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应用的适应性问题都在这了!

贸易金融 2022-04-05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杨寒露 黄丽华,苏州银行数字银行总部


导读: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围绕“降本、增收、提效”目标,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期望实现数字化“弯道超车”。本文阐述了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主要技术应用实践,剖析了中小银行在技术应用过程中适应性问题及原因,并给出相关改进建议



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上指出,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定义,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和能力,驱动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生态系统重构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企业业务的转型、创新、增长。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及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开启了数字化转型浪潮。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作为金融业中流砥柱的银行业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2021年3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0年银行业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2078亿元,同比增长了20%。各家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加入数字化转型的大军中,积极拥抱科技变革,主动推进产品创新、服务优化及流程改造等,逐步从1.0电算化、2.0互联网化、3.0移动化迈向4.0智能化阶段。


(一)数字化转型是中小商业银行顺应时代潮流、抢抓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金融服务需求等发生了变化,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则进一步推动了非接触式金融服务需求增加,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迎接数字时代,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出全面部署。中小商业银行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抓住科技创新机遇,加速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实践,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二)数字化转型是中小商业银行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重要举措。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回归本源、深耕本土、服务实体经济。相较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受经营区域的限制,迫切需要借助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中小银行扎根本土的独特优势,延伸金融服务半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将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在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充分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深、做透、做精本土业务,实现客群范围下沉、资产规模增长、渠道建设优化等突破,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质效。


(三)数字化转型是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市场挑战、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逐渐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银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一方面,随着利率逐步市场化,息差空间不断收窄,银行依靠传统息差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资产利润率持续下降;另一方面,熟悉数字化渠道、倾向个性化服务的新一代年轻用户市场正在被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跨界企业“蚕食”,客户基础逐渐被撬动。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大型商业银行依托雄厚的资金、人才和科技实力,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相比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数字化转型需求更加迫切。中小银行亟须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手段,通过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培育新的独特的竞争优势,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夯实客户基础,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经营效能,才能在“快鱼吃慢鱼”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找到立足之地。



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技术应用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业务的转型,技术则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是围绕数字管理、数字产品、数字运营、数字风控等领域,创新技术应用,重塑组织与人的关系,构建数据驱动能力,由内及外,拓展营销渠道,升级客户体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业务增长。我国中小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指引下,紧扣“降本、增收、提效”目标,抢抓金融科技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银行内部管理、产品创新、客户营销、信贷风控等各个场景中的应用,期望实现“弯道超车”。


(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依托数据、算力和算法,赋予机器进行自主思考或行动的能力。在金融领域,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决策控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目前,中小银行主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投资建议、身份验证、客服咨询、事务处理等场景,推动业务线上化、管理智能化。例如,推出智能投顾产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结合,为客户提供批量化、定制化的投资顾问服务;搭建生物识别平台,运用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活体检测等生物识别技术验证身份,提升对客户判断的精准度,实现在线开立账户、在线授信。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难以篡改、可追溯、开放性、算法式信任等特点。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以来,区块链技术被逐渐运用到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票据交易、资产托管等金融领域。


目前,中小银行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主要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试点应用。借助区块链难以篡改属性,确保链上各相关方交易的真实性,建立银行和企业间信任关系,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服务,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可编程的特点,设置自动划转还款资金,确保银行贷款资金和利息按时回收。


(三)云计算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主要是解决算力问题,通过部署虚拟机或容器等系统级软件和分布式集群管理软件,形成可动态管理的资源池,实现高效复用。近年来,银行金融机构积极采用私有云、行业云技术,应用于IT运营管理、底层平台开发、交易量峰值分配、网络安全管理等场景,降低运营成本,支持业务发展。


中小银行受限于自身技术实力、资金投入等原因,主要选择专为金融机构服务的行业云作为过渡模式,部分中小银行直接部署私有云,逐步将渠道服务、内部支持、客户服务、管理信息等非核心系统上云;推动IT架构转型,构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分布式架构,实现开发环境向生产环境的动态发布,达到IT运营管理自动化;搭建开放型底层平台,通过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应用程序接口(API),实现金融服务与生活场景的融合,搭建开放银行生态圈。


(四)大数据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是运用分类分析、聚类分析、关联提取、预测分析、序列迷失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采集的全量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助力经营管理决策。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业使用广泛,主要应用在信贷反欺诈、信用评估、反洗钱、运营管理、投研分析、风险定价等领域。2020年下半年,IDC发布的《中国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显示,在各项数字化技术中,中小银行对于大数据技术的投入最多。


中小银行纷纷成立大数据管理部、数字银行部、数字金融部等部门,牵头全行数据管理,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整合客户在银行内部的属性数据、金融行为数据以及在外部各类平台的其他属性数据、非金融行为数据等信息,搭建客户标签体系,丰富客户画像,优化客户旅程,推动精准营销;研发信贷产品风控模型,搭建智能反欺诈系统,推进信贷场景线上化、信用审批自动化、风控管理智能化;推进员工行为管理数字化,打通各渠道员工行为数据,实现多维度、动态监控员工行为,守住合规经营底线;推出智能报表工具,深入融合行内各类数据,加工汇总,将复杂的计算机语言转化为自然语言查询,实现经营数据报表实时化更新、可视化展示、便捷化查询,提升查询效率,助力管理层决策。



