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直面尖锐现实——那些伤害过我们的父母,能原谅吗?
文 │ 夏天
“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一句谢谢,而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一句对不起,但我们彼此都等不到。”
终于有一部电视剧,敢于直面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创伤。
《都挺好》第一集,苏母去世,在医院空旷的长廊里,苏明玉怅然伫立。这位在开篇就离世的母亲,果敢要强,重男轻女,对子女产生的消极影响笼罩一生,贯穿全剧。饱受苏母摒弃,生长在家庭边缘的苏明玉,在孤独扭曲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发誓与苏母断绝往来,终究还是在苏母去世那一刻,红了眼眶。“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但真的可以放下吗?马东曾在《奇葩说》中说,“谁敢说自己有一个一辈子都不会原谅的人,到最后还不是都放下了原谅了”,蔡康永答,“那不叫原谅,那叫算了。”
在知乎、豆瓣等《都挺好》剧集相关评论区,聚集了大量让苏明玉对苏家人“一个都不要原谅”的观众,他们强烈请求故事不要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将评论区当作树洞,分享自己或朋友受重男轻女观念影响被严重扭曲的现实生活,讲述原生家庭为自己的成人生活带来的真实创伤,言语或平淡、或凌厉,数量之多,让人瞠目。
这部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直面两代人的创伤,聚焦中国式家庭痛点,从一开播就注定了要搅动社会舆论场。在苏家这个重男轻女又极度虚荣、爱面子的扭曲家庭里, 观众期待着苏明玉激烈的与原生家庭撕扯得头破血流,就仿佛代饱受代际创伤之苦的自己完成一记成年人的反击。
不合格的父母造成不合格的孩子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挺好》中苏家三位儿女的性格,与苏父、苏母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都挺好》中,在苏家这个典型的中国式传统家庭里,重男轻女的苏母对儿子宠爱有加有应必求,大儿子明哲考上了斯坦福硕士,为了攒学费把女儿明玉房间卖了,乐于为二儿子明成提供2000块旅游费,却不愿意为正上高三的女儿明玉出1000块的补习费,常把“你一个女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有什么用”的话挂嘴边,理所应当的让总归要嫁人的女儿,成为家庭的利益牺牲者。
在这样受压迫的环境下长大的苏明玉,有着不得不被迫的理性与倔强,从不受父母待见到成长为工作优渥的独立女性,她对自己和身边的一切进行着清醒而理智的规划。这样的成长经历成全了她的坚硬,同时却也造就了她的脆弱。相较于亲人的冷漠,反倒是老蒙、石天冬两位血缘之外的人为她带来了情感上的慰藉。
看似不近人情的明玉,内心极度渴望爱。尽管与苏母决裂,在其离世后,她仍第一时间赶到处理后事,办葬礼、买墓地,因与明成发生纠葛没能参加葬礼,她也独自一人跑到坟前,献上了一束花。
苏母的离世彻底引爆了苏家矛盾的导火索,同时也将苏家三个男人的软弱、自私、无能曝露在阳光之下。
被苏母欺压一辈子的苏大强,无疑是位没有担当且十分自私的父亲。在苏母去世前,在家中扮演着不争取、不反抗、不明事理的角色,在妻子去世后,他在第一时间偷藏存折,为养老谋划,作威作福、倚老卖老,将两位儿子的家庭折磨得鸡犬不宁,内心却始终自顾自,毫无波澜。
大儿子苏明哲,是懦弱无能的愚孝代表者。清华学生、斯坦福硕士,表面上是出人头地的“别人家的孩子”,实际上毫无苏家长子的责任感,面对明成、明玉的争吵、父亲的赡养、失业问题,没有主见的他,只会抛出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儿子苏明成,是典型的无能妈宝男。仗着苏母的宠爱,不思进取,考学校、找工作、买房、换车都依靠父母接济。朱丽得知老公苏明成啃老后,决定一一偿还,就在她接过账本仔细核算时,苏明成却在第一时间躲回了房间。在骨子里,他同样懦弱。
在苏家母强父弱、重男轻女这种社会常见的家庭形态中,教育缺位,致使孩子毫无担当可言,苏家三位男性角色,没有一个是人格健全的成年人。相比苏明玉,原生家庭对于苏明哲、苏明成的伤害是无形的,却更加致命。
