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生|英国“脱欧”,欧洲会怎样?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欧盟最在意、最为难也是最忧虑的,不是对英国让步多少,而是英国“脱欧”对欧洲一体化的巨大影响,是其对欧盟前所未有的内外冲击
文/周锡生
作者为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对于一波三折的英国“脱欧”谈判,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近日透露,欧盟谈判官员们正日以继夜地工作,以期取得进展。外媒报道称,欧盟首席英国“脱欧”事务谈判代表巴尼耶已给欧盟谈判官们发送了一份议案大纲,即由欧盟起草的与英国未来贸易关系草案。
据透露,草案融合了“30%~40%”的英国“契克斯计划”内容,将比欧盟与其他国家达成的任何自由贸易协定“更广泛、更深入”。此外,英国“脱欧”还可以包含“附加条件”等额外选项,相信会让英国特雷莎·梅政府感到比较满意。而从伦敦方面传出的消息显示,英国也正加紧提出新的对接方案。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欧英双方越来越接近达成最终的“脱欧”协议。
实情究竟如何,是否又是虚晃一枪?10月17日或许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
欧盟希望在10月17日举行的欧盟领导人晚宴上就英国“脱欧”一事取得一致,梅也希望速战速决。如果一切顺利,欧盟将于11月中旬召开另一次欧盟领导人峰会,敲定英国“脱欧”方案,这样便可排除英国无协议“脱欧”的风险,并顺利启动“脱欧”后的过渡期程序。
▲ 10月3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保守党年会上发表演讲 韩岩摄
避免闹僵是共同选项
对欧盟而言,英国“脱欧”是遭遇战。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话说,英国“脱欧”是一种主权选择,欧盟管不了,但“脱欧”并不容易。
应该说,“脱欧”这件事是英国挑起来和炒起来的。当初,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出于党派利益和个人政治需要,一方面千方百计与欧盟交涉,争取最有利于英国的条件,另一方面积极迎合国内的独立思潮,掀起了英国“脱欧”政治风潮。卡梅伦其实是“亲欧派”,并不想真正“脱欧”,但他试图一举两得,既从欧盟为英国争取更多利益,又想博得选民的眼球和欢心。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如意算盘和“豪赌”失败了。在2016年6月23日长达15小时的“脱欧”公投中,支持“脱欧”的人数占总投票的52%,超过了支持留欧选民的票数。
卡梅伦因此在党内受到猛烈抨击。在多种因素和压力之下,卡梅伦选择了立即辞职,并从此淡出英国政坛。不过,卡梅伦当年究竟因何立即辞职,至今说法不一,卡梅伦本人也是三缄其口。媒体评论大多认为,卡梅伦深知英国与欧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英国“脱欧”问题严重,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不愿再趟这滩浑水,这是当时年龄不到50、曾被普遍视为欧洲政治明星的卡梅伦辞职的主要原因。曾有网络视频报道说,当时卡梅伦一路哼唱着欢快的小曲离开了唐宁街10号,他感到终于逃脱了“脱欧”将引发的种种乱局。
去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了保守党政府的“脱欧”法案,授权在危难之际上任的特雷莎·梅首相正式启动“脱欧”程序。3月29日,梅致函欧盟,开启英国“脱欧”程序。6月19日起,英国与欧盟正式开始“脱欧”谈判,但谈了一轮又一轮就是谈不下来,双方坚持各自立场,不作让步。谈判过程的艰难与困苦,正如卡梅伦所料。
但英国“脱欧”是有时间限定的,久拖不决对双方都不利,特别是对梅,如果不能尽快达成“脱欧”协议,将危及其在党内领袖地位和执政地位。根据欧盟法律,英欧双方要在2019年3月29日之前完成“脱欧”谈判。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欧双方加快了谈判步伐,以免陷入僵局。
英欧为何而争
尽管是遭遇战,但对于英国“脱欧”,欧盟并非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事实上,英国在欧盟内基本属于特殊存在,双方早有矛盾。
目前,英国与欧盟争论的核心是英国“脱欧”后各自的利益和权益,所谓的“硬脱欧”还是“软脱欧”只是双方利益之争的表现形式。在英国国内,甚至执政的保守党内,始终存在“硬脱欧”和“软脱欧”两派之争。
