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专业日渐升温,人们的热情能否被唤醒?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用物质或金钱衡量,尤其那些涉及精神或是文化层面的专业和领域。它们看上去‘冷门’,但却关系到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根基。”
◆ “纵观恢复高考后的专业,考古学从未成为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如果从社会和考古学发展看,它的地位日渐上升。”
原题《人们对“冷门”学科的热情能否被唤醒》
光明日报丨唐芊尔 晋浩天
选择考古,没有“钱途”?这几天,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网络之声,喜忧参半。有鼓励、有支持,但也有担忧,有网友认为,考古是“冷门”专业,分数与所学专业“不相配”,就业前景和收入得不到保障,可能会给本不宽裕的留守家庭增加负担。对此,钟芳蓉用一句“我觉得喜欢就够了”表达了她的决心。
透过钟芳蓉个人选择的背后,我们更应冷静思考,选择“冷门”学科的价值何在?如何让“冷门”不冷?
▲ 考古工作人员对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的内棺进行清理工作(2018年1月25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钱途”不应成为质疑“冷门”专业的标准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选择为钟芳蓉“点赞”:“这个女孩相当冷静,头脑清楚,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只追随自己的灵魂,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受外界的干扰。我相信她会继承樊锦诗先生的衣钵。”
那么,考古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郭妍利告诉记者:“考古学专业性强,职业选择的确相对较窄,主要是去博物馆、考古所、大学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到展览公司、拍卖行、文物商店或海关,从事展览设计、文物保护、古玩鉴定以及拍卖等工作。当然,学习考古学专业的本科生大多会考研或出国深造,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学生会选择考古学的某个领域并以此作为终身的奋斗方向。”
“在我国即将步入小康社会、生存问题得到解决的当下,一个人的贫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拥有深厚底蕴文化遗产的人怎会清贫?而且考古专业工作者是越老越‘值钱’,文博系统的工资,虽然相对其他高薪工作少,但满足生活所需不成问题。”
曾经的“冷门”专业正日渐升温
事实上,有钟芳蓉这样志向的学生,并非孤例。据媒体报道,早在2014年,北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因为一张“一个人的毕业照”引发网友关注。原来,她所在的古生物专业自2008年设立以来,仅培养出5位学生,可谓“冷门中的冷门”。
在许多人看来,钟芳蓉与薛逸凡的选择是“另类”的,因为她们并没有选择人们眼中的“热门”学科。但是,选择“热门”学科就正确吗?
郭妍利告诉记者:“所谓的冷门与热门学科和专业,是以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划分的,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应用性强弱划定的。学科的划分不仅要看短期的市场需求,更要综合兼及社会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
事实上,仅20年,原先的“热门”专业就可能成为“冷门”。记者从身边一名教育工作者处了解到,她2000年参加高考,当时财经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几乎稳居榜首,财经类高校更是人人争抢的“香饽饽”。但20年过去了,她意外地发现,近几年财经类的录取分数线竟十分惨淡。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凡表示:“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用物质或金钱衡量,尤其那些涉及精神或是文化层面的专业和领域。它们看上去‘冷门’,但却关系到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根基。选专业做学问是件长久的事,不能太实用主义,有些时候得有些情怀。”
郭妍利指出:“纵观恢复高考后的专业,考古学从未成为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如果从社会和考古学发展看,它的地位日渐上升。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是其价值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考古学就是一把开启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从证经补史到写史,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体系、在世界考古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从金石学家们的研究到融入社会,它在发现、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值得欣喜的是,曾经的“冷门”学科正在“热”起来。记者从多所高校招生负责人处了解到,近年来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往年的“冷门”学科,成为越来越多高分考生的首选。此外,今年启动的在全国36所高校开展的“强基计划”,也明确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招生和培养范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制订了古文字学专业的招生培养计划。
如何让“冷门”学科真正热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冷门”不“冷”的氛围、唤起人们对“冷门”学科的报考、求学热情?
“从国家层面的扶持来看,除了每年有不少的国家社科基金外,还需要对从事冷门绝学研究者的生活保障、科研保障和奖励,让这些工作者在一个无忧的环境下充分发掘冷门绝学的文化价值。”郭妍利说。
立足高校,郭妍利建议,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走出去,就是从事这方面的学者在知识大众化、普及化方面再进一步,利用多种渠道高效宣传,扩大受众面;请进来,就是在以后的科研中吸纳更多的人关注,同时将从事的领域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联动机制。
在学科建设方面,郭妍利说:“学科建设的根本动力与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教师的培养要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稳定的学术梯队,学生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模式、将绝学知识寓于科学的知识体系中,同时重点发现和培育一些学术苗子。”
此外,郭妍利还提到要以多学科助力冷门学科,尤其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打造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郭妍利告诉记者,她所在的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的西夏学、甲骨文专业,在遇上计算机后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深度学习的西夏文识别系统”“深度学习支持的甲骨文识别系统研究”构建了跨学科的研究平台,推动了绝学、冷门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要想‘冷门’不冷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要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他们赢得应有的尊重,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为大多数平凡人带来福利。”秦春华说。
对于坚定选择“冷门”专业的钟芳蓉,郭妍利为她写了这样一句共勉的寄语:“‘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当你醉心于破碎陶片、残垣断壁所带来的愉悦时,那就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
延伸阅读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