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 | 高瓴 Recommend

高瓴资本 2021-03-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艾菲的理想 Author 艾菲的理想

导读:查理·芒格说:“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

的确,思维模型是一种很好的、能帮我们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的东西。然而,它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能被称之为思维模型?相信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今天这篇文章就要来跟大家讲讲到底什么是思维模型?以及思维模型背后的东西。

本文来源 | “艾菲的理想(ID: xiaoyaolsh)”,经授权转载


一、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


在回答“什么是思维模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模型?


1、什么是模型?


其实,查理·芒格曾给“模型”下过一个定义 – 任何能帮助你更好理解现实世界的人造框架,都是模型。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航空公司每年要接待几百万乘客,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但在2012年,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只能从每位乘客身上赚到37美分。


而谷歌,创造的价值相对少,但却从中赢利很多。


谷歌2012年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航空公司创造了1600亿美元),却从中获利21%。这个利润率是航空业的100倍多。


谷歌的巨额利润使它的市值是所有美国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多。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看似非常复杂的现象,经济学家只用两个简单模型就给出了解释:一个是完全竞争,一个是垄断。

 

完全竞争,说的是在这个市场中的每个公司之间不存在差异,卖的都是同质产品。因为这些公司都没有市场支配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来定。


相反,垄断说的是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所以可以自行定价。因为没有了竞争,所以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航空公司所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谷歌所处市场是垄断市场,正因为此,二者的利润率相差甚远。

 

这就是运用“模型”,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人造框架”,将看起来纷繁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抽象化的方法。



那什么又是思维模型呢?简单的说,思维模型就是对于信息的压缩,是帮助人们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佳框架。


可以说,思维模型就是我们大脑中用于做决策以及思考问题的工具箱,有时可能表现为一个用于分析的框架。比如:SWOT 分析法 (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es劣势、O=opportunities机会、T=threats威胁);有时可能表现为一个简短的理论,比如:心理账户理论。


而如果用个时髦点儿的比喻就是:思维模型就是安装在我们头脑中的APP。手机上的APP是那些能够直接拿来就用的工具箱,而思维模型一旦扎根在我们的头脑,也就成为了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工具箱。


在设定工作目标时,我们可以打开一个名为“SMART”(S=Specific具体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ttainable可达成的、R=Relevant相关的、T=Time-bound有时间限定的)的思维模型,用它来设定清晰详细可执行的目标。因此,你头脑中拥有的工具箱(即思维模型)越多,安装的有效APP越多,你就越能做出快速正确的决策和选择。


2、如何使用思维模型?


对于思维模型的重要性,查理·芒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获得普世智慧?80-90个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的工作。

 

所以,对于思维模型的使用,最基础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那些最重要的思维模型,然后将它们运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它们去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


比如:你发现,有人在吃饭买衣服上毫不手软,但在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投资上却很少支出。为什么?

 

假如你知道“心理账户”这一思维模型,就会立刻明白,它的意思是,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因为钱这个东西,在我们心里其实并不是统一存放的。


比如: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购买衣鞋包包账户、孩子教育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虽然这些账户看似都处于你的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于我而言,我会将每年的大部分开支都放在“自我成长与学习”的心理账户中,然后将很少部分放在“购买衣服鞋子包包”的心理账户中。相反,有人则会将大部分收入放在名为“奢侈品消费”的心理账户中,而给到“自我成长和学习”心理账户中分配的金钱非常得少。所以,依据他的心理账户分配,他就会习惯性地在购买奢侈品上花钱。



再比如:你发现,虽然有很多公司都想做出一款能够颠覆微信的即时通讯工具,但迄今还没有一个能够撼动微信。相反,微信反而越做越大。为什么?隐藏在这背后的原因正是“网络效应”这一思维模型。


网络效应的思维模型说的是:用户因为离不开这个网络上的其他元素,所以就无法离开这个网络。比如微信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流行,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家人、同事、朋友都在上面。所以我们无法不去使用它。


可见,在理解了什么是思维模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学科中的概念、理论或方法论都可被称为“思维模型”。而一旦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型”,就等于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安装了很多个非常好用的APP,可以随时拿来就用,而无需费心思考甚至发明创造。

 

所以,对于思维模型的学习与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快速、更透彻的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因此我说,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可是,为什么我还说“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呢?


 二、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底层逻辑。

 

1、 一个故事

 

在刚开始做我的微信公众号时,对于如何给文章起标题,我是一筹莫展。于是,就去翻看那些爆款文章,想要跟着他们学习一下什么样的标题能够夺人眼球。


紧接着,我看到了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标题,有的是疑问句,有的是陈述句,有的是比较式,有的是自问自答。我想,这些纷繁复杂标题的背后一定还存在着某些规律。

 

果不其然,很快我就搜到了一些专讲如何给文章起标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文章标题的起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比如:对比式标题、悬念式标题、倒装式标题、引语式标题等。或者是:如何体、合集体、带负面词汇的标题、带有急迫感的标题、赋予珍贵资源被读者独家抢占到的感觉、解释性标题、嵌入专业词汇类标题等。

 

这些起标题的具体方法如同技巧一样,非常有用,但我还是忍不住又去思考了一个问题 - “为什么这些类型的标题就能带来更高的关注率与打开率呢?


