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怕争议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2-04-30

 干事业、搞改革,必然要“啃硬骨头”“闯险滩”,必然要触动既有利益格局,动一些人的“奶酪”。越是挑战加剧,越需要不怕争议、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好干部攻坚克难

◆ 共产党人如果认准了做的事是对的,实践也证明是对的,就要有哪怕背黑锅、遭骂名也义无反顾的气魄与担当,坚持把事情做到底、做成功

文/晏国政 马晓媛


  踏上新征程,新课题、新挑战少不了,工作中遇到争议也在所难免。挑战当前,共产党人要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如果因为害怕争议而畏葸不前,缩手缩脚,甚至该干的也不干,就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

  

  回望历史,在共产党人的字典里,争议从来不是阻碍前进的理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是要依靠开拓性的工作,采取开创性的办法。走新路、用新招,特别是向陈规旧制、不合理问题开刀,必然会触碰既得利益,也必然会出现争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争议是事物发展运动的普遍规律。

  

  害怕争议、躲避争议,不是面对争议的态度,更不是解决争议的办法。只有勇于面对、妥善处置,争议才能变为革故鼎新、推动发展的利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担心争议会引火烧身,不敢动真碰硬,乐于当老好人、太平官;又或在工作中层层请示、汇报,成为“击鼓传花”的“不粘锅”;也有人遇到争议不知该如何处理,产生畏缩心理,工作停滞不前。这些害怕争议、躲避争议的行为,轻则耽误自己分管领域的工作,重则损害群众利益、贻误事业发展。

  

  怕争议的背后,是部分党员干部担当意识不足,做事瞻前顾后,工作墨守成规,对发展难题破解不力;也折射出部分干部能力不足,面对新事物反应迟钝,出现本领恐慌,缺乏真本事、硬功夫;同时反映了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缺乏主观能动性,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应付。归根结底,害怕争议、躲避争议,是因为部分党员干部党性锤炼不够,缺乏共产党人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精气神。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干事业、搞改革,必然要“啃硬骨头”“闯险滩”,必然要触动既有利益格局,动一些人的“奶酪”。越是挑战加剧,越需要不怕争议、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好干部攻坚克难。

  

  无私方能无惧。克服害怕争议的毛病,首先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站稳“一心为公、全心为民”的立场,磨砺实干担当的品质。思想上的问题要靠思想来解决。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锤炼党性、践行宗旨,才能在各方面的争议来临之时,做到腰杆直、身板硬,能冷静对待、理性分析,不打退堂鼓。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判断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关键要看是否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是否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有利。共产党人如果认准了做的事是对的,实践也证明是对的,就要有哪怕背黑锅、遭骂名也义无反顾的气魄与担当,坚持把事情做到底、做成功。

  

  面对争议,既要敢担当,更要善作为。作为共产党人,应不断锤炼解决争议的能力。干事创业过程中遇到争议,要做好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的工作,最大程度争取理解和支持。虚心接受合理的批评,并积极改进,使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更科学更完善。众行才能致远。解决好争议,凝聚好共识,争议就能转化为更多人团结一致向前进的蓬勃动力。

  

  对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组织上也宜给予更多鼓励和保护。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理直气壮地支持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干部。在争议来临时,要分清问题性质,查清事情原因,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特别是对做正确的事情而引起争议的干部,要旗帜鲜明地给予保护支持,帮助他们减少阻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更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LW


刊于《瞭望》2021年第45期

延伸阅读

☞ 瞭望|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三种能力

☞ 习近平: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 瞭望|提升干部队伍治理能力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视频号】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