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专访|尹中卿解析政府工作报告四大热点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今年GDP增速再一次设立为区间预期用意何在?
◆ 应当如何发挥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
◆ 减税降费两万亿“大礼包”如何落地?
◆ 房地产税立法将对房地产市场和房价产生什么影响?
◆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解读了这些焦点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尹中卿
政府工作报告四大热点解析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仁贵 实习生 邵一鸣
今年GDP增速再一次设立为区间预期用意何在?应当如何发挥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减税降费两万亿“大礼包”如何落地?房地产税立法将对房地产市场和房价产生什么影响?今年两会,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这些热点为代表委员高度关注。
在全国两会现场,围绕着这些焦点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的专访。
区间增长指标预留政策空间
《瞭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确立了区间增长指标,用意是什么?
尹中卿:第一次设立区间增长指标是2016年。2015年我国的GDP增速是6.9%,设定的2016年增长指标为6.5%~7%,最高线比2015年还高了0.1个百分点。今年设立的预期增长指标是6%~6.5%,最高线比去年低了0.1个百分点,也低于过去两年6.5%左右的预期增速指标。
设立这个区间指标更多是主动选择。一方面,通过区间指标能够增加经济发展上下限的宽松度,从而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留下足够的政策空间。还可以降低全社会对GDP增速的追求,给地方政府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另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的确存在不确定性,这样的安排可以预留主动性。
此外,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GDP需要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过去八年的增速都在6.6%以上,所以2019年、2020年这两年,GDP增速只要达到6.1%左右就可以完成这个指标。
从当前面临的国内外问题和长短期挑战看,不应过于在意短期波动,还是应更加重视长期发展,更加注重解决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准确理解逆周期调节
《瞭望》: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发挥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如何理解?
尹中卿:我们既要强调逆周期调控,也要强调长期的结构性改革。去年整体经济形势是高开低走。分季度看,从一季度的6.8%、二季度的6.9%,到三季度的6.5%、四季度的6.4%。今年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现在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就是为了实现调节逆周期。而当前的实际赤字率没有社会预期那样高,则为未来操作留下了一些空间。
同时也要看到,在中央和地方债务支出比较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不能承担过多的逆周期调整职责,不能为了保眼前的增长导致未来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此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整也有制约因素。当前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超过180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了14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200万亿元。在外汇占款较少情况下,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内有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也容易潜藏风险和压力。基于这些现实,才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为了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既要强调逆周期调整,也要对周期进行客观的评价。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社会政策,把就业优先政策放到了宏观政策的重要位置。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61万,但2019年大中专毕业生较多,预计达834万人,再加上去产能留下的再就业问题,所以要把就业政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只要就业能够稳住,经济增速适度下降也没问题。在社会政策中,收入分配政策也应更加重视。
《瞭望》:当前环境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尹中卿:改善居民的收入水平,还需要更加过硬的措施。去年通过修改个人所得税法提高了起征点,并增加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近8000万人受益。这对提高居民收入会起一定作用,但还不够。目前推行的减税降费,主要解决的是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对于改善国家、企业与居民和职工的分配关系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在增收方面,就业与居民收入的联动分析需要加强。现在已经出现企业的困难传导至就业的情况,一些企业尽管没有裁员,但调整了工作时间。比如原来工作10个小时,现在减少到8个小时。由此带来的另一种影响便是消费增长疲软。
针对这一问题,要下决心通过当前开展的城乡居民增收试点工作,研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措施,包括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工资标准、国企工资的决定机制等改革,以及完善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扣除等。
减税降费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瞭望》: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减税降费2万亿元,被认为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有力之举。如何确保减税降费落到实处?
尹中卿:全国人大财经委在计划预算审查报告中,写了“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到实处,不能名义上减少了,实际上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或者本来应该1月1日推行的,却推到下半年;二是确保主要行业的税负明显降低;三是确保所有行业只减不增。
为什么要把“三个确保”写进来?就是要真正让好政策落实、把好事办好,不能名降实不降。要真正实现这“三个确保”,政府既得开源,也得节流。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占整个税收收入的40%以上。2018年增值税收入6万多亿元,有人预测今年减税7000亿,还有人预测减税11000亿,减税的力度很大。此外,有预测认为今年养老金收入约5万亿元,比去年减少五六千亿。
这两部分的减少必然造成政府支出缺口。这部分钱从哪儿来,怎么补?特别是现在各省区市的人代会都开过了,都已经定了预算盘子。解决好支出缺口,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减税降费积极性。否则就可能变成减税增赤增债,或者债不增、税负明降暗不降。
政府很多刚性支出,如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支出是很难压缩的。社会保障也明确只增不减,同样是刚性支出。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又不能增加赤字,现在能动的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所拥有的资产,另一部分就是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股权和利润。
开源办法不多就得节流,政府就得过紧日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同时,政府要下决心调整预算,把无效的支出压掉。
落实“三个确保”,还要求相关企业要切实做到降低费用。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低10%,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取消或降低一批铁路、港口收费。这些都涉及到相关企业的利益,要切实做到位。
《瞭望》:2万亿元减税降费如何更好助力高质量发展?
尹中卿:国家也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安排,确保让真金白银进入到结构升级、质量提升等领域,促进供给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比如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加大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4个指标里,研发投入强度成为唯一没有完成的指标。“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要提升到2.5%,但到去年才达到2.18%,今年确定的目标为2.2%。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可以考虑将企业研发费用抵扣比例从75%提高到100%,鼓励企业将没交税的这部分钱转为科技研发。
总之,要鼓励企业用减税降费的这部分资金发展生产,加快科技创新,改良传统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雇佣工人数量,提高企业职工工资,这样才能实现共赢。
房地产税旨在强化地方主体税种
《瞭望》: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部署今年立法工作时也包含了房地产税法。是否表明房地产税法真的要来了?对房价会产生什么影响?
尹中卿:不能把房地产税和房价直接连起来,实际上房地产税只是地方税主体税种,本质是一种财产税而非调节税。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更多是要完善我国税收体系,强化地方主体税种。间接作用可能对房地产价格有影响,提高了房地产的使用和占有成本。
但房地产税也并不能说是占有就交钱,应该是占有多套房的、不用于住的、等着炒房的这类人群会增加负担。多数国家的房地产税像个人所得税一样设定免税和征税限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也明确把房地产税立法列入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当然还有调研的过程。尽管立法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调节房地产价格,但必定会对房地产市场和房价预期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出台时机有待选择。房地产税即使出台,向哪些人征收、按什么税率征收,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所以法律规定会充分授权。
研究房地产税应该跟我国税制改革、强化地方主体税种结合起来。作为一种财产税,房地产税一有利于地方主体税种的形成;二有利于促进直接税、财产税成为我国税收的主力军;三有利于调节居民财产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瞭望》:未来房地产调控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尹中卿:总体上要维持房地产价格稳定,大起大落都不好。我在地方调研时发现,大落的风险比大起还严重。这些年一些地方开展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一部分低收入群体通过加杠杆方式进入房地产市场。这部分人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差,对房价下行的承受能力较弱,一旦房价明显下降,其中一些人就有可能断付。在考虑房地产调控时,要把这部分人考虑进去,这增加了房价调控的难度。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11期
延伸阅读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