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访谈之粮食安全系列
点击下方蓝字
(按刊发时间排序,后序陆续更新)
◇ 2021年我国通过病虫害防控,挽回粮食2500亿斤,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3%
◇ “病虫害是永恒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而且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水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应对,我们唯有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加强作物病虫测报预警,加强绿色低毒农药筛选,加强公益性防控措施的应用推广。”
◇据研究,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导致小麦减产6.0%,水稻减产3.2%,玉米减产7.4%,大豆减产3.1%。据预测,至2040年,高温有可能使全球粮食减产30%~40%
◇高温抗性增强的新品系,在高温胁迫下的产量,比对照组的产量增加50%以上,可以维持在高温天气下水稻产量的稳定性
◇目前我们已成功挖掘克隆了多个水稻基因,并且获得了专利,育种家可以利用这些基因改良作物的种子。比如,可以借助分子生物技术方法将抗热新基因TT1、TT2、TT3.1/TT3.2应用于改良水稻、小麦、玉米以及蔬菜等作物的种子
◇从各种稻种种质资源宝藏中挖掘出更多有利基因位点,深入揭示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调控机制和调控网络,抢占农业知识产权高地,为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新知识,为我国种业振兴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贡献
◇保护农民种豆积极性,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益。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解决我们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应问题;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通过大豆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拉动对国产优质大豆的需求,逐步发展壮大我国大豆产业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2019~2020年,中国的水果占有量(产量+进口-出口)排在世界前列,是印度的2.3倍、美国的6.6倍
◇目前柑橘年产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超过100万吨。很多南方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依靠柑橘产业脱贫致富
◇今天发展果蔬产业,最担心的不是种不出来,而是卖不出去,因此适度发展非常重要。把握适度发展的尺度,需要借助大数据
◇“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的根本路径。”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生产用种均为自主选育,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提高到了91%,蔬菜提高到了87%以上。良种对作物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种源支撑
◇精细定位和克隆了一批重要性状的有利基因,到目前已掌握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新基因396个,正在逐步打破跨国公司的基因垄断,抗病虫、耐除草剂、优质、高产、资源高效利用等基因为生物工程和分子定向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
◇在我国饲料粮供应紧张的背景下,为保障我国民众的优质动物性蛋白供应,发展高饲料转化效率的鸡鸭鹅等家禽产业是必然趋势
◇近5年来,我国肉鸭年均出栏超过45亿只,产肉量位于猪肉、鸡肉之后,是我国第三大肉类产业
◇肉鸭的抗病育种和使用前沿技术育种是产业发展需要和重要方向
◇我国蔬菜种类多,涉及50个科,298种(包括亚种和变种),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种种植面积超过总播种面积的87%,蔬菜种业处于世界领先梯队
◇部分蔬菜品种依靠进口并不影响我国蔬菜总体周年均衡供应,因为蔬菜品种之间的替代性非常高,在这些进口品种蔬菜上市期间,还有其他大量蔬菜可以替代供应
◇有可能某种蔬菜的某种特性、某个基因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总量连续3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刘少军带领团队通过一个一个实验数据的积累和归纳分析得出了鱼类远缘杂交遗传规律和繁殖规律,这是他们自主创新的成果,教科书中找不到这种可借鉴和模仿的案例
◇对鱼类远缘杂交遗传规律和繁殖规律的研究,修正了远缘杂交难以形成可育品系的观念,丰富了杂交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0%,玉米单产从2001年的313公斤/亩,提高到2020年的421公斤/亩,玉米育种对单产水平的贡献占到45%以上
◇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玉米育种总体上还存有一定差距,在不同领域呈现出领跑、并跑和跟跑共存的态势
◇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面临利用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提高玉米单产的强烈现实需求
◇我国小麦口粮自给率达到了100%,种子的自主率同样达到100%,口粮绝对安全,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先进育种技术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同步,但目前只有“点”的应用,缺少“面”的普及,应尽快促进先进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的融合,推动我国小麦育种全面进入3.0时代
◇我国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精准鉴定和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基因型鉴定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已有种质资源的鉴定、利用率只有10%左右,如何利用好已有的种质资源、为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猪肉生产经历了从养肥猪为主的小农生产阶段到引进瘦肉型猪种与地方品种杂交提高瘦肉率的阶段,再到商业化瘦肉型猪品种持续选育与集约化生产阶段,产能大幅增加,生猪年出栏量从1950年的6000万头增长至目前的近7亿头,占到居民肉类消费的60%
◇培育高效种猪新品种的核心,是种猪饲料转化效率高,产肉多,繁殖率高。据测算,如果我国肉猪饲料转化率由2.8:1降低到2.6:1,养猪业将节约1300万吨以上的饲料量,大约相当于我国年粮食进口量的10%
◇20年来,中国水产养殖的产量一直占世界养殖产量的2/3左右,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1/3以上的动物蛋白来源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为52.8%,良种对我国水产增产的贡献率为25%~30%,低于水产养殖发达的挪威等国
◇“基于基因组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育种能够精准创制鱼类的优异经济性状和品种,培育出肉质好、产量高、病害少、繁殖快的‘完美鱼’。”“吃鱼不挑刺有望成为现实。”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公顷以上,2021年稻谷平均单产达到474公斤/亩,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中,中国单产水平最高
◇我国的水稻育种经历了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超级稻培育三次飞跃,不但实现种源基本自给自足,良种覆盖率超过96%,还奠定了水稻育种科研水平国际领先地位
◇水稻育种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一是加强我国种质资源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二是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系统融合与集成应用,加快新型产品和多性状叠加产品研发
◇我国在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引领了国际育种发展方向
◇通过分子设计的方式改良水稻品种,使其遇到低温也一样能够存活,保持产量不受影响,这样既可以解决现有生产区域水稻稳产问题,又有可能在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仅有619个饲草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引进品种和引进改良品种占三分之二,“饲草之王”紫花苜蓿用种量的80%以上依赖进口。饲草的种质设计与创造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我们团队借助水稻基础生物学与育种研究的经验,着力建设饲草复杂基因组功能解析、饲草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饲草育种尽快步入设计育种时代
◇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保卫“黑土粮仓”的科技会战怎么打?
◇中科院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中如何统筹推进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人才队伍建设三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