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长的季节》:一场跨越时空的“共创”

GuDuo骨朵编辑部 骨朵网络影视 2023-06-04





文|小玉‍‍‍‍‍



来自过去的雪花飘然落下,王响终于走出了生命中那个漫长的秋天。他在玉米地追赶驶过时间的列车,对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喊道“往前看,别回头”。紧接着是《再回首》的音乐响起,《漫长的季节》用“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跟观众完成了最后的告别。


这是继《隐秘的角落》后,辛爽执导的第二部悬疑剧集。该剧的品质不仅没有输于团队前作,甚至在口碑上要更胜一筹。豆瓣评分从初始的9.0一度涨至9.5,现稳定在9.4,创下了近五年国产剧新高。



五一当天大结局尘埃落定,#漫长的季节 封神#等相关话题强势占领微博热搜。在这背后,有主创团队的用心与诚挚,有每一位观众的关注与肯定,也有腾讯视频的支持与信赖。是所有人隔着时空产生共鸣,让优秀的作品可以真正余韵悠长。


收假后,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天然工作室高级总监、《漫长的季节》监制、总制片人张娜以及该剧导演辛爽、制片人卢静一起接受了骨朵等多家媒体的采访。通过三位主创的讲述,我们找到了更多《漫长的季节》能如此掷地有声的缘由。



从《凛冬之刃》到《漫长的季节》


“凛冬之刃”是原剧本的名字,现在的片名是辛爽从文学策划班宇那儿借来的。“漫长的季节”既指主角王响被困在了亲人过世的那个秋天里,也可理解为四季轮回有如漫漫人生。从文字勾勒的《凛冬之刃》到影像构建的《漫长的季节》,这个故事走到观众面前经历了五载光阴,而张娜就是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


原剧本作者于小千是张娜十几年的老朋友,他一直想写个悬疑故事,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是张娜的鼓励让他决定动笔,这才有了《漫长的季节》最早的雏形。



当时是2018年,张娜看了大纲就觉得必须要做、还要做好,但谁来做的问题僵持了一年多。“我找过很多新导演,看了很多作品,比如一些节展上东北犯罪类型的片子,但我感觉那都不是我想要的气质。直到遇见辛爽导演,他讲述了他心中乐呵的、积极的、充满阳光的东北人和生活,我觉得这个对了。”


辛爽第一次通过卢静看到剧本时也被吸引住了,“故事前提很有意思,一个老年的出租车司机想要解决自己人生里边的一个事儿,第二点是能看到一些很有生活质感和细节的东西。”正值他与卢静合作的《隐秘的角落》结束,团队开发的另一个项目有些卡壳,大家商量后就决定了先接手《凛冬之刃》。


他们拿到的剧本其实已经是第四稿了,但还是花费将近一年的时间去做调整。重点是强化原剧本中比较有生活质感的部分,然后把觉得很好的人物进一步放大,在增增减减中让主题更加明确。


将凛冽的冬转换为金黄的秋是其中一个关键的调整,在东北长大的辛爽想还原记忆中那个由温暖、丰收等美好符号组成的秋天。区别于充满暗沉、肃杀感的大部分悬疑片,明亮的视觉氛围成为了《漫长的季节》一项极具创新意义的特色。



而后,12集体量的短剧共花了107天拍摄,这样的时间配置也是十分罕见的。此时,离该剧与观众见面还有不到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辛爽分秒没浪费的带着团队投入了繁杂的后期工作。


堪称“任性”的日程安排离不开腾讯视频给予的信任与支持。据张娜透露,这个项目对平台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尝试。最后能够做成,也是平台管理层拍板说“那我们就支持艺术家”。她表示,“很庆幸我们选对了,《漫长的季节》作为平台‘X剧场’的首发也开了一个好头,让大家都能看到我们做品质剧的决心。



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这个宝藏团队的才华未必能全面施展。《漫长的季节》能获得“封神”评价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耗费大量心力细细打磨的结果。就如剧名一般,唯有“漫长”才足够深刻与震撼。可惜的是,观众对“辛爽能不能一个月拍一部剧”的愿望只能落空了。



在“时间”上做文章,揭开生活悬疑之魅


桦钢碎尸案和王阳之死是《漫长的季节》中正儿八经的两个案件,但剧中最令人着迷的悬疑感并非来源于此。火车司机王响为什么会变成出租车师傅,大学生龚彪又为什么会中年落魄,这些关于生活的谜团才是大家更想解开的。


用生活制造悬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辛爽所说,“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悬疑,因为你不知道人生的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同时,从这一点来看,也不难理解该剧为什么要在“时间”上大做文章。



最明显的是三条时间线并行的叙事方式。1997年藏着祸端,1998年发生巨变,2016年代表终局,它们交错出现互为谜底、谜面,慢慢剥开王响等人过去20年的人生。当时间线收束,故事才开启全新的第四篇章,也才能瞄到未来的一点苗头了。