直面中国式家庭的痛点
在第二集,在参加苏母葬礼的路上,与苏明成起争执后,苏明玉回到车里,在极度悲伤、愤怒与慌乱中,她想将手中的孝箍扯下,几次挣扎都没能成功,最终她满眼疲惫的靠向方向盘,意外鸣笛,将她从苦痛中拉了回来。这一切就像是苏明玉与苏家的关系,她想逃离这个宿命,却始终逃不掉。
以苏母、苏父为首的家庭形态,剥夺了明玉一个女性作为孩子的尊严和需求,以封建腐朽的家庭观阻碍着她的个人发展。继《欢乐颂》《大江大河》后,编剧阿耐与正午阳光第三次合作,在《都挺好》中,将这一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进行了还原。
这个话题多具有现实性?多年前,豆瓣上名为“ father&Mother皆祸害”的小组,拥有十多万粉丝的拥趸,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尽管剧中苏明玉从一名普通学生到大公司销售经理的进阶,与贵人偶遇等情节具备非现实性,整体故事在具体细节和逻辑上也有待推敲,但《都挺好》能够将视野聚焦在这一社会痛点,无疑是一次突破。
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不仅能承接时代议题,还应设置话题,引发大众思索。《都挺好》中,父母首次以负面形象出现,剧中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观念,实际上来源于典型的中国式“欠债式亲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婚姻、生育与养老,三者之间密切绑定。上一代人在传统观念下塑造出来的人格,习惯将自己放到最末位,为整个家庭、为后代而存在。在他们看来,子女是私人财产,人生过得不顺畅,便抓着子女当救命稻草,希望他们代替自己出人头地。
所以在剧中,在大儿子明哲考上斯坦福之后,苏母第一反应是,“这是咱们家光宗耀门的喜事。”通过关系为二儿子找到工作,和老友吹嘘起来,说是“公司自己找上他”,发现三女儿明玉在超市做兼职,一心要把她带回家,原因只是因为“丢人”。苏大强千方百计想要到移民美国的儿子家中养老,只为了在老友中扬眉吐气,用他的话来说,“人老了就是比子女,我高兴啊,我赢他们了”。
这样的不平等的隶属关系,激化了两代人的矛盾。《都挺好》以苏家为样板,揭开中国式家庭最伪善的面具后,用这几位颇具典型性的人物形象,立体化地折射出中国式家庭众生相中,最有代表性的生存样态。
两代人的社会横截面
在中国式家庭里,做出牺牲的往往是女性。
在《大江大河》中,在宋运辉与宋运萍两人只有一人能上大学时,主动选择牺牲的是宋运萍,在《欢乐颂》中,扛起养家重任的是樊胜美。《都挺好》对女性个体的关注更近了一步,它将对于独立个体的关注,聚焦到节目背后所代表的群体生态,浓缩了两代人的社会横截面。
不论是谁,一个人身上一定堆叠着时代带来的痕迹。中华民族,这一受儒家文化滋养的民族,同时也背上了儒家文化沉重的包袱。“三纲五常”建立的隶属依附关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表面上消除了代沟,实际上它已经刻入了老一辈人的生活肌理里。
新一代人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而老一代人由于普遍的低学历教育,再加上面对陌生而又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一不留神被时代甩开,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形成了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也导致现阶段的中国式家庭,都有攻克不了的心理难题。
继以电视剧《欢乐颂》系列聚焦现代青年女性生存现状后,正午阳光此次推出的现实主义题材大剧《都挺好》,故事主题上升至全民层面,将原生家庭创伤、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现象、养老问题等中国式家庭困境一一呈现,在“都挺好”看似温润和煦的剧名上,撕开中国式原生家庭的一切伪善面具,讲述了时代困局和传统糟粕共谋之下酿就的家庭悲剧。
尽管《都挺好》这一其乐融融的剧名似乎暗示了该剧大团圆结局,但它已经成功的构建出一出中国式家庭的悲剧,以此为镜像场景,折射出中国两代人的现状与缩影,观众可以从中看见相似的生活,进而对自身生活进行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