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不是自卑!自卑和骄傲是一体两面
(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生命季刊”,选择“关注”,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骄傲与谦卑(续完)
——路加福音信息之三十九
文/任运生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本文为“骄傲与谦卑”的第二部分,请阅读第一部分(此文后有更多信息链接):
路14:7-14
二、谦卑
什么是谦卑?谦卑的人,以神的眼光看自己;以神的心意待别人!
1. 以神的眼光看待自己
在神的眼光中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陶恕牧师有一段很精彩的话:
“一个谦卑的人不是像一个过街的老鼠,备受自卑感的折磨。他已经接受神对自己生命的评估。他知道自己的软弱和无助,正如神所宣称的那样;但奇妙的是,他同时也知道,在神的眼里他比天使更为重要。在己,他一无是处;在神,他应有尽有!”
(A.W. Tozer, “A humble man is not a human mouse afflicted with a sense of his own inferiority. He has accepted God’s estimate of his own life. He knows he is weak and helpless as God declared him to be, but paradoxically, he knows at the same time he is in the sight of God of more importance than the angels. In himself, nothing; in God, everything.”)
谦卑不是自卑。自卑是一种自我形象低落、自我挫败、对自身价值严重贬抑的人格缺陷,严重影响个人潜能的发挥,丧失人按神的形象被创造的荣耀和尊贵。自卑和骄傲是一体两面,其本质都是自我中心。
主耶稣非常谦卑,但祂从来不自卑。一方面是,“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赛42:2),另一方面是,“祂不灰心,也不丧胆。”(赛42:4)
谦卑也不是伪善。伪善的人可以帮助贫穷人,但他心里却看不起贫穷人,他的所谓帮助贫穷人,使他对自己的骄傲感觉更好,并赚取更大的虚荣。
圣经对人的评价是什么?我是无助无望的罪人,只配地狱的刑罚和永远的丧亡;却因信神的儿子耶稣成为至高神的儿女,并有荣耀尊贵为冠冕。
因此,“我”个人作为信徒,成为一个平衡在这两极中间的实际。
“我”的本来光景是这样: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27)
“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
然而,“我”却因信成了神的儿女。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1:12)
“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罗8:15)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8:35;38-39)
我是个败坏的罪人,但蒙受了神的恩典。正如使徒保罗所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提前1:15-16)
我能做什么呢?同样是两极中间的平衡。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15:5)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我离了主耶稣,什么也不能做;但我靠着主耶稣,就凡事都能做。
这里所说的凡事都能做,是指在主对我的旨意里要我做的事,并非是我今天想移山就移山,明天想填海就填海。这一点需要清楚明白。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实际,这也就是常说的圣经中的Paradox---似非而是。
2. 以圣经教导对待别人
“耶稣又对请他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路14:12-13)
耶稣在这里列出四组人的对比:
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富足邻舍;
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我请了你,下一次你要请我;我给了你方便,下一次你要给我方便。但耶稣说,你请人吃饭,要请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他们不能报答你,但你因此就有福了,因为神要报答你。
马太福音第六章大段的经文都在讲这样的事情。
“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6:1-4)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6:5-6)
“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6:17-18)
人要在“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和“你父在暗中查看必然报答你”中间选择一个,因为人不能同时得两次赏赐。
谦卑人的处事原则,可以用JOY来表述:
J (Jesus,耶稣)
O (Others,他人)
Y (Yourself,自己)
“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3-4)
Paradox:
“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22:16)
“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可10:43-44)
世人的原则: The way up isup. 想要为大,就要上爬;挤兑、踩踏、高攀、争斗、权谋等;
圣经的原则:The way up isdown. 想要为大,就要为小。服事、照顾、帮助、给予、爱人等。
主耶稣基督是谦卑的典范。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太11:29)
看主耶稣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所作的事情:
为门徒洗脚;在客西马尼园被捕时保护门徒;医好那被彼得削掉耳朵的大祭司仆人;最后为世人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全是为着别人,没有一点为祂自己。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2:5-9)
所以,主耶稣自己降卑、降卑、再降卑,神使祂升高、升高、再升高,直至升为至高,并赐祂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这是永恒的属灵定律。
1941年5月28日,天主教神父麦希廉库伯(Maximilian Kolbe)因为保护犹太人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一天,库伯所在监室有人逃跑,所有的男人站在酷热的太阳下罚站一天,没有食物也没有水。到晚上,逃跑的人还没有找到,于是集中营指挥官命令挑选十人关入禁闭室饿死。当一名叫弗朗西斯克·加容尼策克的囚犯被挑中时,他向军官苦苦哀求,“我还有妻子和孩子!”库伯神父听到后主动要求替其赴死。从此禁闭室里常传出歌声和祷告声。两周后,库伯神父是唯一的幸存者,被集中营军官注射毒剂从容赴死。加容尼策克和他妻子后来幸存下来,他常赴各地见证,自己是库伯神父用他的生命换回来的。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和乔治·怀菲特( GeorgeWhitfield)都是十八世纪英国伟大的布道家。但他们两个关于救恩的神学观点却大相径庭。乔治·怀菲特接受加尔文的观点,认为人的得救是神定意的拣选;约翰·卫斯理接受阿米念的观点,认为人的得救在于人选择接受耶稣。两人的观点明显不同,而且成为公开化。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乔治·怀菲特,“你期望有一天在天堂会看见约翰·卫斯理吗?”怀菲特回答,“不!我在天堂将不会看到约翰·卫斯理。”记者兴奋地记下来,以便煽风点火,期望着带来新一轮辩论的高潮。没想到怀菲特接着说,“我不会在天堂看见约翰·卫斯理,因为他是神忠心的仆人,他将会非常靠近神荣耀的宝座,而我距离神的宝座是那样遥远,所以我看不见他。”
怀菲特这才叫真正的谦卑。后来,怀菲特在美国去世,在英国为怀菲特举行的葬礼上,讲道的正是约翰·卫斯理。
让我们以如下圣经的话语作为本文的结语:
“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因为高举非从东,非从西,也非从南而来。唯有神断定。祂使这人降卑,使那人升高。”(诗75:6-7)
任运生 牧师,在美国牧会。生命季刊特约撰稿人。
请阅读作者“路加福音”系列信息:
6. 耶稣的三个名字,是什么?
8. 是什么夺去了你的平安?如何得平安?
9. 赎罪之祭,生命之光(人人都需要!)
13. 何为“试探”?如何胜过试探?
14. 你知道什么是“弥赛亚宣言”吗?
15. 他们都得了医治,你呢?
17. 什么样的人最有福?
18. 基督徒=逆来顺受吗?
20. 当你遭遇不平时…
21.好文推荐:你的信救了你!
22. 好文推荐:你的心田是块好土吗
23. 好文推荐:你如何面对人生的风浪?
31.宗教与信仰的不同在哪里?
35.好文推荐:如何胜过忧虑?
============
如果您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手机屏幕的右上角,然后“查看公众帐号”,点击“关注”即可。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您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公众号:cclifefl
生命季刊网页:https://www.cclifefl.org/
击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看到生命季刊的视频短片及文章。
主内弟兄姊妹若愿意支持生命季刊微信文字事工,请按住下面的本刊微信专用二维码,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为本刊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