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到底属啥?”,这事儿有国家标准!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普中国 ,作者老信

到底从元旦、初一还是立春开始属兔?

我生于1983年最初的几天。从小就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每当我介绍我的生年时,人家往往都会跟一句——哦,属猪的。我则会说,不,我是属狗的。

——“1983不是猪年吗?”

——“1983的大部分日子是猪年,但也有一小部分属于狗年。”

一般的对话到此即止,但也有小部分人会继续:

——“为啥啊?”

——“属相是按阴历算的,除夕之前还是上一个属相啊。”

——“没听说过!1983就是猪年!”

这么聊基本就友尽了。没想到这几年又流行开了属相从立春开始算的“新流派”。不过历法毕竟不是甜咸之战,不是你喜欢哪个就执行哪个的,这是有无数文献证据的。

古代纪年不容易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第一大节日,不过这局面并不是自古就有。汉武帝所立的“太初历”,是最早以一月一日为岁首的历法,在之前的秦朝,使用的是十月一日为岁首的“颛顼历”,而一月一日不过是个普通的月初,可能只是发工资的日子。
汉代开始使用咱们今天的一月初一作为一年之始,不过只是个历法行为,魏晋时期才逐渐开始形成过新年风俗。当然,过不过年和属相又是两件事了。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 85 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我们才有了如今日历上的“甲申年”“乙丑年”这样的写法。
简单介绍下,干支纪年就是以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双排结合往下数,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以此类推。因为一组是 10 个,一组 12 个, 60 年即一循环。
出一个思考题,A 说自己是乙酉年生,B 说自己是丁午年生的,哪个在撒谎?答案在文尾。这题挺有意思的,建议您想一想。
对老百姓来说,天干地支还是太复杂了,干脆就用十二生肖来对应十二地支,大家只要说自己是属啥的就很方便了。你属鸡我属兔,一减就明白。
12年的周期长度也合适,不会造成混淆——比如1 岁、13 岁、25 岁、37 岁,都属猪,一看这人的长相就知道是哪一轮的。

为啥生肖

是这十二个

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属相”记载出现在《南齐书·五行志》中:“东昏侯属猪……梁王属龙……”,是可信无误的证据,这说明最迟在南北朝时期,用生肖属相纪年指人就已经普遍运用了。

至于为什么是这十二种动物,学界说法不一。有说是来源天象,十二生肖和二十八宿有对应关系;有的说是来源于早期的动物崇拜;郭沫若等不少大学者说十二生肖来自西域或者印度。这些说法看上去都有一些道理,但都没有根本性证据。

秦汉简牍中的地支和对应的动物

以我看来,这仍然是水到渠成,慢慢形成的。生肖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组——生活相关的,比如牛羊鸡鼠;危险厉害的,比如虎、蛇还有上图汉简里的象、鬼什么的;再有就是龙这种不存在或者已灭绝的神奇生物。这也算古代的“科普小贴士”吧,掌握了这些动物,小孩就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可以养,哪些要躲着。至于鳄鱼啊、狮子啊、豹子什么的“危险品”,都不是古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

令人吃惊的是,世界上的古国有很多类似“生肖”的文化,而且往往是十二个。像巴比伦的生肖有隼,希腊的生肖有红鹤,印度生肖有狮子,缅甸生肖有天竺鼠,当然都是根据各地的动物情况慢慢形成的。黄道十二宫的希腊语源“zodiac”,就与“zoo”动物园是同根的。

争议从何而来

看了上面的文字,你可能会问,事实不是挺明白的吗?自古就有的属相纪年法当然不会以现在的西洋历法元旦为准,更不会用当不当正不正的立春了。说的没错,生肖纪年的使用远远早于公元纪年的“格里高利历”传入我国,像“1983 年是猪年”这种说法根本就不成立。民间之所以有这种争议,“锅”主要要背在袁世凯身上。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废旧历推新历,这也无所谓,关键是他老改名。原来叫“元旦”的农历新年改叫了“春节”,把“元旦”让出来给了阳历年;原来被广泛称为“春节”的“立春”不能再叫“春节”了,只能叫“立春”。这一来三个名字造成了很大的混淆,以至于以讹传讹,牵扯到了属相的算法上。另一口“锅”就更有意思了。古代有没有以立春为岁首的算法呢?还真有,不过不是官方的。北宋的徐子平在总结了术数前辈的理论之后,搞了一套“子平术”,是以立春为一年之始的。这也是古人的一种研究,不过后来就变味了。“子平术”最著名的一个概念叫“八字儿”,所以后世喜欢算命、测字的,以及少数“走入歧途”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爱拿“立春开年”来说事。其实没什么好争的,下次再有人跟你说元旦或者立春是算属相的第一天,你就把这几张图甩给他。

这是我国对于这个问题的国家标准。
对了,还记得思考题吗?公布答案:B在说谎。虽然天干地支各有10和12个,但因为都是双数,顺序排列循环并不产生全部组合的120组,只有60 组。这就是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嘛!奇数天干和偶数地支不会相遇,反之亦然,所以不存在丁午年这个年份。如果算不出来,不妨看看下面这个表:


来源 | 科普中国

审核 | 曲东旭  责编 | 武智勇编辑 | 洱海·5先森 陈玉菲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