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韩东,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韩东” | 专访《不止不休》导演王晶
“这世上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有些事,我想做完”……正如这几句slogan和片名所昭示的,聚焦纸媒时代记者理想的现实题材影片《不止不休》在上映后成功击中了许多观众的情感共鸣:
“张颂文一出场我就泪目了,看他风尘仆仆穿个旧皮夹克,带着报业黄金时代的气味回来……”“不平则鸣,不止不休。愿有一天当你被阴霾笼罩时,会有韩东替你发声,更愿今后的每一天,你我都能成为‘韩东’。”
这部由贾樟柯监制,王晶执导,白客、苗苗、张颂文、宋洋主演的《不止不休》,在3月的电影市场中无疑是一部拥有“黑马”潜质的影片。不仅在于“高启强”+“王大锤”的阵容组合拥有超强的话题度,更在于影片以极度写实的风格将北漂人群、合租房问题、学历歧视、乙肝歧视、矿难报道、新闻理想等一系列现实元素进行深度融合,用平实而克制的镜头语言,为观众讲述了真实、励志又热血的故事。
导演王晶作为一名青年导演,曾在贾樟柯电影《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片中长期担任副导演之职,84年出生的他蛰伏多年,终于推出自己的这部长片处女作,为业界所瞩目。电影上映前夕,骨朵在北大采访间与王晶导演聊了聊关于这部电影幕后的故事。
“好像一个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应该是自己去构思或者原创的自发项目,于我而言,《不止不休》其实是题材找到我的。”王晶在跟随贾樟柯导演拍摄《江湖儿女》时,有一天贾导告诉他有家新成立的公司叫陌陌影业,“他们那边很多人都是从媒体转行来做电影的,因此想拍一部以记者为人物原型的电影。”
“一来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二来这样的题材也让我动心。”王晶认为,记者拥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从这个职业去切入故事,非常契合他对于现实题材影片一直以来的审美理念:不仅要书写身边人的故事、抒发自我的情感,更要关照和表达具有社会属性的现实议题。
为什么将故事背景设置在03年而不是93年或者13年?王晶表示,那个年代有它的独特性。“03年是纸媒行业的黄金时期,时代的可能性和活力都给这个故事的讲述提供了诸多便利的、具体的案例和事件。”
实际上,影片正是以韩东(白客饰)个人成长为主线串联起了两个非常典型的新闻案件——矿难报道和反乙肝歧视报道。如果说作为开启韩东记者生涯的矿难报道是王晶在叙事上做的一次简短而有效的铺垫的话,那么作为影片最为核心的案件——反乙肝歧视报道,则从韩东最初跟踪“血牛”到发现“乙肝代检”再到纠结撤稿,以及最后“一人为一亿人发声”的整个过程,极为详尽地还原和呈现了千禧年左右的时代质感和人物状态。
“现在矿难的新闻越来越少,乙肝议题在年轻人群体里也好像成为了一个‘无感’的话题。”王晶认为,一方面,国家法律的完善和媒体监督的跟进让这些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另一方面,今天这些看起来似乎“无感”的话题,正是因为当年那些人做出过行动和改变,为追求公平正义和新闻理想所付出的努力,才使得我们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好。
“可能很多人看完影片之后也会有一点小的困惑,说这个电影是以事件为主还是以人为主?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非常明确这是一部以人为出发点的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人的成长的故事,任何事件出现在电影中,都是为人物的成长而服务的。”
王晶向骨朵表示,对于这样一部极为写实的现实主义影片来说,尽管还原出当时年代的质感非常重要,也是主创团队们精心设计打磨的重点,但“还原一个时代的样貌并不复杂,无非是找到一些符合当时年代具体的、肉眼可见的东西,比如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个空间、一个场景。而还原人的状态和精神,才是最难的。”
一个报社里社会新闻部的首席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是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吗?王晶在跟很多资深记者聊完之后,慢慢找到了一种非常清晰的人物状态定位——“黄江(张颂文饰)应该是一个猎人,他提着枪,永远在寻找猎物的路上,当它获得了猎物,又马上奔赴下一站。”
