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闻丨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附专家点评)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16日联合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单包括:
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
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
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下面是这十大考古发现的一些图文介绍和专家点评:
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
▲这是在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出土的有人工切割和动物咬痕的动物化石(资料照片)。
遗址面貌原始而独特,石制品剥片以砸击法为主,且存在两种砸击技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砸击技术文化体系。遗址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物,这在国内外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极为罕见。其中,木制品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研究空白,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制品。
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点评:
确认了100多万年前的用火遗存,得到了原始人使用木器实证,是非常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遗址。
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蒋庄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以泰东河为界,遗址分为东西两区,总面积45万平方米,出土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质遗物近1200件。蒋庄遗址首次在长江以北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点评:
长江以北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墓地,表明良渚文化北界曾越过长江。大量保存完好的人骨为迄今良渚文化墓地所罕见,为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健康状况,乃至遗传基因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
▲这是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发掘现场(资料照片)。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同时。2007年发现了良渚文明的都邑——良渚古城后,新近又确认古城外围存在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该水利系统由11条人工堤坝连接的山谷和孤丘组成,工程浩大,初步推测该系统具有防止山洪、形成水上运输网络和农田灌溉等多种功能。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点评:
良渚水利系统是迄今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传说还要早;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对研究良渚古国和中国文明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这是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莲子湾遗址出土的陶器(资料照片)。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海南省万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三亚市东部海岸地带。通过田野工作、初步整理与研究,发现了英墩、莲子湾、桥山三种全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及自然遗存,为我们全面认识其文化面貌与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
王巍点评:
填补了海南东南部考古的空白,建立了海南岛东南部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为今后探讨国际热点问题——南岛语族(生活在南太平洋诸岛国的民族的来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这是在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拍摄的镶嵌绿松石的铜辖軎(资料照片)。
周原新一轮的考古工作中,三号建筑基址的发现丰富了凤雏建筑群的内涵。院内的立石、铺石遗存是以往西周遗址中未曾发现的特殊遗迹,可能是西周时期的“社”,对于其用途和性质的解读也有助于对整个凤雏建筑群和贺家北区域性质的深入讨论。殷遗民属性的“居址—墓葬区”有助于思考周原遗址的族属分布与居葬形态。
王巍点评:
新发现的极可能是“社”的遗迹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大型宫殿址和精美装饰的马车以及具有殷移民风格的墓葬,还有大规模水系的揭示,对于研究这处西周时期高等级聚落具有重大意义。
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
四方塘遗址墓葬区位于大冶铜绿山Ⅶ号矿体(大岩阴山)北坡。考古过程中,首次在矿冶遗址发现墓地,揭示了矿冶生产的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相关信息,为研究春秋时期铜绿山乃至中国古代矿冶生产中的人力分工和技术种类等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四方塘遗址冶炼场出土炉渣分两批次检测,含铜量平均为0.49%和0.68%,皆说明炼铜技术已达到了近现代冶铜技术的水平。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水涛点评:
发现了采矿遗迹和采矿工人墓地,把采矿、选矿、冶炼等整个产业链条与同时期人的生活场景完整地展现出来。
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这是在南昌海昏侯墓主棺出土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和金板(2015年12月24日摄)。
通过对海昏侯墓周边5平方公里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以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大量的出土文物,完整的墓园结构,高等级的建筑遗迹,鲜明的墓葬特点,明确的墓地与都邑位置关系,组成了关于墓主身份的多重证据链,清楚表明墓主是西汉时期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点评:
保存完整、文物丰富、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生动图景。
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
▲这是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中,太极东堂北侧的早期遗迹(资料照片)。
太极殿遗址位于北魏宫城中部偏西。勘察表明,太极殿是由位于北魏宫城主要建筑轴线中部、东西向分布的3座大型夯土台基建筑为主体构成。据发掘解剖,太极殿建筑群的建筑时代主要为三个时期,其主体建筑始建于曹魏时期,北魏时期重修沿用,北周时期改建未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其创建的宫室制度及都城格局,开创了中国及东亚古代都城布局的一个新时代。
王巍点评:
全面了解了魏晋到北魏时期宫城布局的变迁,延续至明清紫禁城的单一宫城和择中立宫的都城轴线,不是始自北魏,而是魏晋时期的发明,大大改写了旧有的认识。
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
▲这是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中出土的玉配饰(资料照片)。
通过对多伦县蔡木山乡小王力沟辽代墓葬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银、铜、铁、玉、琥珀、玻璃、木、泥、丝绸等大量文物。墓葬中发现墓志一盒,中部阴刻篆书“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几字。据墓志可知墓主人为辽圣宗妃,其家族在辽代九帝中共出过4位皇后,是辽代外戚最为显赫的一支。墓主人有可能为辽圣宗第一位皇后,但结论有待探讨。
刘庆柱点评:
墓葬将多民族融合体现在了高级政治关系中。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这是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现场(资料照片)。
“丹东一号”沉船位于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处。2013—2015年,历经3个年度共4次的水下考古调查,在深达24米的海底找到一艘钢铁沉舰,并确认为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其中,能确证“致远舰”身份的遗物有:方形舷窗、152毫米炮弹、鱼雷引信、“致远”文字款识的定制餐具等。致远舰的考古调查发现,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和世界舰船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刘庆柱点评:
记录了中国当时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成为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惧牺牲的物化载体。
☞ 探访中国上古文明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文物”获更多报道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