同样一篇文章,在用第一个标题的时候,2天只有300多阅读量,然而在改成第二个标题后,却一跃变成了1万+阅读量。原因就在于原标题只是平铺直叙,而修改后的标题则是直击读者痛点。

 

就是这样,我找到了不同类型标题能够带来更高关注率和打开率的原因 - 它们或是击中了目标读者的痛点,或是击中了他们的爽点。

 

正如著名产品人梁宁所说:“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在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上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有人会买单,但不会爆火。


然而,为什么取一个直击读者痛点或爽点的文章标题,或是做一个让人暴爽或抵御恐惧的产品,就能给我们带来爆火的效果呢?这些具体方法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样的道理呢?后来,我明白,在这些具体方法后隐藏着的正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什么是人性?


人的欲望、贪婪、嫉妒、执着、恐惧……简单的说,人性的一个面就是贪嗔痴。

 

贪嗔痴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念头,比如:担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担心自己的才能无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龄,想要拥有跟同事一样的大房子,想要成为同学中最美的那个……

 

于是,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的痛点和爽点。如果你的标题能够正中下怀,直击读者痛点和爽点,回应他的“贪嗔痴”,它的关注量与打开率自然就会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微信之父”张小龙如是说:


“你要去了解人们的欲望,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他们。我们要去满足他们的贪、嗔、痴。我们要洞察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要对用户产生黏性,就是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贪,产生嗔,产生痴。


“当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


是的,这个隐藏在具体方法与现象背后的“道理”不仅可以运用在给文章起标题上,还能运用在做产品上。因此,可称之为“底层逻辑”。 


2、什么是底层逻辑?

 

关于底层逻辑,其实早就有了线索,只是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么多位智者说得竟是同一件事。


  • 查理·芒格这样说:“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1)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2)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 爱默生这样说:“方法,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或许还更多;而原理则不同,把握原理,你将会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视原理,你终将陷入困境。


  • 乔希·考夫曼这样说:“无论你学习什么科目,其中最为美妙的事情便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识点,而仅仅只需要知道一些浓缩其核心原理即可,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学习知识甚至进一步拓展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  《暗时间》作者刘未鹏这样说:“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爱默生所说的“原理”、考夫曼所说的“核心原理”以及刘未鹏所说的“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底层逻辑。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其背后却常常有着如同“看不见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逻辑”在指挥着、主导着,而这些“看不见的手”就是“底层逻辑”。换句话说,底层逻辑就是万千“术”后的那个“道”,也是万千现象背后的那个底层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底层逻辑”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 
  • 第一个是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层。


  • 第二个是简洁:“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道至简”说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往往都是极其简洁的。
     
  • 第三个是动力: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力。
     
  • 第四个是通用性:底层逻辑不是针对某个特定问题的,而是针对一类问题或现象的,有的甚至能被运用在万事万物之上。
 所以,思考普遍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能让我们拥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在看问题时变得更加通透和准确,成为“一秒钟看透问题本质”的高手。 那么,除了刚才提到的“人性”外,还有什么可被称之为底层逻辑呢?


能量守恒定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它是物理学方面的底层逻辑,是隐藏在万事万物能量转化背后的道理,不论是热能、动能还是势能,无一不是遵从这一定律,所以也能被称做“底层逻辑”。


3、如何使用底层逻辑?


首先当然是理解,其次就是将它真正的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比如:在商业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即商业的本质就是消费者获益。当你真正理解了这条底层逻辑后,就会明白,为什么贝佐斯能把亚马逊做得那么成功。


背后的原因之一正是他洞察到了这一底层逻辑并坚定不移的执行到底。 既然商业的本质就是消费者获益,那我们就该真正做到让消费者获益,然而,能够真正做到的企业却是少之又少的。而亚马逊的最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客户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他们的确把这个理念做到了极致。 


当年贝佐斯决定引入Marketplace业务,也就是允许第三方卖家在亚马逊的平台上卖货,其实对亚马逊的收入是有伤害的。这一举措当然会遭到了各方反对。然而,贝佐斯却说,引入第三方卖家,才是对客户最好的方式。


因为如果有一个商品,它的价格或者品质比我们卖得更好,那我希望能让用户在亚马逊上也能轻易地买到。而不是还要去其他地方很费劲地寻找。哪怕这样会暂时影响我们的利润,但长期来看,客户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 所以,我会说,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因为底层逻辑才是诸多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那双“看不见的手”;而且不仅是各种现象背后的“手”,还是各种思维模型背后的那双“看不见的手”。


最后的话


多学习一些思维模型,就等于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安装了越来越多的APP,或者说是工具箱。因此,当我们在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的时候,就能非常便捷的拿来就用。 而多思考一些底层逻辑,就等于是看清了很多现象与思维模型背后的那双“看不见的手”,因此也就拥有了从纷繁复杂世界中看透本质的可能,成为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顶级高手。


所以我说,优秀的人学习思考模型,而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开启你的洞察本质之旅。



本人作者:艾菲,深度思考者,全球认证优势教练&个人成长教练,前美国财富五百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关注微信公众号: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夯实“思维跃迁”与“自我认知”两大基石,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



 如何学会项目管理,这四种技巧助你身价倍增 | 高瓴 Recommend


 别让“水晶天花板“阻止了你的上升 | 高瓴 Recommend


 如何让知识变得有用?| 高瓴 Recomm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