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尬聊?5招聊天技巧,教你会说话
之前总有朋友跟阿信说,自己不会聊天。常常陷入一种“尬聊”的状态,聊着聊着,喜欢的姑娘也走了,朋友也疏远了,商业合作也总是谈失败。
其实,能说会道是一种神秘的技能,可以通过技巧和练习掌握的!今天阿信整理了5个沟通技巧,教你变成一个会说话的人。
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往往体现了其内在的修养和思维,波斯诗人萨迪曾说:“因为有言语,你胜于野兽,若是语无伦次,野兽就胜于你。”
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和自己“谈得来”的人一起共事,因为这意味着更容易相处,说话是一件平常事,但它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
但现实是张口就是网络段子的人越来越多,能好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不懂几个热门的梗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
但我们真的要每天活在热搜和被制造出来的新鲜话题里吗?每天不停地刷手机给自己吸收大量的信息量真的能让自己变得受人欢迎吗?
答案是否定的。
说话,也是一件要认真对待的事。美国知名沟通学咨询专家艾伦•加纳,在他的著作《怎样才叫会说话:掌控话语权的13种沟通技巧》中讲述了13种可随时练习的沟通技巧,帮助你改善人际交往,学会说话的艺术。
和卡耐基、希尔写的一些书不同,这本书很实用,都是一些具体的措施,需要不断地实践。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体会说话的进阶之道。
开始一场谈话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而错失一些重要的机会,尽管我们会试着在开始谈话前在一旁默默演练着“完美的”开场白。
但有研究表明开始一场谈话时你说的内容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你的开场白内容不过于消极,普普通通的言辞就足矣。
重要的是你要抓住交流的机会,让彼此能聊得下去。如果对方也饶有兴趣,他会提供一些自由信息,让你们俩能找到共同点,把关系拉得更近。
其实想开场白很简单,不外乎三个话题:场景、对方和自己。想好话题之后你就可以开始你们的交谈了,可以用“提问题”、“发表意见”和“陈述事实”这三种方式开始谈话。
上面说到的三种话题中,谈论场景无疑是展开对话的最佳选择。它不会像谈论他人那样引起反感,但又比谈论自身更容易引出话题。
要开始一次谈论场景的对话,先环顾四周,找到让你感兴趣或让你迷惑不解的东西。同时要兼顾彼此:你找的话题要让对方也有兴趣来谈论。
如果你们是同学、同事,或共同参加了一些兴趣小组,如家长会、俱乐部、青年协会等等,这样做就简单得多了。
在你提问之后,仔细倾听对方的回答,特别关注一些你能拓展开来的自由信息。
请记住,如果你能自己想出话题来,那更好,说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说要强。
用提问促进交谈
每个人都问问题,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提问才能有效地促进交谈。
当你的提问得不到任何回答时,问题其实不在于你的谈话对象是否友好,他对你所说的话题是否感兴趣,或者场景是否合适,而在于你提的问题本身或你的措辞是否恰当。
一般情况下你会提两种问题: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一般是判断正误或多项选择类型的,通常只需要简短的回答。比如:
“你爱吃西兰花吗?”
封闭式问题有助于他人向你展示许多你想了解的细节,比如爱吃西兰花。
当大家的角色分工很明确时,只是询问封闭式问题将会使对话变得枯燥,并产生令人尴尬的沉默。
一直回答封闭式问题,很快就会让人觉得自己像是在被审讯一样。
如果你想让交谈进行下去,并且饶有趣味,富有深度,你需要交替使用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如同论述题,一两个字是说不清的。它需要解释阐述,需要向你的交谈对象表明你对他们所说的非常感兴趣,想了解更多。
比如询问一个人是否跑步之后,你可以继续问开放式问题:
“你觉得跑步给你的身体带来了什么变化吗?”
请记住:不要纠缠于无聊的交谈,一旦你提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你就能掌握话语权。
假如有一个朋友告诉你“我刚从法国回来”,那么你就有很多可以提的问题,具体的选择取决于你的兴趣,比如你可以问:
“你和法国人怎么交流呢?”
在决定问什么问题的时候,记住两点:
第一,只问你真正想听到对方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有多么的老练,如果你仅仅是装装样子,对方终究会发现你是在耍小把戏吸引别人的喜欢。
第二,尽量保持双重的视角。你想问什么样的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回答,不仅要从这样的角度进行思考,还要从对方的兴趣出发。
最糟糕无聊的交谈是对他人的需求视而不见。我这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次鸡尾酒会上,我碰见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士,他对一名女士说道:“我们一直在说我的事,来谈谈你吧!你觉得我怎么样?”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一开始你可能需要特别的尝试来练习如何提开放式问题,但是就像走路和写字等其他技能一样,要不了多久你就习以为常了。
积极倾听,体会对方的感受
人际交流始于内心所感。某人心有所想,才会需要向你倾诉。
积极倾听能鼓励他人继续说下去,也能确保你理解对方所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种非同凡响的回应方式。
为有效运用此技巧,你首先要明白在对话过程中都发生了些什么。
格式塔心理疗法的创始人弗里茨•波尔斯说:“世界的图像不是自动进入我们的大脑,而是有所选择的。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寻找、搜索、审视。我们不是听见世上所有的声音,我们是在倾听。”
举个例子,假如你正在放一首歌给朋友听,这是一首他很喜欢的歌,但是他想小声点。
你不知道他脑子里想的什么,为了让你明白,他不经意间就用盖过音乐的声音吼道:“调小声点!”
