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至暗时光”?
在真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事与人的发展都不是“线性发展的”。“线性的发展”就意味着:今年工资涨幅10%,明年涨幅10%,后年涨幅还是10%,接下去的每一年都涨10%。可见它说的是:事与人的发展是以某一固定速率进行匀速增长或减少的。
然而,真实世界却是非线性的。
这个“非线性”的曲线也许是一根S型曲线,也许是不断震荡、上下波动的曲线,还有可能是一个剧烈滑落然后再迅猛增长的曲线。而几乎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的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曲线,那就是每个人人生中都必然会经历的“至暗时光”。
壹
一个故事
我那史诗般空前的失败大学毕业后,作为一个婚姻失败而又无业的单亲妈妈,她用每月103.5美元的救济金租了一个非常简陋的毛坯房,并在那里住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她在镜子里看到了那个形容枯槁、蓬头垢面的自己,她倒吸一口冷气,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自怨自艾到这种程度,甚至可以说是苟延残喘的活着。当终于意识到这一点后,她开始寻求改变。正是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里,她最终完成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手稿。后来,她回忆说:“从任何传统的标准看,在我毕业仅仅七年后的日子里,我的失败达到了史诗般空前的规模:短命的婚姻闪电般地破裂,我又失业成了一个艰难的单身母亲。除了流浪汉,我是当代英国最穷的人之一,真的一无所有。”再后来,我们就都知道了。现在的JK罗琳,比英女王还有钱,再婚之后,与家人一起幸福的生活在爱丁堡。帮你走出“沉默的时光”
“至暗时光”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必然会出现的阶段,而人与人的区别只在于:有人走出来了,有人却再也没能走出来。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走出人生中的那些“至暗时光”呢?第一步:打破错误认知认知决定行为,所以如想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认知。在这里,你需要打破三个错误认知,这是处于“至暗时光”中的人最常出现的。错误认知1:将一次或几次失败等同于一无是处错误认知2: 将一次或几次失败与永远的失败划上等号如果一个人在一次或几次失败后就给自己下了一个结论 - “我是一个永远的失败者”,那就意味着他将“自己的过去”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划上了等号。这也正是我在文章开篇所说的,用“线性发展”的观点在看人生。有着错误认知的人不仅喜欢将对个别坏事的解释由单个事件扩大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喜欢将坏事的影响从过去延伸到“永远”。然而,如果你对思维的逻辑足够熟悉,就会发现:不论是横向的“普遍化”扩展,即将一次失败等同于“一无是处”;还是纵向的“永久性”的延伸,即将一次失败等同于“永远的失败”。它们都犯了同一个逻辑错误,那就是“以偏概全”。错误认知3: 将失败原因全部归咎于自己陷在“至暗时光”中的人,常爱反反复复地说同一句话,那就是:“一切都是我的错。”或者是:“如果当初......”然而,事实却是:导致一个失败结局出现的原因,除了个人原因外,一般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外部原因。对于一个事件的失败原因,或是一系列事件的失败原因,我们都应学着用系统思考的方式去看,而不能做出“一切都是我的错”这样的简单归因。虽然,自我反省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然而一旦将所有失败原因全部归咎于自己一人,就会带来另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 即非常强烈的自我不接纳,从而导致严重的自我怀疑与自信全失。第二步:建立客观信念在打破了这三个十分关键的错误认知后,你还需要重建客观信念。什么样的信念是客观的呢?客观信念1: 我的“失败”既不能代表我一无是处,也不能说明我是一个失败者,更不能说明我就是个永远的失败者。客观信念2: “至暗时光”既是低谷,也是机会。为什么这样说?
“至暗时光”能让你看到更加真实的自我
“至暗时光”能让你进行更深入冷静的反思以及更彻底的成长
“至暗时光”能给你带来更大的安全感
客观信念3: 用“成长型心智”去看人生2006年,斯坦福大学的行为心理学教授德韦克总结了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种思维理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说的是,相信我们出生时带有固定量的才智与能力。采取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于回避调整与失败,从而剥夺了自己过上富于体验与学习的生活。而成长型思维则是一种以智力可塑为核心信念的系统的思维模式。它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类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既然人的一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也可以不断成长,那么你就不该用“固定思维”的方式去看待人生中的那些阶段性失败,更不该用自己某一阶段的过失与失败去禁锢自己的一生。第三步:从愿景出发去思考什么是从愿景出发去思考?
愿景层位于最高层,它是超越个人身份的,是关于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生,或者说是关于我们的人生使命的。 身份层是关于“我是谁”的,涉及“我希望我是谁”“或“我希望成为谁” 。 价值观层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重要”的。 能力层是关于我的能力的,包括能力、状态、策略和处世模式。 行为层则是关于我要做什么或者我已经做了什么的,涉及具体的行动步骤和行为。 环境层是指我所处的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