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应用的适应性问题


中小银行虽然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也陆续投入资源,逐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实践应用,但由于主客观因素,技术应用与数字化内化方面存在不匹配性,面临技术适应性问题考验。


(一)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转型步伐较慢。虽然中小银行陆续开启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但相较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起步较晚,叠加数字化战略定位不够清晰,目前大部分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整体数字化成熟度不高。

但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瞭望智库联合发布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研究报告》中对数字化能力成熟度的分析,调研的51家样本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力成熟度平均自评估得分为2.83分,农村商业银行平均自评估得分为2.49分,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自评估得分3.45分)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平均自评估得分3.31分),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数据治理和生态合作领域。在该报告中的数字化能力成熟度主要围绕战略规划、组织文化、业务流程、技术创新、数据治理、生态合作六大领域进行评分,满分为5分。


二是技术较难落地,陷入“空有硬技术”。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小银行围绕“构建与数字化转型相适配的科技能力”目标,加大了在科技方面的资源投入,招募了一大批科技型专业人才,通过自建、合建、外购等方式,引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项先进的信息技术,升级了一系列计算机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推动了银行底层基础系统架构改造,搭建了开发运维一体化模式(DevOps),但部分中小银行的技术转型升级主要是科技部门“独自作战”,实践成果集中在基础系统、通用信息技术的改进,尚未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将先进技术与经营管理一线需求相融合,陷入“空有硬技术”窘境。


三是技术效用未能充分显现。近年来,银行业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2019年银行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约1731亿元。根据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的调查,2019年城商行、农商行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合计700亿元左右,其中50%以上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总营收比重超过了2%,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总营收比重超过了3%,可见中小银行在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由于尚未形成统一、全面、系统性的技术引进与应用规划,导致在技术引入与应用方面,部分中小银行内部各机构权责不够清晰,沟通不够顺畅,甚至“各自为政”,出现技术资源重复引进、技术应用重复作业以及技术效用发挥链受阻等现象,影响先进技术应用效能的发挥,未能产生预期效果,生产效率、人均产能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导致综合成本没有下降反而上升。


四是技术应用与实践需要存在不匹配。一方面,部分中小银行重概念轻落实,缺乏技术层与业务层整体的战略规划,追逐数字化转型热点和噱头,盲目跟随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若干前沿技术,忽视自身的客群特征、业务结构以及“深耕本土、服务本土客户”的经营重心,例如主要为国内经营的小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却跟随国有大行,花费高昂费用采购大型企业相关数据、国际贸易金融相关系统。另一方面,部分中小银行技术条线与业务条线缺乏敏捷联动机制、相对割裂,业务条线管理部门与直接接触客户的一线团队的沟通不够频繁和深入,存在信息差,导致引进或研发的相关系统与一线营销人员“痛点”、难点关联度较低。


(二)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适应性问题的原因。一是科技基础能力相对偏弱,过度依赖外部合作方。中小银行受限于资产规模和人员结构,科技基础相对薄弱,软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出于综合成本效益考虑,中小银行一般通过合建或外包方式,推进技术创新和系统革新,并期望在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过程中,通过先进示范、“干中学”,实现自身科技实力提升。久而久之,部分中小银行出现对外部合作者严重依赖,自身科技能力“止步不前”、甚至有所退化的情形,导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新兴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无从下手,未能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引领作用和强大推动力。


二是数据治理体系不健全,数据质量偏低。中小银行在业务经营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海量数据,但大部分中小银行并未制定有关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缺乏全面的数据治理框架体系,导致数据分散在各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各个系统中的数据无法互通和共享,形成数据孤岛;不同系统中同一指标数据的统计口径、标准存在不一致;银行内部数据和引入的外部数据尚未进行有效整合,数据呈现碎片化;信息系统建设“重功能实现、轻数据采集”,导致部分字段缺失,大量有价值的客户交易行为数据被忽视。


三是员工站位格局不够,数字化专业能力有待增强。一方面,员工的思维、理念、格局有待进一步提升。大部分员工并未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的重要作用,习惯于传统思维,安于“舒适圈”,对于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不愿使用新兴的金融科技创新工具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流程和管理模式与业务经营存在差异,由于历史原因,中小银行对于金融科技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不如国有大行,员工综合能力相对偏弱,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部分员工受限于知识结构,尚未掌握新兴技术的内涵和使用方法,技术应用能力欠缺。



中小商业银行提高金融科技应用质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文化建设,通过自上而下宣贯,汇聚自下而上行动之力。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的耐力和敢于试错的勇气。技术本身或其应用并不能直接或者立即解决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银行必须了解技术的内在价值,合理部署技术应用,持续推动技术价值创造。


