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有些历史或被改写

瞭望 2021-03-07

◆ 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

  1.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2.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3.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4.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5.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6.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7.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8.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

  9.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10.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综合来源:北京日报、科技日报,文中图片除标明外,由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办公室提供

01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发现距今10-1.5万年间丰富遗存


  专家评委陈星灿说,这处洞穴面积不大,但意义很大,是国际的。关于现代人起源存在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走出非洲”,一种是各地区“多源起源”说。而十万年到五万年是个关键时期。很难得的是,这处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保留了距今10至1.5 万年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地层堆积基本连续,层位关系清楚,出土遗物性质明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境内距今10至5万年间的关键考古资料。



▲ 疥疙洞遗址近景


  以往,中国早期现代人化石的地点中包含文化遗物者极少,而疥疙洞遗址不仅出土有距今3万年左右的现代人化石,还发现有丰富的、共生关系清晰的小石片工业系统的石器,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学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同时,这处遗址填补了汉中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洞穴类型居址的空白,对研究早期人类洞穴和旷野阶地两种类型的居址形态和生计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疥疙洞遗址第一期石制品

▲ 疥疙洞遗址发掘出土的早期现代人牙齿化石


02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中国玉文化的曙光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该遗址发现于1958年,曾做过小规模考古工作。2015-2017年和201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饶河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连续发掘。

“这处遗址发现了五个时期的遗存,都是新发现,填补了地区文化发展的空白。”陈星灿说,这里发现了中国北方最早的陶器。

  

▲ 2019年出土的小玉坠


据介绍,近几年在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玉器120余件,加上以往发现总数超过200件。种类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尤其玦饰、玉管、璧饰等。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此为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6千多年。
专家点评认为,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将中国玉器的起源追溯到距今9000年上下的时代。从玉器类型和制作工艺来看,该遗址的玉器跟后续其他文化中发现的玉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2017年出土的玉环


03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或具备早期“宫城”性质


“这里颠覆了我们以往对龙山时代北方文明程度发展的认知。”陈星灿说,连续9年的系统考古工作表明,作为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或已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早期宫城建筑。

  

▲ 皇城台考古工作区域


石峁城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向内拱卫,气势恢宏。
皇城台位于城址中部偏西,为一处四围包砌石砌护墙的高阜台地。2016年皇城台考古工作启动,发掘地点分别位于东护墙北段上部、门址及台顶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

▲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石雕细部  

▲ 东护墙北段上部弃置堆积内出土口簧


据介绍,发掘之前,东护墙北段上部区域主要被来自皇城台顶部的弃置堆积覆压,弃置堆积内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标本。其中包括20余件骨制口簧,形制完整、共存器物丰富,是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口簧实物。


04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中国用车历史提早500年


  平粮台城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大朱庄村。2014至201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城址进行了系统勘探、调查与发掘。


  “1980年,这里曾经是中国最早确认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激发了中国考古学界关于早期城市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热烈讨论。”专家评委王巍说,最近这里重新启动了考古发掘,进一步揭露和确证了平粮台龙山城址的正方形形状与对称城门结构 ;发掘并复原了城内的“中轴线”布局、完备的排水系统 ;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 ;并出土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响的高等级遗物。他说:“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在城内按中轴线进行布局的城址。”


  专家点评认为,平粮台城址方正规整、中轴对称的特点,可以视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源头。该遗址发现的陶水管排水系统也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材料。



▲ 南城门附近排水设施


  考古工作人员在这里发现的车辙痕迹的绝对年代不晚于距今4200年。这很可能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相比,将我国用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龙山时期祭祀黄牛

 

▲ 龙山时期玉冠饰残片


05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夏商王朝规模化冶铜作坊


众所周知,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代,夏商为青铜时代的早期。如此大量的青铜,是在哪里冶炼?西吴壁等多处冶铜遗址的发现,等于确证了晋南中条山地区为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的主要铜料来源地。“这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夏末商初的铜冶炼遗址。”
专家认为,该遗址呈现出一种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作坊形态,为深入探索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及生产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王巍说,该遗址的发掘弥补了从铜矿开采到集中铸造之间所缺失的冶炼环节,填补了中国冶金考古的一个重要空白。


▲ 西吴壁遗址出土的冶铜工具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遗存。

勘探发现,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存在内、外两重环壕,壕内面积分别为1.2万和6万平方米,局部探沟解剖显示其形成年代很可能在二里头到二里岗期之间。


据介绍,西吴壁遗址夏商时期面积较大,应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质。发掘出土的种类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共同构成了冶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进一步复原早期冶铜工业的技术、生产方式、生产场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二里头灰坑中出土的铜矿石


06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揭秘河西走廊采玉史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持续续开展了“河西走廊早期玉矿遗址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先后发现了马鬃山径保尔草场、寒窑子草场和旱峡玉矿遗址。


  旱峡玉矿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后山。该遗址早期为西城驿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碳十四测年为距今4000至3700年,晚期为骟马文化遗存,年代早于径保尔草场玉矿骟马文化遗存。


  “玉矿是当年非常重要的资源。”王巍说,旱峡玉矿等遗址直观呈现了自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时期至骟马文化晚期、西汉早期这近2000年间甘肃西部地区透闪石玉料开采、利用的景象。

  

