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付拖延症的秘诀,竟是不设期限?

HBR-China 哈佛商业评论 2023-11-15

小佛爷说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时间充足,但你似乎总会不由自主地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任务。这是为什么?有研究表明,尽管理论上宽松的截止期限,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完成任务,但通常只会让我们一再往后拖延,最后忘得一干二净。那么,不设期限,能应对拖延症吗?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商学院(Macquarie Business School)的马洛斯·斯万特卡(Maroš Servátka),和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New Zealand’s University of Otago)的三位研究员——斯蒂芬·诺尔斯(Stephen Knowles)、特鲁迪·苏利文(Trudy Sullivan)和穆拉特·詹驰(Murat Genç)一起,邀请3276位志愿者参与了一个简单的网络调查,完成的参加者可以获得10美元,由主办方代为捐给慈善机构。有些参与者完成调研的截止时间是一周,有些是一个月,还有一些没有截止日期。最后一组参与者提交反馈的数量和速度,都要高于前两个组。结论就是:对付拖延症,别设期限。


点击下方卡片进入i哈评小程序
开启中英双语对照阅读↓

斯万特卡:设立截止日期是为了让我们不拖延,但二者的关系或许并不总是非此即彼。比如,尽管理论上宽松的截止期限,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完成任务,但通常只会让我们一再往后拖延,最后忘得一干二净。的确,截止期限为一个月的参与者里,只有5.5%的人完成了调查问卷,而截止期限为一周的参与者中则达到了6.6%。但没有设立截止日期的参与者,完成率反倒是最高的:8.3%。而且他们在三天内就完成调查问卷的比例,也高于另外两组。



HBR:我能理解截止期限短的参与者,响应速度会比距离截止日期一个月的人更快。但为什么没有压力的人反倒响应最快?

斯万特卡:截止日期体现了任务的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所以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截止期限一个月意味着不着急,可以往后拖。你可能以为不设截止日期效果相同,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人们会理解成“尽快完成”!其中隐含着紧迫感和压力。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告诉参与者,返回调查问卷没有时间限制,我们没有给定一个日期。理论上两种方式是相同的,但实际操作中,却获得了非常不同的结果。



HBR:当然也有一些人不是这样。他们会以为,如果没有要求在确切日期前给出答复,他们就不在意什么时候做这件事了。


斯万特卡:有些人的确会这样理解“不设截止日期”这件事。严格来说,鉴于我们并没有给无截止日期的组设置截止时间,我们的试验还在继续。偶尔我们也会查看,是否有新的调查问卷返回来。在这个组里,有几个人确实回复得非常晚。有一个人在第52天才返回结果。还有一个是第145天返回的!这些人无疑是有拖延症,因为没有截止时间,所以一拖再拖。或许他们只是忘记了,看到我们的信后,才后知后觉地想了起来——我们特意发了纸质信而非邮件,就是想制造出自然而然的提醒。不过这只是猜测,我们并没有对此做测试。


即便如此,极晚才回复的人毕竟是少数。在不设截止日期的组别里,一半的人立即就做出了回复;显然,他们高质量的回复率并非依靠姗姗来迟的记忆。对比之下,期限为一个月的组别中,鲜有立即回复的人,这印证了影响回复时间的主要因素是紧迫感——或没有紧迫感。




HBR:个人特征会影响回复的速度或可能性吗?


斯万特卡:因为我们是从新西兰选民名册里随机抽取的参与者,只掌握了年龄和性别数据。对这些因素的控制不会影响结果,不过,女性的回复比例高于男性,年龄也多集中于36至65岁之间。


如果考虑到更广义的个人特征,或许现实偏好是导致拖延症的原因,即比起未来,人们会更看重当下。正因如此,完成任务所需的机会成本,即需要花费的时间,在未来可能会更少,所以很多人才会选择拖延。但人们对现实偏好的反应却千差万别。一些人意识到了潜在的时间陷阱,会通过立即完成任务或设置提醒来避免,而其他人通常会天真地认为自己能记得。探究这两类人对不设截止日期的差异化理解,应该会很有意思。第一类人很可能将此理解为隐含的紧迫性,但第二类人可能会拖得更久。



HBR:填写调查问卷的人能得到一小笔奖金,由你们代为捐给慈善事业,而不是发给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斯万特卡:如果一项任务对我们自身有益,我们会根据它的重要性,而不是取决于外部有没有设置截止日期来预测任务的紧迫性。当首要获益人不是自己时,标准经济理论认为,我们不太可能优先去做这件事,因此拖延症会是更大的决定因素。



HBR:应该如何运用你的发现呢?

斯万特卡:我想,当遇到主要惠及他人的事情且显然事态紧迫时,可以尝试使用不设截止日期的方法。比如志愿帮助有需要的人:为帮助乌克兰难民的组织捐款,或在自然灾害后献血。慈善机构一般在募捐时不会设置截止日期,我们的试验指出了这是最佳策略。而当活动确实需要有时间限制,或捐赠者提供的配捐在一定时间节点后会失效,那么相对较短的截止时间就更合适。


结论对开展调查的人来说也有意义。不设截止日期可以获得更多更快的回复,对我们就是如此。隐去截止日期在个人情境下也有用,例如要求配偶完成一件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情时。在组织情景中,比如当你向同事寻求方案反馈时,这样做可能也会有好的效果。如果你没说什么时候需要,同事很可能会马上着手做。



HBR:身为杂志编辑,我一直在给人们设截止日期。我应该停止这么做吗?

斯万特卡:这样风险太大!我们的结论并不是永远不要给他人设置截止时间。如果不给备稿这样复杂的事情设置好截止日期,大家或许无法正确判断轻重缓急。所有这些都取决于具体情境。



关键词:自管理


艾米·米克(Amy Meeker)| 访   

洪莉 | 译   刘隽 | 校   孙燕 | 编辑


今日话题


你会为自己设置“Deadline”吗?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你的时间管理秘诀


与最难缠的人打交道,这七大策略能帮到你


Web3能做什么?这三种用法品牌要知道


回避敏感问题,是职场人的损失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



公众号ID:hbrchinese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