银行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技术应用价值有效发挥与否,关键在于全行每一位员工的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能力成熟度。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都十分重视本行数字化转型,从顶层战略层面高瞻远瞩地进行金融科技应用布局,但中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受限于知识结构、格局视野等原因,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参差不齐,影响了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及金融科技促进作用的发挥。


因此,中小银行在从业务、科技、员工、客户等多个维度通盘考虑,制定涵盖组织文化、业务流程、技术应用等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后,需要从全行层面统一规划宣贯实施路径,确保取得预期成效。成立数字化转型管理办公室,开展自上而下宣贯,让全行员工了解本行数字化转型的定位、路径和意义,认识到个人在全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作用,积极投身于全行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基于内外部客户视角,充分运用前沿的科技手段,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通过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督办,紧扣全行“一盘棋”,推进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前中后台、总分行之间有效沟通,切实推进战略有效落地、深入贯彻。


(二)完善全面数据治理体系,提升数据质量,夯实技术应用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参与市场配置。数据是银行数字化转型、各项技术应用的基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瞻远瞩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再精湛前沿的技术,其价值的发挥也离不开数据这一核心要素。目前,中小银行普遍存在数据分散、标准不一等数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进程。


中小银行应紧扣监管要求,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经营特色,构建“小而美”“专而精”的数据治理体系,制定特色化的数据战略,设计阶段性治理目标,将数据治理融入银行的公司治理、运行体系和业务流程中。成立数据扎口管理部门,启动数据资产确权,建立包括数据标准的业务属主部门、技术实现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三个层级的数据治理组织架构,确保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正视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全面梳理现有数据质量情况,结合中小银行实力和业务特色,围绕应用驱动,先选取关键数据,建立全行统一、并符合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规定的数据标准,有效执行到采集端、整合端等系统中,再逐步扩大范围;搭建统一数据中台,实现内外部、各个系统中的各类数据有效融合、共享和应用,最大化发挥数据资产价值。


(三)引进核心科技专业人才,加强内部培养,提升整体自有IT实力。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银行数字化转型赛道的起跑线是科技人才实力。先前依赖外部合作方推进技术革新的发展模式,存在成本高昂、合规安全等问题,不利于中小银行长远发展,亟须逐步提升科技自主研发能力。


中小银行要加大对新型金融科技特需人才的倾斜。一方面,多渠道引进一批具有数字化思维、精通银行业务、熟悉技术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成为“种子部队”,满足短期业务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初期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坚持“内育”为主,设立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库,建立导师制度,由外部引入的“种子部队”带领新入职大学生、青年员工等,借助企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形成“聚智联盟”,关注银行业金融科技最新动态,定期出具行业洞察分析报告,在“干中学”中将传统银行从业人员培养成为金融科技复合型专业人才,并推进金融科技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形成完备的人才储备,持续培养。


(四)搭建后台技术与业务一线的双向反馈机制,深化业务与科技沟通联动,促进技术与业务互融。技术应用有一个适应、发展的过程。衡量一项技术应用成功的标准归根结底在于该项技术能否带来业务增长和管理效率提升。而一项技术能否为业务创造价值,能否产生节能增效的作用,关键在于该项技术与业务“痛点”的适配性。


中小银行具备“船小好掉头”决策敏捷这一天然基因, 应从组织机制层面构建技术与业务联动制度,比如在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中增设联动指标,派驻科技人员到业务部门,围绕项目组建科技、业务敏捷团队等形式,推动技术部门积极收集业务条线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疑难杂症”,深入了解一线员工的主要需求,从客户视角,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与系统革新,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五)综合考量中小银行自身实力,选取某一技术应用领域深耕,做出特色,由点及面,实现弯道超车。中小银行在数字化战略布局、技术应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与业务特色,不盲目追随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大而全”策略,而应扬长避短,围绕“小而美”,选择擅长领域,由点切入,聚焦特色业务,发挥自身优势,深耕细作,精细化技术战略布局,做强某一领域技术应用,避免陷入转型困局。


中小银行的优势主要在于本地化能力。中小银行长期深耕本地,拥有良好的本地客户基础,在本地知名度、认可度较高,对区域内的零售客户、行业企业整体情况比较了解,也更懂得本地客户的需求。例如: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某农商行,坚守服务“三农两小”市场定位,打造流程化、移动化、线上化的“小微金融信贷工厂”,成为小微贷款标杆。


中小银行应依托本地优势,结合本地的优势行业和特色民生服务,确立优势业务及场景,推进技术应用,切入客户高频生活场景,服务区域经济,在助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技术价值,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推荐中信银行信用卡


长期坚持提供干货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对大家有帮助,请大家赞并转发,以支持我们提供更多干货,谢谢。

专注十年,持续打造全面有价值的贸易金融知识库
更多关键词,请到公众号对话框输入,获取更多干货

商务合作微信:18501955840(备注合作事由)研报定制/公众号代运营/内容撰写服务:186003299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