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五中全会|“十四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会有哪些新特征?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1-03-06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十四五”时期更加突出制度型开放,更加突出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更加突出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十四五”期间的对外开放,将更强调开放与产业的融合协同,通过开放强化供应链整合能力


更加突出中国大市场优势

文 | 顾学明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并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明确,“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五中全会对开放提出的要求和目标,结合中国国情,紧扣时代脉搏,直面历史命题,适应了全球新形势。

  

  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十四五”时期在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不停步的同时,更加突出制度型开放,更加突出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更加突出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我们加快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作出了科学指引,为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为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提供了遵循。


▲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NACHI展台展出的机械臂(11月9日摄) 张豪夫摄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具有长期必然性


  从“十三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建议,关于开放的表述,虽然提法上有所不同,例如,从“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到“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表述上有变化,但我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念一脉相承。

  

  首先,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贸易、投资、产业链等经济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严峻挑战。但总体判断,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在此背景下,实行高水平开放具有长期必然性。

  

  其次,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五中全会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加快培育我国经济新动能,从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次,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医疗、教育、能源、高科技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增加相关产品进口,有利于改善民生、增进国民福祉。第三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上,各国企业在此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411项,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繁荣国内消费市场,对于满足人民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加突出制度型开放

  

  近年来,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商品、资本等要素已基本实现自由流动,关税水平降至7.5%,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缩减到33条。因此,在商品、资本等要素流动基本实现自由化的基础上,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四五”期间,需要更加突出制度型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延伸,强化制度性、结构性安排,形成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经贸制度体系。

  

  “十四五”期间,通过制度型开放,我国将积极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从最终产品转向价值链、从获取资源转向要素整合,削减“边境内”贸易壁垒,加快相关体制、规制与政策的调整,实现贸易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深化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同步消除隐性壁垒,提升投资自由化和保护程度;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境外投资合作促进平台建设,创新对外投资监管手段,全面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优化金融发展理念、制度、技术以及金融资产和资本机构,促进投融资开放和公平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国内外资本、技术、管理人员、劳工、信息、服务的自由流动,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更加突出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是新发展格局在开放领域的具体落实。

  

  新发展格局下的开放,是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稳定开放的国内经济基本盘,更好带动激活国际循环。因此,“十四五”期间的对外开放,将更强调开放与产业的融合协同,通过开放强化供应链整合能力,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固链培育开放的产业根基,实现功能互补、多维协同、融合发展,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开放主体,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提升促进国际合作的能力。

  

  同时,新发展格局下的开放,是以我国大市场优势,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增强国内产业和海外产业之间的联系,带动更多国家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综合网络,塑造高起点介入、高端环节延伸的国际分工新格局,建立更符合全球分工新格局的“走出去”制度框架,更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更加突出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侵蚀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受到冲击,主要西方大国回归传统的国家主义立场,内顾保守化倾向加重,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意愿减退。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从“十三五”规划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到五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体现了我国对全球经济治理越来越重视,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将更加主动。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呼吁更多国际组织和经济体参与多边合作,支持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支持对世贸组织进行必要改革,推动多边贸易体制与时俱进,维护发展中成员的发展空间;继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双边开放水平,不断扩大自由贸易区网络,推进与相关国家的自贸区升级,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经济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用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中国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实现自身更高质量发展,加快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动能。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48期


延伸阅读

☞ 瞭望专访|韩庆祥:读懂十九届五中全会蕴含的三大逻辑

☞ 瞭望•五中全会|为何“2035年目标”在“五年目标”之前?

☞ 瞭望|高质量发展空间何在?如何释放潜力?

☞ 瞭望•五中全会|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升级

☞ 瞭望•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怎么做?

回复“五中全会”/“十四五”,阅读|瞭望“十四五”系列报道|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