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到2030年,我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未来“新红利”何在?

2017-06-14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直到2030年,我国的总抚养比低于50%,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 就业模式若不改变,到2050年,预计16~64岁的劳动年龄就业人口总量将减少25%以上

◆ 传统的人口红利下降不等于人口红利消失,人口红利要逐步转变为人才红利

  • 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 全面提升劳动力质量

  • 努力挖掘各年龄段人口潜能,如发挥“银发”余热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得整组专题报道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程程


  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少儿比重呈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这是今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下简称《规划》)指出的,今后15年我国人口的主要趋势性变化。
  
  按照国际标准,当一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时,该国进入人口红利期。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人口红利阶段,与之相伴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自2012年出现拐点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大陆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比上年末减少349万人。这已是连续第五年净减少。
  
  “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数量仍充裕。”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此前表示,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虽然下降,但是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口的数量仍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并没有减少。“直到2030年,我国的总抚养比低于50%,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自2016年起,我国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从劳动力角度说,政策实施后的前15年劳动年龄就业人口仍将按照原先的轨迹下降。15年后,新增人口将逐渐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年龄就业人口下降的速度会有所减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表示,不过,从大的趋势上看,我国劳动力数量仍将逐渐下降。
  
  “如果就业模式不发生改变,到2050年,预计我国16~64岁的劳动年龄就业人口总量将减少25%以上。”人口学人口预测研究领域专家、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传统的以数量为主的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步下降时期。
  
  未来,人口红利的减少,有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多位受访研究者看来,一方面,不能简单地以人口多少来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经过严密的数据对比和分析,他认为,观察1990年到2010年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力供给并非影响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其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大。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传统人口红利减少,会导致劳动力短缺现象增加,提升企业用工成本;随着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减缓,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速度。
  
  展望未来15年,特别是2021~2030年,我国人口发展将步入关键转折期。既面临诸多问题和潜在风险挑战,同时继续存在劳动力总量充裕、仍处于人口红利期等有利条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仍有较大的回旋空间。
  
  “传统的人口红利下降不等于人口红利消失。”王广州认为,这意味着人口结构或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发展将越来越转向为依托劳动力“质量”的发展。
  
  因此,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老化的趋势下,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劳动力质量,努力挖掘各年龄段人口潜能,将成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的关键,传统的人口红利将逐步转变为人才红利。
  
  受访研究者建议,首先,要提高新增劳动力供给质量。比如《规划》提出,加快完善国民教育体系,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门槛(毛入学率达到5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升。
  
  其次,提高现有劳动力供给质量。比如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构建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加快推动传统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比如积极稳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提高。
  
  此外,当前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相比之前主要受人口、资源、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拉动的工业化进程,各行各业的技术技能及创新型人才,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教育和培训两个环节实现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更好结合,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着力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障碍,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挖掘劳动力供给潜能。
  
  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2016年,酝酿多时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自此,全国各地各部门重点推进打出了点上具有突破性、线上具有带动性的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组合拳,在人才集聚、使用和激励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
  
  同时,我国人才政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人才优待政策不断落地,形成了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等为示范的新一轮海外人才归国潮。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无不蕴含着国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增强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的深刻用意。人口红利递减,人力资本红利、人才红利亟待释放;尽管人力资本“提质挖潜”和培养、吸引人才绝非一日之功,但如此产生的人口“新红利”的释放必将更加持久。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24期,原题《释放人口“新红利”》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得整组专题报道

推荐阅读

☞ 劳动力素质或可成“新人口红利”

☞ 调研丨用工市场冷热不均,毕业生/农民工亦喜亦忧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新媒体主编 | 潘燕

新媒体编辑 | 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