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是“新疆棉花”?一朵棉花背后的中国优势产业“成人礼”

《瞭望》 瞭望 2021-12-22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国际组织以行业标准为抓手的恶意打压行为成为“遏华”新模式,要防止对“新疆棉花”打压的方式蔓延至其他产业和领域

 “体系打压”模式在多个贸易协定中均有体现,以往多为通过多边或双边贸易协定等,固化国家间的谈判结果,是以国家为主体。以新疆棉花为对象的“体系打压”是将政治意图进行商业化包装,以吸引民众关注,联合企业行动,有可能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更大

◆ 国内企业要积极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尤其是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到产业价值观等全体系的商业话语体系,形成能够与西方对话甚至是抗衡的标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远琨 陈云富 有之炘


  什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最近被频频推上热搜的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或许深有体会。这家看似“人畜无害”,而依靠认证在行业上中下游敛财的行业组织,因为所谓的“强迫劳动”而停止对新疆棉花认证的行为,受到各大社交媒体网友、业界专家的集中炮轰。


  新疆棉花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新疆棉业伴随着完善的产业链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此轮“新疆棉花”风波让人们彻底看清一些行业组织的真实面目:傲慢、双标以及无下限地敛财。


  同时,事件也给中国相关优势产业敲响警钟。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优势产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可能会碰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早已形成的贸易、准入等“软钉子”,或许这就是“成长的烦恼”。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形成行业标准,争取与自身产业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洁白的棉花被抹黑


  BCI及一些外资服装品牌抹黑新疆棉花的行为,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反感,不少网友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对此种歧视性行为的抨击。


▲  上海环球港HM门店,店铺分上下两层,只有零星顾客,非常冷清(拍摄于4月1日)


  “新疆棉花的种植、采收已经明显进步,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哪来的‘强迫劳动’?这些说辞充分暴露出西方一些政客和部分机构的无知和傲慢。”资深棉花从业者董淑志表示。


  BCI对新疆棉花的污蔑无凭无据,其自身的自相矛盾更让人质疑该组织的专业性。BCI上海代表处日前发布声明称,中国区项目团队从2012年开始对新疆项目点所执行的历年可信度审核和验证,从未发现一例“强迫劳动”。拥有更多机会了解真相的分部得出与总部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样的“双标”让认证信誉扫地。


  “BCI存在的价值本应是帮助企业降低风险。”一位BCI中国区前员工表示,大品牌需要确保供应链的效率,又不想背负代工厂使用童工、克扣员工工资等风险,为了维护品牌形象而选择和BCI进行合作。据他透露,由于大品牌不直接采购棉花,为了降低风险,这些品牌对代工厂的要求就是加入BCI系统,生产的产品必须用BCI认证的棉花,因此BCI认证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不仅布料企业,成衣生产商、上游轧花厂等都要加入这一系统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BCI的宗旨是为了促进产业发展,上游生产商加入这一系统,一方面可以加入大品牌的供应链,另一方面这一组织也提供一些比如农药使用等相关培训,确保符合下游品牌的要求,但后期其初衷已变质。“这一组织不产棉花,就是通过发展会员和发放认证来收钱,并且在努力提高其知名度后,继续获取更大的利益。”董淑志说。


为什么是“新疆棉花”?


  所谓“强迫劳动”子虚乌有,几组当地生产作业的画面就可大白真相。一个标榜专业、透明、环保的国际组织为什么要无端抹黑和封杀新疆棉花?西方一些政客和机构拿这一优势产业“做文章”,有多重目的。


  首先,西方纺织工业大多有雇用黑奴、剥削劳动者的“黑历史”,其国内民众对此深恶痛绝。专家认为,“把自己的历史套用到别人身上,即使是编故事都能与其国内民众产生共鸣。”


  其次,限制新疆棉花会损害中国纺织工业。中国有完整的纺织工业产业链。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内纺织工业并未消退,而是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品牌、研发等越来越强,BCI打压新疆棉花,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削弱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再次,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更大的国际影响。


  政治在幕后、商业在台前,以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的名义进行原产地歧视,凭借机构在行业内的话语权逼迫加盟企业联合行动,是此轮打压行为的主要特点。


  “体系打压”模式在多个贸易协定中均有体现,以往多为通过多边或双边贸易协定等,固化国家间的谈判结果,是以国家为主体。以新疆棉花为对象的“体系打压”是将政治意图进行商业化包装,以吸引民众关注,联合企业行动,有可能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更大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姚为群认为,国际组织以行业标准为抓手的恶意打压行为成为“遏华”新模式,要防止对“新疆棉花”打压的方式蔓延至其他产业和领域。


▲ 上海环球港的 Me&City门店,店内打出新疆棉相关产品的广告


积极建立产业标准体系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将具备更多竞争优势,同时与欧美产业主导权之争也日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将更多显现。


  专家认为,国内企业要积极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尤其是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到产业价值观等全体系的商业话语体系,形成能够与西方对话甚至是抗衡的标准。


  学者施展认为,“新疆棉花”事件也让社会意识到,国际秩序不仅仅由国家关系构成,不少规则体系由非政府组织,制定出各种国际性的商业标准、产品标准或者一般行为准则。“简单说是两类,一类是主权国家主导的秩序,一类是商业主导的秩序,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全球三大产棉国之一,实际上美国已着手建立自己主导的标准体系。2020年7月,美国推出美国棉花信任协议(UCTP),并宣称“在供应链审查日益严格以及对透明度的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期,美国将为可持续性的棉花种植设定新标准”。


  一些专家判断,若UCTP获得了国际棉纺织领域的控制权,我国棉花纺织行业恐面临更复杂的局面。


  从长远看,劳工权益、环保等因素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中的权重不断上升,中国需要逐步考虑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融入国际合规潮流,积极跟进全球商业规则的制定,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发出行业标准里的“中国声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教授陈子雷认为,应该深入研究产业规则运行,包括相关的商业准则、贸易条款、法律规定等,可通过商业、法律途径维护权益。整体来说,经济问题“经济办”,引向政治只会将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姚为群认为,商业集团最担心成为政治和人权攻击的靶子,此次“新疆棉花”事件中涉及的外资企业,可能将其生产和销售环节移出,转移到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等经济体。然而,中国市场始终是潜力巨大、发展动力十足的优势市场,相信外资企业会做出理性的选择。


  同时,国内企业也需要立足本土,加大创新,培育创新创业的沃土,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延伸阅读

☞ 商务部回应H&M抵制新疆棉花:希望纠正错误做法避免商业问题政治化

☞ 镜鉴|曾受美国“贸易大棒”打压的日本产业如今怎样了?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