“打个响指吧,他们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这首反复被提及的诗就明显有着世事难料、互为因果的意味。


卢静也说道,《漫长的季节》其实是纵向的,它有时间的痕迹在,纵向地在讲不同的多个家庭,时间的流逝在他们身上产生了变化。我们蛮想探讨人与生活的关系,这个也是当下的一个议题。


其次,老年人视角也与“时间”这个意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时空的王响、龚彪和马德胜在外表上反差极大,时间的流逝难以避免的改变了他们的容貌,形成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但在心境上,王响和马德胜都过不去当年的坎,他们被执念长久地困在了那个秋天。


与之相反的是龚彪夫妻,龚彪、丽茹抵不过平凡岁月磋磨感情,最终走向分崩离析。与丽茹离婚后,整天乐呵呵的彪子上一秒中了彩票,下一秒飞向死亡。这看似荒诞的一生可能也是现实人生中的一种写照。



“龚彪在我们的项目中特别重要,《漫长的季节》里很多关于命运和人生的讨论都发生在他身上。身上没有案件,浑身或多或少有一些毛病,但某一刻也会散发人性光辉,真实的人何尝不是这样。”


尽管国人语境中不太谈论死亡,但人生里注定包含这一关。他们在创作时就有人问龚彪是不是死得太突然了,可现实中死亡根本不会给出预警。还是那句话,“命运下一刻给你发什么牌,你永远不知道。”


值得注意的还有,角色身上时间的痕迹很大程度依赖物理特效化妆。龚彪从一个清瘦大学生变成啤酒肚、酒糟鼻的中年男人让观众直呼看不出扮演者秦昊原貌,其他角色的老年妆也十分细腻写实。据主创团队介绍,每次化妆都需要花费4-6小时,造价也不菲,但为了还原时间的力量和增强现实质感,所有人都坚持了下来。



“特效化妆是有叙事功能的,你看他20岁和40岁分别是什么样子,你就知道这20年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主创团队知道这件事很费劲,但是他们还是想呈现最好的东西给观众。



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共创”

90年代末的东北秋天,一座运转如常的国营钢厂和一片职工宿舍区,故事就发生在那里。主创团队考量取景地的第一选择自然是东北,但东北的秋天实在太过短暂,曾经繁荣的钢厂也早已偃旗息鼓,只能另寻他处。


在美术指导的提议下,辛爽一行人来到昆明考察。当地冬季黄绿叠加的植被风貌跟东北的秋天很像,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钢厂接近辛爽脑海里的想象。“我记得铁轨上有很多彩色的小花,工厂看起来色彩特别丰富,是很朝气蓬勃的样子,所以基本上就确定了可以在昆明拍。”


卢静笑着接上了辛爽的话头,“导演刚才讲的挺轻松,看到钢厂就觉得应该在昆明拍了。但是其实对于团队来说,要把昆明还原成东北,还是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她印象中,最难解决的两个问题分别是蒸汽火车和玉米地。昆明钢厂没有蒸汽火车,团队到处打听哪里有这个重要道具。最终在湖北找到一个,把它拆卸后用了3辆19米长的厢车运输到昆明。然后再将它组装好,确保道具能动起来。



玉米地的“原址”也在东北,团队采风路过时拍了张合照。到了昆明后,辛爽说“我们能不能在这儿搞一片那天照片里的玉米地”。当时卢静很震惊,但还是认真询问对方是不是非要不可。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们在西双版纳找了块合适的土地专门种出了剧中那片玉米地。



主创团队对作品的用心程度从这两件事中其实就可见一斑了,更何况还有镜头、转场、音乐、海报等各种其它形式的“精致”。在《漫长的季节》的主创团队这里,“形式就是内容本身,我们都得拼尽全力去做它。“


台前演员作为主创的一份子,剧集的很多亮点也来自他们的创造。


比如王响指导王阳写诗时,饰演者范伟原本想的是“打个响指吧,吹起小喇叭”。但辛爽觉得还是有一点文绉绉,俩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才聊出了观众听到的那句“嗒嘀嗒嘀嗒”。他觉得,“这就是好演员在现场会提供的共同创作的氛围。



还有场老年三人组在公安局的戏,原本是王响离开画面,把龚彪一个人留下,而龚彪饰演者秦昊是没有台词的。但那场戏辛爽没喊卡,秦昊就加了句台词说“你干啥去,按摩去“,为彪子的“彪”再添实锤。


事实上,平台的支持以及主创的用心已经揭开了这部剧合力创作的一角,而观众的解读和肯定最终给这场跨越时空的“共创”画上了圆满的注脚。无论是精准找到主创埋藏的每一个小细节、对剧情和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给到的每一句评语、打下的每一个分数,它们也已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如《漫长的季节》主创们对高评分的回应,“高评分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在未来的时间里又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然后用100%的努力专注去做。创作者需要被认同、被鼓励,也需要帮助,这就是这个成绩带来的意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