下一步还要不断完善和强化精准有效的具体政策。”张占斌认为,新常态经济政策框架的初步确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经济学上的重大突破,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新常态大逻辑是怎么确立的?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在发酵,全球经济深刻调整影响着已经高度开放的中国经济。同时,我国旧的资源消耗型经济运行模式下形成的诸多发展矛盾叠加显化。内外多重压力的大背景,经济走势众说纷纭,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屡见不鲜,中国经济“何处去”一时成了全球关注焦点。

  

  “当时很多人看不清中国经济的大势,不确定中国经济将会何去何从。一些人患上了‘速度焦虑 40 36787 40 14987 0 0 3031 0 0:00:12 0:00:04 0:00:08 3031’,还有一些人感到转型迷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回想当时的情形,其实是背后有一系列问题亟待决策者回答:导致经济增速下行的原因是什么?是周期性因素所致,还是更多受困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此种增速下行是短暂调整,还是会中长期持续?中国经济能否重回两位数的增长?面对经济增速下行,是需要采取更多的刺激政策,还是应当顺势而为?……

  

  面对分歧、质疑与困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广泛而扎实的调查研究。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一年的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到了当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层对新常态的阐述和解读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准确研判宏观经济形势总的特点和势头,犹如医生切脉和问诊,摸清病症,判断准确,才能对症下药,做好经济工作也需要这样。”在张占斌看来,新常态是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深刻揭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运行所处阶段的准确定位,“党中央非常冷静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洞悉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正确指导中国经济实践”。

  

  “宏观决策要正确,就必须找准逻辑起点。”张立群为记者分析说,中央最高领导人提出并解释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既阐释了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会有所下降,又阐明了当前我国经济具有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同时也揭示了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眼下的经济增速回落、风险抬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惊慌失措乃至丧失信心。”在专家们看来,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新常态代表了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道出了中国经济前进的方向,认识、把握、引领好新常态,可以“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开辟一片新的蓝天”。

  

  多位专家谈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在阐述新常态内涵时,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及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的新变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这既是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关键着力点,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前行的导航标。

  

  “新常态的本质,就是要通过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进入更加稳健的中高速发展阶段”王军谈到,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而且有利于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断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增添未来发展新动力。

  

五大理念引领供给侧改革

  

  GDP同比增长6.7%——中国经济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交出了一份“颇有分量”的成绩单。尽管与前些年的高增速相比,这一数字并不突出,但相较于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速2.4%左右的预测,中国经济6.7%的增速足以令全球艳羡。更需强调的是,在去年前三季度连续稳定在6.7%增速的基础上,第四季度增速反弹至6.8%,这与此前中国经济增速6年的持续下行形成鲜明对比

  

  “变化背后,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耕细作。”这是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业内专家的基本共识。

  

  新常态下,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来自何处?对此,决策层用两个“主要”进行了回答: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从症状上看,表现为增速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在根子上,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所致。”采访中,有专家明确指出。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的思路实现,重点强调扩大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而在新常态下,这一模式难以为继。

  

  从外部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势抬头,无法延续过去出口高增长态势;从内部看,过度依赖投资给一些行业带来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此外,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都存在诸多短板。

  

  从这个层面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中央为破解一系列深层次难题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成为在新常态下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也是一场改革,要义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张立群认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可以应对当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也是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战略机遇。

  

  过去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取得初步成效,已充分表明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经受了实践检验,符合实际、富有远见。而对如何保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在正确轨道上推进的现实问题,专家们的看法是,紧紧扭住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最为重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发展理念是否科学、是否先进,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高低。”王军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经过科学判断走势趋向、深入研究思考提出来的,是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

  

  张占斌则给出了更加细致的理解: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因素;

  •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保证;

  •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体现;

  •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条件;

  • 共享是社会主义发展内涵的具体体现,是经济新常态的创新基础。

  

  “这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破解发展的明显短板,强调厚植发展的竞争优势,既是解决中国现实发展问题的根本指针,也是指导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和灵魂。”他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激发经济新活力,拉动经济爬坡过坎,就必须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

  

  “世界上关于供给侧和结构性的主张五花八门,没有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迷失方向。只有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才能真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张占斌表示。

  

坚持稳中求进大方略

  

  稳中求,一直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赋予其新的内涵:“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这是中央冷静观察、缜密思考世界发展大势后作出的重要判断。”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谈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国际市场“黑天鹅”频现,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

  

  “突出表现是,全球商品贸易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51.8%下降至2015年的44.1%,仅相当于本世纪初的水平。而在中国,这一比重下降幅度更大,从2006年64.5%的顶峰下降至2015年的36.4%,下降幅度接近30个百分点。”

  

  “行稳方能致远。”他预计,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把稳中求进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的重要体现。“只有稳中求进,才能使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航向不偏离预期目标。”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体现了对我国当前经济新常态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又直指当前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结构性改革问题。”王军向本刊记者谈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运行呈现一系列新特点,只有稳中求进,才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才能更好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

  

  “传统上,依靠政府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收窄,要求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曾撰文分析到,新常态下,再用“老办法”稳增长,投资效率会继续下降,债务杠杆会继续攀升,还将增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因此,合理的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培育新产业、新服务、新业态的同时,为旧动力引入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形成新旧动力有序接续、协同拉动的新局面。

  

  在王一鸣看来,这就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急于求成的思想方法,扭转拼速度的传统做法,保持战略定力,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更加注重从供给侧想办法、出政策,着力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平衡,为需求释放和经济增长打开新空间。

  

  显然,这正是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用意所在,也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完美契合。“需求强调的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不敢作为,而是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以进促稳。”张立群认为,从长远看,中国经济新常态还需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刚刚开了头,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

  

  “稳中求进,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态度。”王军认为,“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稳”,才能更好地“进”,更持久地“进”;“进”,才能更有效地保持“稳”,更高水平地实现“稳”。

  

  “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将稳中求进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并将其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恰反映了党中央在经济工作的指导中,对经济形势判断更加全面、宏观调控决策更加客观、工作思想方法更加成熟、经济政策框架逐步确立。”胡鞍钢点评到。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9期,原题《经济政策框架“初步确立”的深意》

推荐阅读

☞ 瞭望 | 18大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学

☞ 瞭望 | 让意气风发成为2017春天的旋律

☞ 慎海雄 :讲政治必须旗帜鲜明


你写评论我赠书

◎ 赠什么书?

  • 瞭望新媒体与新华出版社合作,为读者送出李松著作《从政底线——党员干部不能触碰的20条铁律》一书

  • 作者李松为《瞭望》资深记者、诗人,瞭望微信多次刊播其时政分析文章,受到读者喜爱


◎ 怎么得到?

  • 在当日瞭望微信任意文章后发表你“有见地、有建设性”的评论,被选取后评论最多者,可获赠此书。

  • 截止时间为当日24时。

  • 每人两周内仅可获赠书一次。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整组《瞭望》两会特别报道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