所谓“硬脱欧”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英国从欧盟彻底、干净、完整地独立出来,然后重新与欧盟通过谈判,建立政治、经济、贸易关系;
二是英国与欧盟谈不成,发生“无协议脱欧”。
所谓“软脱欧”,即英国通过谈判,以协议方式“脱欧”,迫使欧盟在移民、关税、自贸等问题上对英作出让步,英国名义上“脱欧”,实际继续留在欧洲单一市场和欧盟关税同盟之内,在经济、金融、投资、贸易、关税、公民流通和人才等方面继续享受欧盟的优惠与便利。
对于后者,欧盟认为有违欧洲单一市场和欧盟一体化的精神、原则与规定,不可接受。欧盟在英国“脱欧”问题上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一致和坚决态度。如果英国选择“硬脱欧”,主动要求“离婚”,无疑要付出相应代价。欧盟早先提出,英国必须拿出600亿英镑的分手费,来弥补欧盟的财政短缺。这显然是英国无法接受的,英国希望的是“脱欧”带来经济好处而不是付出。争执一段时间后,因英国不再坚持“硬脱欧”,双方也不再强调分手费。
欧盟认为,所谓的“软脱欧”方案,多半是英国一厢情愿的自私考虑,英国既然选择并决定“脱欧”,就不能继续留在欧洲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之内。英国不能好处继续得,但不承担对欧洲单一市场和欧盟的义务,不接受欧盟的统一管控。
最大争议在英国国内
其实,真正激烈和切中要害的争议还不是在英国与欧盟之间,而是在英国国内。马克龙一针见血指出,英国把“脱欧”看得想得太简单了,欧洲尊重英国的选择,但不能因此破坏了欧盟的团结统一。英国事先没有把“脱欧”的种种情况、风险想明白,也没有向民众解释清楚,就在公民缺乏全面认知的情况下简单举行公投票决,不可能不造成今天的被动、尴尬、复杂局面。
因为“脱欧”,卡梅伦突然辞职,让当时“未曾想到能成为首相”的特雷莎·梅登上了英国保守党领袖和首相的宝座,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位女首相。不过,同样因为“脱欧”,梅遇到了从政以来最大的艰难。
梅上任时踌躇满志,上任后首次公开讲话时承诺建立一个对“所有公民来说更加公平的社会”,表示将为英国在全球树立起“全新的积极形象”。有报道说,梅一贯对欧洲统一持怀疑态度并在移民问题上立场强硬,但她当初在公开表态时又赞同英国留在欧盟内,并在公投表决前加入了卡梅伦的“留欧派”阵营。但公投结果让梅别无选择,必须顺应民意,将英国“脱欧”进行到底。
这两年来,英国不时传出二次公投的呼声,甚至不少人上街游行,要求进行第二次公投。但梅明确表示,“退了就是退了”,英国不可能就“脱欧”问题再进行一次投票。梅深知,二次公投的政治风险更大。
“脱欧”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英国社会撕裂”,由于各自利益不同,“脱欧派”和“亲欧派”一直在明里暗里较劲,为“硬脱欧”还是“软脱欧”争论不休,这让梅首相左右为难,里外受气。媒体注意到,在与欧盟一次次艰难谈判时,梅受到欧盟27国领导人的围攻责难;在保守党内也有几十名议员反水,强烈要求梅亮明态度,坚决与欧盟抗争,力主英国“硬脱欧”,否则就必须辞职。据美国电视媒体近日一则报道,最近反梅议员人数还在增加,如果超过48人,问题就大了。
更让梅难堪的是,其内阁也暗流涌动,有公开责难的,也有干脆提出辞职的,抗议梅“态度暧昧,让步过多”。另有一些阁员力主英国留欧,因此在同欧盟谈判时出工不出力,导致“脱欧”谈判不能快速有效推进。反对党工党领袖科尔宾更是咄咄逼人,不断向梅下达“最后通牒”,称“要么掌控局势,要么离开”,并一再要求提前大选。
梅既要说服国内、党内的“硬脱欧”派,又要安抚“亲欧派”和“软脱欧派”。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梅表现出了自信与老练,也变得越来越强硬,因此有报道将其比作“第二个撒切尔夫人”,称其正在“带领英国走过艰难时光”。
今年7月,梅召集内阁成员,在首相乡村官邸契克斯别墅会商后,制定了一份“脱欧”路线图,即“契克斯计划”。计划的核心是争取更有利于英国的“软脱欧”,但计划公布后,欧盟不满,国内、党内诟病,时任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和“脱欧”事务大臣戴维·戴维斯公开批评这一方案过于软弱,并双双辞职。梅声言不会退让,她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态度强硬地重申:英国特别是国会议员只能在她提出的“软脱欧”计划与“无协议‘脱欧’”之间做出选择。话虽这么说,毕竟“脱欧”谈判是英欧双方的事,梅首相不得不在两种反对意见中折中,不断修正英国“脱欧”方案。
