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运动物理治疗背后的那些“原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咖运动康复 Author 小南


作者:小南

来源:小咖运动康复


运动物理治疗临床工作常会用到手法治疗或运动疗法的干预方法,看似简单的手法或训练在实践背后包含许多“原理”。今天就给大家一起盘点常用的“原理”,看看你都知道他们吗?


SAID原则

SAID原则是物理治疗与运动科学中最重要的的概念之一,全称为Specific Adaptation to Imposed Demands (SAID),此概念最早是Franklin M. Henry教授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提出。它表明对人体系统施加刺激或压力(无论是生物力学或神经的),对特定需求的特定适应。SAID原则适用于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对于骨骼,人在走路的过程中,跟骨与地面接触并发生撞击的地方非常坚硬且骨密度较大。同样,对于肌腱和韧带,反复进行跳远练习的人,跟腱和韧带会由于应力而增厚和增强。肌肉训练时,外加于身体之外的阻力会使肌纤维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



在运动技能学习(Motor Learning)领域,当你练习动作技能时,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发生改变。例如,练习一个动作,随着不断地重复,动作速度的加快和动作准确性、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的提高。该动作的完成由泛化向自动化转变。


所以如果想针对性的提高某种组织的某项功能,必须给予特殊的刺激。对于其他组织或特定组织非特殊的刺激,可能不能增加目标功能。例如,对于膝关节术后患者,如果要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如果只进行下肢稳定性的练习,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


 

沃尔夫定律

沃尔夫定律(Wolff's law)是德国的解剖学家及外科医生Julius Wolff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健康的人类或动物的骨骼会适应所在部位需承受的负载。若特定骨骼的负载增加了,成骨细胞活动增加,骨小梁的内在结构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而骨的外层皮层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也有可能使骨骼横截面积增加,从而承受外在负荷。反之亦然,若骨骼负载减少,破骨细胞活动增加,局部或整体骨骼横截面积减小。


 (红色为破骨细胞,蓝色为成骨细胞)


沃尔夫定律适用于骨质疏松症和骨折后的物理治疗。如果患者有骨质疏松症,骨骼可能会脆弱,这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通过渐进性的负重可以帮助骨骼恢复健康。骨折后,使用石膏或夹板固定后,轻柔的关节活动和负荷可以帮助提高骨骼的整体强度。



Fryette定律

Fryette定律是Harrison Fryette博士提出,总结了脊柱运动的定律。其中第一和第二定律仅适用于腰椎和胸椎,而第三定律由CR Nelson博士补充,适用于整个脊柱。


1. 第一定律/中立力学


当脊柱处于中立位置时,脊柱侧屈伴随向对侧的水平旋转。例如,当脊柱处于中立位时,向右侧屈腰椎的同时,腰椎会向左侧旋转。



2. 第二定律/非中立力学


当脊柱处于屈曲或伸展位置(非中立)时,脊柱侧屈将伴随着向同侧的旋转。例如,当脊柱处于屈曲位时,向右侧屈腰椎的同时,腰椎会向右侧旋转。

 


3. 第三定律


当在一个平面开始运动时,它将改变(减少)其他两个平面中的运动。例如,当脊柱处于屈曲位时,脊柱侧屈或旋转的活动范围会相应减少。

 


Fryette定律常用于脊柱疼痛伴关节活动受限的评估和治疗中,特别是指导胸椎和腰椎的关节松动术或高速低振幅技术(HVLA)技术的施力点和施力方向。


凹凸法则

关节松动凹凸是由手法治疗大师Kaltenborn Evjenth提出。人体中骨的成角运动是由骨与骨的滚动、旋转和滑动组成,其中滚动和旋转为旋转运动,滑动为平移运动。



当我们在使用关节滑动的关节松动技术时,凹凸法则是确定松动的力施加方向的基础。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进行松动骨的关节平面是凹面还是凸面,如果移动关节平面是凸面,滑动的方向与关节成角方向相反;如果移动关节平面是凹面面,滑动的方向与关节成角方向相同。



以盂肱关节为例,它是由凹形的关节盂和凸形的肱骨头组成,肱骨相对于关节盂向后滑动可以增加屈曲和内旋;,肱骨相对于关节盂向前滑动可以增加伸展和外旋。


自发抑制

自发抑制是指位于肌肉腹部和肌腱之间的高尔基腱器官(GTO)在肌肉收缩或伸展时感觉到张力增加。当肌肉收缩时,高尔基腱器被激活并通过抑制该收缩,且促进对抗肌收缩的过程。自发抑制的常见临床应用技术为收缩后放松(Post Isometric Relaxation)。



1. 将高张力肌肉牵伸至即将引起疼痛的长度,或者到达关节活动阻力点(出现阻力的位置)。


2. 患者以最大力量的10-20%向牵伸的反方向等长收缩5至10秒,治疗师向相反方向施加阻力。患者在发力时配合吸气。


3. 在等长收缩之后,要求患者放松并呼气。在此之后,治疗师施加轻柔的牵伸,并到达新的出现阻力点。


4. 重复上述过程两次或三次。


交互抑制

交互抑制是指肌肉被拉长时,位于肌肉肌腹内的肌梭被激活,引起主动肌反射性收缩(牵张反射)和对抗肌放松的过程。



交互抑制的常见临床应用如下:


1. 将需要牵伸的肢体置于主动关节活动的中间位置。


2. 患者向需要牵伸的方向发力,治疗师施加等大相反的力(等长收缩)或允许其运动(等张收缩)。


3. 接下来患者放松并呼气,并且治疗师牵伸肢体至新的阻力点。


4. 重复上述过程三到五次。


更多阅读:

新书∣康复生理学(第3版)

解密美国物理治疗的发展历程

最佳负荷—从PRICE到POLICE的必由之路

观点|四种无效的康复训练:泡沫轴、贴扎、拉伸和冰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