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丨中国强攻硬科技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19-07-15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此前的一些创新,聚焦在基于已有技术的二次创新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超大市场体量的红利

◆ 这些创新仍是我们的优势,但还不够,此刻我们格外需要“硬科技”的支撑,来摆脱在核心技术和核心价值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 硬科技不只是技术,还是一种“死磕”的担当精神


原题《中国需要“死磕”硬科技》

文丨常锐


  近年中国创新的进步有目共睹。无论是科研论文、专利申请还是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支出、工业水平,都正在走向世界前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居于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第17位,是中等收入经济体的领头羊。


  日常感受也支持上述数据: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智能家电等,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角落的“科技感”已不亚于欧美国家。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自己的短板。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们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仍有明显差距,部分领域缺“芯”少“魂”,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又如,创新活动转化出的技术和经济价值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企业整体创新实力不强、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能源、材料、生命科学等多领域创新由点及面、由量变而质变,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曙光已现,正在引发全球经济结构重塑,并与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历史性交汇。


  面对这一交汇期,是“同频共振”还是“擦肩而过”,取决于中国创新正在经历的这场淬炼。


  一些我们之前引以为豪的创新,聚焦在基于已有技术的二次创新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超大市场体量的红利。这些创新仍是我们的优势,但面对正在到来的“历史交汇期”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借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米磊博士提出的“硬科技”概念,此刻我们格外需要“硬科技”的支撑,来摆脱在核心技术和核心价值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那么,“硬科技”的“硬”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硬科技”就是自力更生艰苦攻关的产物,它可能是经过长期研发、持续积累形成的共性技术,也可能是某个细微领域形成的突破性技术。总的来说,它具有引领性、基石性、创新性等特点,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简单复制模仿。


  从这个层面看,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中,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投入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都可以纳入“硬科技”的范畴。这些能够推动产业进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其次要有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加快形成先进生产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这一点在当前形势下,尤显重要。


  发展“硬科技”,最终要落脚到企业上。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技术进步。有数据显示,专注于“硬科技”的企业在起步发展前5~10年,回报低于线性增长,甚至要经历亏损,一旦过了拐点就是指数型增长,能够迅速成长为行业翘楚,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第三、要有坚守笃行的使命担当。“硬科技”并不只是技术,它还需要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位资深院士曾担忧,国内科技界自主创新尤其是争取国际一流的信心与决心不够,希望能造就一大批像“两弹一星”科技人员一样具有高度自信心和事业心的科技工作者。“硬科技”正是代表了一种“死磕”的担当精神,在当下,可以激发出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并进一步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


  我国有着大量埋头苦干、“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科学家,也有很多具备工匠精神的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硬科技”理念,既是对这些人的褒扬与激励,也将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延伸阅读

☞ 瞭望丨为人工智能的世界培育适配人才

☞ 瞭望社评丨坚定不移走好科技自主新长征路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杂志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