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 | 实体经济面临挑战增多

2017-03-02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习近平2月2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上强调,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要树立放水养鱼意识,在降低垄断性行业价格和收费方面下更大功夫,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

◆ 此为《瞭望》两会特别报道系列文章之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阅读更多内容。欢迎继续关注【瞭望】微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宫超


  “今年以来,来自于制造业领域的贷款占到信贷规模的30%左右。”日前,有国有银行人士向媒体透露,各大银行的制造业信贷呈现供需两旺态势,其中,航空航天、铁路建设、医药制造等领域增速尤为亮眼。

  

  对于此前一直倍受资金困扰的中国实体经济而言,这无疑是积极信号,说明信贷资金流向已经有向实体经济转向的趋势。采访中,市场分析人士普遍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目前资金流向的改变,与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持续回暖不无关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803.2亿元,比上年增长8.5%;2017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已连续6个月在荣枯线以上;2017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9%,连续5个月正增长,且增速持续加快。

  

  中国工业是否由此会出现触底反弹?对此,受访专家们虽然态度谨慎,但都表示“下行触底为大概率事件”。特别是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后,市场人士对目前中国工业结构转型调整和实体经济的回稳向上,保持积极乐观判断。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认为,我国实体经济目前出现的积极趋势,是近些年来我国加大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决策层加大治理经济运行中“脱实就虚”不良现象,反复强调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中国要用从建国起100年时间建成引领世界发展的实体经济强国,必须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长期坚持工业立国,加速推进工业蜕变。”

  

提质增效升级步伐加快

  

  “十八大以来,以工业为主的我国实体经济一直在持续转型升级,从未间断。”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研究员邵立国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谈到,近年来,中国工业坚持稳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提质增效升级在不断加快,实力也在显著提高,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

  

  首先,产品品种质量提升。从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看,2011~2016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87.5%、89.8%、88.9%、92.3%、91.1%和91.6%,质量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等一批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广泛应用,涌现出“质量问题双归零”、“日清日高”等一批源于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成功实践。

  

  尤其是国产产品的品种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内消费品市场,自主品牌的彩电、空调、冰箱等产品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工业品市场,机械、钢铁、精细化工等主要产品国内自给率显著提高;在国际市场,高铁、核电、通信设备等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企业品牌意识和品牌培育能力不断增强,4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一批企业实现了从代工制造向培育自主品牌的跨越。

  

  其次,制造业效益不断提高。随着要素条件出现新变化,出于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的考虑,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形式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机器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的现象变得更加普遍,企业提质增效的努力持续加大。

  

  从反映产业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引动关系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来看,中国该指标从2005年的5.0万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11.3万元/人,增长了一倍多,增幅极为明显。邵立国介绍说,尽管从绝对值来看,与先进国家尚有差距,但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德、日等主要制造业大国

  

  其三,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为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在工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调整,使得产业提质增效效果显著。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测算,“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年均增速近20%,是GDP增速的2倍,成为新形势下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以2016年来看,中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速则在加快,其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0.8%,增速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5和4.8个百分点,较上年分别加快2.7和0.6个百分点。

  

面临挑战明显增多

  

  当前,我国经济依然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高速投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邵立国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道,在此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动力和环境明显变化,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一是面临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难题。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增长速度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1年的13.9%,下滑至2016年的6%。从企业效益看,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持续下滑,从2011年的25.4%下降到2015年的-2.3%。直到2016年出现扭转,实现8.5%的增速,改变了此前全年利润下降的局面。

  

  在他看来,“稳增长”要求做加法,需要维持一定的工业经济增速;“调结构”则需做减法,不断调减工业发展中过剩、落后的产能,这对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

  

  二是中国还面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出台本国的工业重振计划:欧盟地平线2020、英国工业2050、德国工业4.0、新工业法国、日本再兴战略、韩国未来增长动力计划……

  

  “‘再工业化’并不是传统工业的‘复辟’,而是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战略调整。”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李燕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传统工业强国着眼于以3D打印、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山雨欲来”,力图清源正本,以继续占领工业制高点来维持对国际版图的主导。

  

  同时,新兴经济体则凭借更低的人力和资源成本,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以印度为例,2014年推出“印度制造”战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外资,意图利用本国的人口数量和成本优势,吸引外资在印度投资设厂,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工厂”。

  

  三是实体经济面临传统比较优势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局面。邵立国解释说,传统比较优势的递减主要表现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各种资源环境约束的逐步加强,使得中国工业价格优势削弱,投资回报率不断递减。同时,中国创新、品牌等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还需继续培育。

  

  采访中,许多专家表示,中国创新能力还较为薄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各自创新活动目的分化,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和有效机制也未形成。此外,中国自主品牌市场认可度还相对较低,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顾客美誉度和忠诚度都有待提高。

  

深耕实体经济强国

  

  “近代以来出现的实体经济强国,其工业都曾经历或长或短的发展方式转换期,这是工业由大到强必然要经历的非常艰巨、痛苦、紧迫的过程,不可逾越。”受访专家们认为,破解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下一个阶段,就需要按照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扎扎实实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也即完成从“做得快、做得多向做得优、做得好”的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消费者需求结构和需求水平的提高,要求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相关机制,为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厚植土壤。

  

  其二,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透露,2017年将研究制定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联合相关部门运用全部质检手段,全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

  

  另外,专家们认为,还需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具体来看,如坚持“三品战略”,并引导企业制订品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其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北光认为,经济发展有新旧动能之分,但是产业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许多传统产业都是国家实现由大到强的基础性重要产业,甚至部分新兴产业就产生于传统产业,因此要推动传统产业内部优化,实现‘老树开新花’。”这就意味着,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其四,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在专家们看来,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要注意加强引进外资工作,发挥好外资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就明确,不仅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关政策法规,放宽制造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而且还支持外资参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其五,更加重视优化产业组织。在张立群看来,这一方面,需要通过有效的改革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提高大企业素质;另一方面,还需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解决中小微企业市场准入等问题,并着力于优化政府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继续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使中小微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9期,原题《决胜实体经济“世界强国”》

推荐阅读

☞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释放了三点重磅信号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 经济政策框架“初步确立”的深意

☞ 瞭望 | 18大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学

☞ 瞭望 | 让意气风发成为2017春天的旋律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整组《瞭望》两会特别报道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