如果你没有积极倾听,而是用自己的主观想法去理解他的意思,你也许会说:“你是不是生气了?”
积极倾听是告诉说话者你是如何理解他的信息。它能让说话者知道你在倾听,也能让你证明和澄清你的感受。
在两种情况下,积极倾听会帮助你很多:
•当你不确定你明白对方的意思时。
•当信息非常重要或充满感情色彩时。
当你在积极倾听的时候,注意观察对方流露的情感,或表达的内容,或两者皆有;具体怎样取决于你认为你有可能会误解哪一方面,以及你认为哪一方面更重要。
为得出你的结论,你可以默问自己:
“他现在感觉如何?”
“她想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积极倾听的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检测你试探着做出的结论时,你可在结尾加上“对吗”这样的话。
如果你的结论是对的,你马上就能知道;如果不对,说话者会立即对你的误解做出解释。
如果你更多地关注你的交谈对象,而不是你自己,你会惊讶地发现要找到话题真是太简单了!
而且,由于你对他们的额外注意,也让他们迫切地想听听你的意见。这就是积极倾听的魅力所在。
懂得赞扬和欣赏
心理学家詹姆士所说:“人性深处都是渴望被欣赏的。”积极地赞扬他人不但能鼓励他们继续如你所愿地出言行事,而且还更有可能让他们对你持有好感。
有证据表明,当对方发现你向他们倾诉情感时,他们更会向你敞开胸怀。
这样,只须稍加努力,你就能与他人建立起正面的交流,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更亲密。
积极赞扬他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营造一种开放互助的氛围,能让你周围的人从中成长并实现自己的潜能。
下面两种方法能够帮助你直接表达出欣赏和赞美:
第一种方式是使赞美的语言具体化 :
如果你详细地告诉对方哪些是你喜欢的,这会让你的赞扬更加有力且更加可信,而且要让对方明白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只针对他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对某个行为做出赞扬 :我喜欢你在说话的时候,眼睛望着我。对某人的外貌的赞美: “我觉得这个新发型显得你的眼睛很漂亮。”
第二种方式是在赞美时说出对方的名字:
苏格拉底时代以来,人们就发现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名字是世上最动听的音符;有自己名字出现的地方,他们就会特别留心。
除此之外,喊出对方的名字也是另一种方法,表明你对他的赞扬是为他量身定做、独一无二的。
比如对某个行为做出赞扬的时候还可以这么说:安妮,我喜欢你在说话的时候,眼睛望着我。
而称赞外貌的时候,则可以说:安妮,我觉得这个新发型显得你的眼睛很漂亮。
亚里士多德曾说: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
生活中的一切需要讲究合适的工具和方式,关于好好说话这件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加以修炼,每个人都喜欢会说话的人。
你的身体会说话
弗洛伊德曾写道:所有的言行都富含深意。且不管他对错与否,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言行都被人为地赋予了含义。
你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你的人际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你和对方都难以觉察。
身体会说话,它传达的信息才是真实的你,而不是你认为的自己。
环顾周围的人,嬉笑怒骂千姿百态,身体语言才最直言不讳。
开明就是温和,强硬则是冷漠、孤僻、温和就等于欢乐、温暖、沟通、生机。
莎士比亚曾写道,所有的演说家都在同时做两个演说:一个是可以听见的,另一个是可以看见的。
你没法不交流。不管你是面带微笑还是面无表情,往前看还是低头看,伸出手还是往回缩,你都在交流,他人都能从此交流中琢磨出意味来。
通常情况下,非言语信号本身不传递信息,它们只是告诉对方你对所收到或发出的言语信息作何感受。
例如,你对某个正在旅途中的人说:“你真是大包小包啊!”你说话时或微笑或皱眉的面部表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面部表情显示的是一个人此时此刻的心境状态,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则会表明其浓烈强度。
比如,当你说“请你离开”时,如果你颦头皱眉,面露愠气,那愤而指门的动作将显示你的火气之高;但当你说“我们下周再见吧”时,你微微一笑并搂肩搭背的动作则表明你的期待之情。
当你的外表表露你的情感时,你的内心也能感知这一情绪。心理学上将之称为“认知失调”。
比如当你一开始微笑,你的内心也会感受到快乐;一旦你开始摆出放松的姿态,你说话的内容会变得更加顺畅;一旦你主动附身向前靠近对方,你们的互动也会变得更自然。
如果你一直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巧妙运用身体语言或许能够拯救你的谈话。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开始你的练习。
正如读一本关于滑雪的书不会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滑雪者,读一本健身的书不会让你的肌肉变强壮一样,仅仅读这样一本书也不会让你变得伶牙俐齿。
目前你已知晓要成为一个擅长交流的人所必备的技巧了。接下来,就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了,否则就开不了头了。
请不要说:“过几天吧”,其实这句话就是“算了吧”。
一开始你也许不擅长运用这些交流技巧,之后就再也没有动力去操练了。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读书、第一次写名字、第一次骑脚踏车、第一次开车吧,就算犯了很多错误,但还是要不断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那就从现在开始练习,相信你终会掌握说话之道。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文 | 徐美惠
相关书籍推荐
《怎样才叫会说话》
艾伦·加纳 著丨2018.1
购买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End-
编辑:刘叶乔 2018.3.19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