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校长叫停女儿奥数班,专家: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奥数
◆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喊停女儿奥数辅导班的原因是,他自己做不出奥数题,做不出题不是因为题目难,而是奥数班解题的方法是“不正常”的,这会让学生们“思维走歪了、兴趣学没了”
◆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总领队熊斌认为:“在中国,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
◆ 数学思维需要建立,但奥数不是人人要学,“低年级最好在生活中学数学”
都说假期是反超的好时机,家长们是否早早地安排好了孩子假期的辅导班,想让孩子过一个充实的暑假?有家长看着别人家孩子通过奥数比赛在某些好学校的录取中得到了加分资格,颇为羡慕,于是也琢磨着给自家孩子报个班。
不过有媒体报道,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主动把女儿的奥数班叫停了。
为什么叫停女儿的奥数班?除了王殿军,还有没有家长试着让孩子逃离“奥数”呢?是不是人人都适合学奥数?
喊停孩子奥数课不止这么一位家长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为何要喊停女儿的奥数辅导班?——他自己做不出奥数题。
其实在当校长前,王殿军曾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他称做不出奥数题不是因为题目难,而是奥数班解题的方法是“不正常”的,这会让学生们“思维走歪了、兴趣学没了”。
跟风容易,退班则需要做决定的勇气。那么,除了王校长,还是其他家长这样做吗?中教君发现,在刚刚过去的春季学期,还有位爸爸也为女儿做出了相同的决定——
我不想她变成学习机器,而希望她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王先生的女儿小洁就读于某公办重点小学3年级。读一年级时,她开始上课外奥数班。“当时身边的小朋友都在学,也就帮她报名了”。
这样一上就是2年半。
“之前她的周末都是排满的。周六上午3小时奥数课,7点不到就要起床,下午还有跳舞课和游泳训练——这两样是她自己喜欢的。周日在家,要做学校作业和奥数课作业,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然后又是下一周……一直在赶路,太累了”。
后来,王先生发现小洁状态一直很不好,睡眠不够,没时间休息,做作业效率也低,并且造成了恶性循环。“女儿几次跟我说,她根本就不喜欢学奥数。我在陪读时观察她,3小时的奥数课,无精打采,而且后面2小时基本都在神游,看她坐在那里真是煎熬啊。”
今年春季开学,王先生决定来一个改变——停掉奥数课。
“原本周六上午的奥数课时间,现在让她睡到自然醒,然后做点喜欢的事”。王先生表示,奥数课取消后,多出来的其实是一天半的时间。“虽然奥数上课时间是3小时,但还要做课后作业,要预期复习,起码再搭进去一天时间。”
仅仅几周过去后,王先生发现,小洁变了一个人。“你别小看那一个上午,那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这个上午空下来了,而且还是去掉了她不喜欢的课。孩子放松下来,有充足的睡眠,还能有时间玩,她的状态就好起来了,做作业也快了,多出来的时间又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始进入良性循环了”。
“我的勇气在于,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学习机器,而希望她是一个丰富的人,课余时间跳跳舞、游游泳,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可能现在像我这样的家长是少数,但是我希望以后渐渐多起来,形成另外一种氛围。”
王先生在采访中还说:“我理科很好,高考从外地考到上海的重点大学。我研究过女儿的奥数题目,无非就是把初中、高中的数学题目提前给小学生做,一些他们现在还理解不了的公式和原理,还要死记硬背。除非天赋异禀,或者对数学真的感兴趣,否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其实就是拔苗助长,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可能三年级的孩子,平时花很多时间在奥数上,但是两位数的乘除却没学好。”
何以一边“点赞”,一边“继续奥”?
王先生还提到了另一种“怪象”:在把为女儿“退奥”的消息发到朋友圈后,引来不少朋友点赞,可是多数爸妈还是一边点赞一边“继续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为升学保驾护航:从遵循兴趣培养到屈从升学“硬需”
培养孩子,说起兴趣先行、素质优先,家长都懂,但是实实在在的升学需要摆在眼前,就有人妥协了——
王女士的孩子今年9月将升四年级,之前也给孩子报过课外辅导,不过都是钢琴、画画之类的兴趣班,她希望孩子能开心地接受素质教育。但今年暑期还没过完,她就给孩子报了奥数培训班。
“原本跟我理念一样的朋友,已经开始安排孩子去学奥数,而身边的邻居几乎都帮孩子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辅导。”王女士说,单位的同事也劝她,现在小学不安排孩子学奥数,学习成绩会跟不上,特别是小升初时奥数成绩是必备的。
下学期才上一年级的孩子也被“卷”了进来——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去年暑假,汉口的李先生给即将上小学的女儿报了一家培训机构的秋季奥数班,“我同事的孩子一年级就学奥数,现在初中了,每次考试成绩都排在年级前几名”。
为锻炼思维能力:报班但不强求学习成绩
除了有的学校将奥数作为选拔优秀生源的一项标准,而导致一些家长对奥数班趋之若鹜外,还有不少家长其实只是想通过奥数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曾说:“我认为‘奥赛’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是引起大家关注数学的一个渠道,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
有专家表示: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奥数,你家孩子真的适合吗?