抛开各种争议不说,英国“脱欧”谈判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涉及的具体而又棘手的问题太多,比如,“脱欧”后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怎么办,是建立硬隔离边界还是维持现状;今后英国的货物、服务贸易标准和关税水平与欧盟同步还是英国自立标准、自成体系;英国与欧盟国家的人员是继续自由流动还是分别管控;欧盟国家企业在英投资继续享受欧洲单一市场待遇还是按照英国“脱欧”后的新政策;英国单独建自贸区还是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大格局打通。这些谈判都是利益博弈,无疑会旷日持久。
目前乐观的估计是英欧双方先达成原则性协议,不影响欧盟在今年的两次首脑会议上正式批准英国“脱欧”,其他具体问题留待以后慢慢协商。悲观的看法是,英欧谈判可能会延长到2019年英国“脱欧”的截止日期。在此期间,英国的股市、汇市将不断波动。欧洲乃至全球企业会因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停止或减少在英投资,甚至撤资。目前,此类情况已经在发生。
欧盟的忧虑
对英国来说,无协议“硬脱欧”显然是不可承受的,它不仅会导致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全面混乱,日后双方有更多纠缠不清的纷争,还会直接造成英国在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和人员流通障碍。
分析人士认为,英国“脱欧派”更多考虑的是脱身后的种种好处与自由自主,但这太过一厢情愿了,目前只有美国乐见并力挺英国“脱欧”,因为英国“脱欧”甚至有人力主“硬脱欧”,与特朗普宣扬的“限制移民,强大美国”和“美国优先”、美国“退群”“让美国更伟大”等不谋而合。
欧盟国家领导人告诫英国当政者,不要草率行事。不管怎样,英国与欧盟同属欧洲,双方虽有利益纷争,但还是可以平等谈判的,欧盟会设身处地考虑到英国特别是梅首相的艰难与为难,采取必要的灵活态度。而与美国,英国恐怕连坐到一起谈判的机会都未必有。白宫主人的态度和风格,梅首相在今年的七国集团首脑会议和北约首脑会议上不是没领教过,美国对英国的傲慢已经引起英国人的抗议,特朗普今夏访英时的情景就是例证。
目前,欧盟虽然也与英国力争,但能够倾听英国的呼声,甚至将更多的“契克斯计划”内容融入到欧盟与英国的“脱欧”方案,这表明了欧盟的务实态度。欧盟深知,英国“脱欧”已经法定,并经英国女王御准。最终版本的“脱欧”协议,双方只能互作让步。
其实,欧盟最在意、最为难也是最忧虑的,不是对英国让步多少,而是英国“脱欧”对欧洲一体化的巨大影响,是其对欧盟前所未有的内外冲击。从1957年3月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外长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到1965年4月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再到1991年12月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最终于2007年12月推动标志欧盟新条约的《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走过了60多年漫长艰难的历程。
在当今世界发生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欧盟既面临联合自强的新机遇,也面对内部利益冲突和心思不定等现实困难、困惑和风险的挑战。美元霸权、美国不断“退群”、美欧在地缘政治和经济贸易等问题上分歧加深等,造成欧洲国家和欧盟处境艰难。
在德、法等“主发动机”的带领下,欧盟正在奋起,包括加强欧元、加速推进独立于美国的国际结算系统等,以强化自身自主地位。但英国“脱欧”使欧盟长久以来的三驾马车塌掉一角,其可能在欧盟内部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也让欧盟领导人感到不安。因为这可能导致欧盟60多年的一体化梦想与努力毁于一旦。心中暗喜的自然是大洋彼岸多年来对欧洲国家联合、欧盟做大做强耿耿于怀的美国。
今年7月下旬,马克龙在法国驻外使节年度会议上,批评美国的孤立主义,表示“法国希望与伦敦保持强大而特殊的关系,但如果代价是欧盟解体的话,那就不行了”。据媒体报道,这位年仅41岁的法国总统是基辛格“最看好的欧洲国家领导人”,他对欧洲联合胸怀大志。
马克龙指出,“因为美国的政策,多边主义正在经历一场与我们所有外交活动相冲突的重大危机”,“欧洲在历史中所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似乎正在被背弃”。马克龙呼吁欧洲国家加强联合,让欧洲成为“贸易和经济大国”,以“捍卫欧洲的战略利益和财政独立,并以此作为抵御美国域外制裁的工具”。他认为,维护欧盟的团结比与“脱欧”后的英国建立密切关系更为重要。
面对英国即将“脱欧”,欧盟在沉思和反思,也在谋划与行动。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42期
延伸阅读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