一方面王晶在布景陈设方面细致入微:黄江的桌子应该是一个不常用的办公桌,上面堆满了等待签字的稿件、别人寄来的信件;记者像猎人或斗士,因此黄江家的阳台上放着拳击手套,主任办公室里有靶子;韩东被开除后,他把黄江扯断的挂绳,像拳击手缠绑带一样缠在手上。
另一方面,王晶认为,在电影中无论将服化道还原得多么细致,都不如一个准确传神的人物来的有效。因此,张颂文作为一个极度考究的演技派帮助了他很多。
张颂文一出场就是衣服脏兮兮、头发乱糟糟、胡子拉碴的造型。王晶表示,这正是源于前采阶段一个记者真实的经历。“那个记者在村子里卧底了十几天,拿到线索和素材后坐火车回北京,时间特别赶没地儿买衣服,就穿了一身特别脏、破的衣服。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回报社,他穿着那身破衣服在长安街上行走,虽然与环境格格不入,但他觉得‘我身上荡起来的每一粒灰尘在阳光底下都特别好看’。”
王晶把这句富有诗意的话讲给张颂文听,张颂文在定妆现场随即表示,“那这身衣服还不够脏,还扬不起性感的灰尘。”
“我们驻地宾馆楼下正好是个汽修厂,颂文老师说你等我一下,就冲到楼下,开始在地上打滚,找各种机油啥的往身上蹭,20分钟后就成就了片中的造型。后来我们拍矿难现场时,颂文老师问我这场戏怎么演?我说你当时定妆的时候怎么演这场戏就怎么演。”
“我非常理解颂文老师的做法,他要从一开始就相信这个东西,相信自己就是黄江那个人物。”
黄江之外,王晶认为,片中最具理想主义气质和英雄精神的是白客饰演的韩东。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这是韩东最初的豪言壮语,也是他执拗性格和理想主义的有力体现。因此,在撤稿保护乙肝携带者群体的私隐,还是发稿保住自己记者饭碗的抉择中,韩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可能大家会觉得他这样牺牲自己大好前途的行为会有些‘伟光正’,但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总有这样一种人,他会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不过多计较个人得失,没有那么功利。”
王晶向骨朵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以表达他对于韩东这个人物的理解和敬佩。有天晚上他开剧本会很晚回家,大概凌晨两三点钟,在停车场看见路边有一对夫妻正对着下水道捞地沟油。“当时我从他们身边走过,我在想自己要不要做点什么,但是10秒钟之后,我还是什么都没做回家睡觉了。”
回到家中王晶想了很久,最后在朋友圈中写道:我不是韩东。
“但不能因为我们不是韩东,就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这难度不是我们应该有的样子吗?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有心,有强大的共情能力。”
黄江和韩东之外,据王晶透露,宋洋饰演的张博是他根据自己听到的一篇公号文中的故事改编而来。“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在现实里有原型,但电影里90%的桥段和细节,都可以找到现实的参照。”
拍电影,记录时代
不止不休
从威尼斯到平遥,实际上,在电影节放映阶段,王晶就不断听到有人提起《不止不休》与《我不是药神》有些相似。“正如电影中给乙肝携带者贴标签一样,可能许多人往往会愿意选择一个更简单或者更明确的标签去对一件事物做价值判断。实际上这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
虽然二者同样是关注社会议题的现实题材影片,但二者所选择的风格类型和叙事路线完全不同。《我不是药神》是在现实话题的基础上将故事类型化、商业化,以达到悲喜剧、燃情的效果,而《不止不休》则更多是一种记录现实式的克制和冷静。
师承贾樟柯导演,王晶承认自己深受其影响。从最初观看欧洲艺术片,看到达内兄弟、肯洛奇等人的作品会带有一种异域欣赏的视角,到看到贾樟柯导演的《小武》之时,王晶被深深震撼:“《小武》是那种离我们很近的呈现生活原貌的电影,它的主题表达和拍摄方式,看起来并不华丽,但又实实在在直扎人心。”
王晶表示,“贾导的电影在现实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诗意,而《不止不休》并不诗意,可能还有点硬。”
“每个时代有它的特殊性,记者行业如此,电影行业也一样。”王晶认为,电影对于自己而言,正是一个能够观察时代、表达看法、与人交流思想的工具。“创作者在追求具象和真实的过程中,如果能让观众一步步相信这个世界是真实的,电影才能在现实社会中一点点去改变这个世界。”
“对于我来说,记录下当时当下发生的事情,记录这些热血奋斗的、光怪陆离的事情和人物,就是电影的价值。”如果说对于韩东而言,追求公平正义、追求新闻理想,是他的“不止不休”,那么对于王晶来说,不断地拍摄记录时代情绪和精神的电影,就是他的“不止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