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奥数班,把它当作开拓思维的捷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总领队熊斌却认为:“在中国,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数学思维上的启发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以‘应试’的思想来应对奥数的学习,只能事倍功半。”
有家长为了孩子能够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为了更好的升学机会,强迫原本不适合不喜欢奥数的孩子去学奥数,但是学了之后,对孩子真的有帮助吗?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还能怎么做?听听老师、专家的建议。
数学思维需要建立,但奥数不是人人要学
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学奥数,但是对数学思维的培养确实必不可少的。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可是由此认真去思考学生数学思维系统启发培养的人很少。其实,数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孩子认知发展的了解。
以下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是被广泛认同的。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认知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这一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但这些阶段都是必经的。有些孩子发展快,自然就有孩子慢。有些教育者深谙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才会说奥数对有的孩子是“超前”的。其实,学生都需要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能够感受数学之美,但不是都得成为数学家、奥赛冠军。
“低年级最好在生活中学数学”
“家长对奥数追捧,主要是因为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育才二小数学老师鄂敏认为,望子成龙的心态,加上忙于工作无暇管孩子,让很多家长认为送到培优班后孩子可以学到更多。
“学奥数本身并无坏处,它能满足有相关潜质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有的孩子通过学习确实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但有不少孩子仅仅只是通过技巧的记忆来实现所谓的思维训练。”
鄂敏表示,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习奥数,过度超标超纲的奥数虽然满足了家长为孩子升学考虑的单方面心理需求,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可能带来的是厌恶数学学习等负面影响,甚至还可能干扰学校正常的数学教学,“低年级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最好的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吴正宪也认为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在教授自己外孙的过程中,她最关心的不是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孩子的好奇心有没有得到最好的保留。
“我会给他买个模块拼接的积木,让他自己发挥创意;我会给他讲一本科普类的书,告诉他老虎为什么会吃人、宝宝从哪里来、吃的食物怎样在肚子里消化。”吴正宪说,实际上,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家长与其逼着孩子去学奥数,不如在生活中找到数学”。
“一边走路,一边也可以一路上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边走边聊天,好奇心都在生活中。”吴正宪说。
如果您的孩子真的是这难得的5%中的一员,当然也不能忽略孩子的天赋,通过报班强化学习不失为一种手段。但即便孩子确实没表现出对数学的兴趣和天赋,也别勉强孩子,或过早放弃。不妨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感。
不要盲目报班,求精不求多
沪上某知名数学培训机构的一位资深奥数老师说,在自己的班上,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学得很吃力,也很痛苦。“就算在提高班上,也有这样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本身不适合学奥数,但往往家长不愿承认这一点,还拼命给孩子加压、刷题,有的孩子最后产生了厌学。”
这位老师建议家长,学不学奥数,应该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千万不要盲从。
上海数学会副秘书长黄华就认为,小学阶段市面上所谓的奥数班,大多只是打着奥数幌子的敛财工具,“谁要是说小学有奥数班,那这个奥数,是要打个引号的。因为根本就没有针对小学生的数学竞赛”。
现在社会上各种打着“奥数培训班”旗号的培训班,质量参差不齐。给孩子报奥数班不仅应该结合孩子自身特点来选择,而且报名前最好对辅导班进行实地考察。如何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是靠报地越多越好的辅导班,而是靠真实能学到的知识、思维和能力,应保持理智,不要盲目。
用心规划培养计划,不为求“心安”报班
湖北经视的记者采访了当地某培训机构的学生,小男孩儿表示:“我妈妈给我报了四个班,数学、英语,还有游泳,围棋。”而学生家长表示,假期给孩子安排的挺满的,一直上到七月底,八月中旬继续上,八月份也会学习游泳。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叶显发认为,很多家长其实就是花钱买自己安心,首先要问孩子愿不愿意,孩子不愿意去哪里都白搭,社会诱惑很多,孩子的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有家长留言说,趁着培养孩子这几年,该学的都让他学学,哪怕花冤枉钱我也认了。自己不留遗憾,将来孩子长大也不埋怨我们不舍得投资。想一想,这大概就是想求得的“心安”吧。对教育没有明确规划和想法,但是孩子还是会一天天长大,就用“花钱报班”来做心理安抚。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综合光明日报、解放网、楚天金报、人民网、新闻晨报、东江时报、湖北经视、中国青年报
延伸阅读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新媒体主编 | 潘燕
新媒体编辑 | 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