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五中全会|重在筑牢强国基础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五年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化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
◆ 《建议》提出“十四五”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六个新”,充分反映了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文 | 王昌林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以及“十四五”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等重大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
过去的五年规划主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的规划,“十四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五年规划。《建议》首先擘画了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据此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文化建设、民生福祉、国家治理效能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化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和价值取向、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以新发展理念为指针,“四化”同步的新型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现代化。
比如,《建议》将改革开放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又如,《建议》明确提出了社会文明建设目标,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提出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都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目标有本质区别,体现了我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面、完整的现代化,是更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现代化,也是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现代化。
▲ 10月26日,由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苏州市桐泾路隧道开始盾构掘进。这是目前我国首条下穿运营高速铁路的大直径盾构隧道
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客观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期。《建议》既与“十三五”规划目标一脉相承,又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主要是“六个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六个新”充分反映了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建议》针对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明确提出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解决结构性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大力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建议》强调使增长潜力充分发挥,这就要努力实现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增长保持潜在增长率水平。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在经过40余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保持经济合理持续增长。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充分体现了战略导向、问题导向要求
五年规划是推动国家发展战略连续稳定实施的重要保障。《建议》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利于凝聚共识,引导社会预期,推动现代化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
《建议》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比如,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大的短板,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为此,《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建议》围绕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要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等。这些目标都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现实性,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富裕、更有尊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十四五”时期,随着就业观念、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必须把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化解就业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制定就业风险防范应对机制,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但在一些领域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消费需求潜力的释放和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需要不断提升。
还要促进教育发展,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一老一小”工作,体现人民对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期盼。
“十三五”时期,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生态环境总体改善,但目前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仍然偏高,节能减排潜力很大。“十四五”时期,要巩固和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促进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向低碳清洁化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展现我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要促进空气环境和水环境持续改善,提高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和森林覆盖率。
《建议》提出的目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催人奋进,既考虑了长远需要,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又考虑了现实基础,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将更加牢固。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45期
延伸阅读
☞ 瞭望•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怎么做?
☞ 瞭望•五中全会|未来五年,“城归潮”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回复“五中全会”/“十四五”,阅读|瞭望“十四五”系列报道|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