▲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科学检测分析显示,山西下靳遗址的玉器玉料来自于敦煌旱峡玉矿,径保尔草场玉矿是徐州狮子山玉器玉料矿源之一。一系列的证据表明,甘肃地区的透闪石玉料很早就进入到甘肃以东及周边区域,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系列的证据表明,甘肃地区的透闪石玉料很早就进入到甘肃以东及周边区域,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 旱峡玉矿遗址出土山料

▲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出土戈壁料



07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填补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缺环


枣树林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东城办事处文峰社区。2018年3月,枣树林联合考古队对墓地已勘探的86座春秋曾国墓葬进行发掘。

该墓地按曾侯及其夫人墓、高等级贵族墓和低等级贵族墓可分为5座“甲”字形大墓、19座中型墓、62座小型墓,墓葬均为东西向。
其中,5座“甲”字形大墓分三组由北及南排列,三组大墓墓主分别为曾公求及夫人渔、曾侯宝及夫人芈加、曾侯得。每组北部为夫人墓,曾侯墓居中,南部东西两侧分别葬有马坑和车坑,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大墓外围。
 此次,“曾侯”家族再亮相。枣树林联合考古队对墓地已勘探的86座春秋曾国墓葬进行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专家评委信立祥说,发现的铜礼、乐器铭文近6000字,其中曾公求编钟铭文近1150字,单件镈钟铭文达312字,这是新世纪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批春秋时期金文资料。


  枣树林墓地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的缺环,构建了中国周代封国中以考古发掘最完整的材料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序列,构建了江汉地区青铜文化的一个标尺,在曾国乃至两周考古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神人驭龙双通车构件


▲ 曾夫人渔墓出土铜鬲


▲ 曾公求墓出土编钟组合


08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

|汉代“疏勒城”重现


  石城子遗址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遗址。出土的大量汉代典型器物层位关系明确,在新疆地区考古学文化断代上具有标尺意义,对于深化新疆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石城子遗址位于奇台县,地处天山山脉北麓山前丘陵地带。2014~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城子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考古人员调查勘探发现,石城子遗址由城址、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等三部分构成。城址位于遗址东部一座突出的山嘴上,依山形水势而建,北、西面筑墙,东、南以深涧为屏障,地形险峻,易守难攻。

  

▲ 遗址全景


  参照文献记载,基本确定石城子遗址即为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另外,石城子遗址位于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孔道上,控扼天山南北往来交通的关隘,建制上严格遵循汉代边郡的军事建筑规制,为深入研究新疆地区及丝绸之路沿线两汉时期军政建置体系及边城规制提供了宝贵资料。


  石城子遗址是汉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见证,其考古成果对于阐释新疆自汉代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历史史实,对于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历史文化建设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西北角楼及城墙



09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青藏高原的唐风壁画


泉沟墓地位于青海省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泉沟周边的山谷地带,属青海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一号墓葬建于一座独立山丘的斜坡之上。2018年9月-201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对该墓葬进行了发掘。

  泉沟一号墓一口气儿创了很多“首次”。专家评委刘庆柱说,该墓葬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壁画墓壁画墓在汉文化区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尤其是吐蕃统治时期,并不流行这类墓葬装饰形式,显示了该墓葬的与众不同之处。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影响,图像内容又兼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这说明,当时的吐蕃人对中华文化的融合已经非常深。该墓葬的发现,对于探讨古代汉藏文化融合进程和青海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盛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 前室东壁仪卫图


  美美与共的同时,也有和而不同,这里的彩绘漆棺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独特葬具装饰形式。吐蕃时期青海地区多见彩绘木棺,而中原内地多见无彩绘的漆棺,这也是两个地区不同文化的融合形式。


  尤其重要的是,墓葬内设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没有发现过类似的先例。鎏金王冠显示墓主人很可能与吐蕃时期当地的王室有密切关系,曾经拥有极高的统治地位,由此也可以推知吐蕃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可能设置有高级别的行政和军事建制。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历代王冠极少出土,均被盗扰严重,或保存极差难以复原。墓葬内暗格的独特设置,可见造墓者用心之良苦。

  

▲ 暗格木箱内的王冠和金杯

▲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10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再现南宋海上繁荣


“南海I号”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国家先后组织开展过多次水下搜寻、物理探测、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等工作。

  “南海Ⅰ号”沉没地处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据介绍,截止至2019年,从中共发掘文物近18万件套,主要为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其中瓷器约16万件套。船上码放整齐的各类瓷器,几乎囊括了当时南方主要窑口与瓷器种类,大部分产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一些器形较为特殊的外销瓷器、浓郁异域风格的金饰品和剔犀、剔红漆器值得考究。



▲ 白釉印花罐及内装喇叭口瓶


  “南海Ⅰ号”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而不同文化的审美、器形、工艺等也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铁器、铜器、丝绸等手工艺制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业已成为输出的主要货物 ;大量金、银、铜币的出现,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到海外贸易体系当中,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南海Ⅰ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其蕴藏的信息总量极为庞大。“把几千吨的东西打捞出来而不解体,这是一个世界的难题,我们解决了,还原样复原了。这说明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不惜成本,全力投入。”刘庆柱说,“考古研究的是社会,我们不仅关注了船上的东西,还关注到了船员。”



▲ 韩四郎金叶子

▲ 广东“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金缨络胸佩


延伸阅读


☞ 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

☞ 2017年考古十大新发现

☞ 我国道教考古的重大发掘:认识大上清宫遗址

☞ 这些考古发现非常震撼,长江中游古文明价值或将重估

☞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