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功能提升路径——基于金融功能视角

贸易金融 2022-04-05

张   羽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郑联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

(本文来源于《银行家》2021年第9期)


当前,供应链金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实践中仍面临信息共享、信任传递、风控等业务痛点,制约着供应链金融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和实现。本文认为,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可借助金融科技赋能,实现业务操作线上化、信息可交互、信任可传递、风险可预警,打破因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控难题,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业务痛点,提升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与价值,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期,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比如,2020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202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八部委出台《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这一系列政策体现了供应链金融在疫情防控、经济复苏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重要地位,供应链金融发展迎来新机遇。



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恰逢其时

提高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行与安全稳定是保障高质量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行是保障主要市场微观主体正常经营,打通原材料、资金、物流等关键堵点,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是应对外部挑战必有的底线思维。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冲击,叠加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原有全球开放型供应链将可能逐步转变成区域性、半封闭供应链模式,这为我国现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直接挑战。我们应通过“补链、强链、延链”等组合拳,锻长板、补短板,增强自身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弹性,夯实经济运行的基础。

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有利于精准服务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运行,促进经济良性顺畅循环。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客户为依托,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第三方监管等专业手段盘活资金流或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应链金融优化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其商业模式来源于产业循环并融合金融服务,具有扎实的需求基础。与普通贷款、债券等传统融资工具相比,供应链金融围绕企业之间的供应、采购等真实交易,将支付结算、融资、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嵌入企业经营的重要环节,使得产业与金融的结合更加紧密。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上下游交易的高度协同,有利于促进供应链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能够依据真实交易针对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

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作为担保方、以实际交易行为为“抵押”,对供应链各成员进行整体资信评估,将传统单个企业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可控风险,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同时,由于驱动供应链贸易行为在上下游企业间会持续发生,以此为基础的授信业务可反复进行,这种模式具有单笔小额、短期、持续滚动的特征,可大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中小企业融资速度,满足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与功能瓶颈

❏ 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与现状

通观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线下阶段、线上阶段、平台阶段和生态阶段。线下阶段由金融机构主导,以传统担保信贷为主线,利用实体企业信用,为企业上下游提供授信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供应链金融从线下转为线上。线上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减少线下面签环节,提高融资效率,因为数据种类增加,也能帮助银行开展多元化业务。但是,其信贷本质仍属于对核心企业授信,并非对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直接授信,仍难以满足大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发生本质改变的是平台阶段,这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线化,可直接获得核心企业上下游交易信息,并对满足放款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该形式下的资金放款依据不再局限于担保信贷,而是更多的依据交易现金流数据,这使得更多小微企业在没有担保抵押物的前提下可凭借良好的现金流和交易,通过平台获得资金支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融合,供应链金融越来越呈现生态化趋势。这一阶段的商业模式将颠覆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纽带的“核心企业”模式,逐步变为开放式、可链接和多边化的“核心平台”模式,此时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不再局限于单个供应链,成为多主体、多链条和多业务的产业链金融新范式。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正向平台阶段演进,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逐渐集中于供应链金融平台。面对供应链金融广阔的市场空间,众多机构纷纷加快布局,依据参与方主导地位的不同,主要涌现出三种业务模式。一是传统金融机构主导模式。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建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从其积累的某些核心企业客户所在的产业切入,整合行内业务资源,深入行业供应链各交易环节,提供交易银行模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例如,平安银行的“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可针对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线上应收账款转让及管理服务。二是核心企业主导模式。核心企业依托其所处行业供应链强大的影响力,以上下游企业为目标客群,围绕供应链运营痛点,逐步嵌入金融服务,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比如,海尔集团的海融易互联网平台,经销商可以通过海融易申请贷款,海尔可以为上下游提供信用担保,将自身的信用注入到整个产业链条中。三是电商平台主导模式。电商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具有天然的数据优势,可利用银行或自有资金多渠道接入资金,并基于真实交易数据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比如,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为解决买家以往的融资痛点,推出“融资在线秒杀”和“期限按日设定”等创新业务,给供应链金融服务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 供应链金融功能拓展的瓶颈

金融功能是金融体系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对经济资源跨时空调度与配置的便利化媒介,包括交易促进、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经济调节四个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基本功能。虽然过去几年国内供应链金融不断升级发展,但是基于金融功能分析框架,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功能实现方面具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功能完善程度更好,代表着金融服务覆盖面、金融服务成本收益性、金融稳定性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基于金融体系的功能框架,供应链金融的功能性映射主要表现为四点:一是交易促进方面。供应链金融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门槛,提高供应链成员的融资可得性,并有效增加交易黏性。二是资源配置方面。供应链金融通过对链上资金流的有效管控,可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提升储蓄投资转换的效能。三是风险管理方面。供应链金融通过将风险监控渗透到企业的生产和贸易过程中,实现了对风险的有效把控,一定程度上通过数据替代抵押品缓释了信息不对称风险。四是经济调节方面。供应链金融通过提高产融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提质增效优化产业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供应链金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实践中仍面临信息共享、信任传递、风控等业务痛点,制约着供应链金融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一是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存在信息孤岛。供应链网络环节众多,信息不透明、无法互通使链上企业间的交易信息处于孤立状态,整体交易流程、信息难以获得。交易以及企业信息的不透明给金融机构准确评估带来了挑战,阻碍了融资流程的高效运营。二是信用传递困难,核心企业信用难以有效传递至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重要作用是利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服务。然而,由于难以建立覆盖整个供应链链条的信用体系,核心企业信用传递有限,供应链金融通常只能服务到核心企业的直接上下游,难以触达二级或更多层级需求。三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使“一对一”放贷风险变成“一对多”关联风险,增大了金融机构风险管控难度。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除受自身风险影响外,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链上企业定价变化以及存货类融资中抵质押资产价值变化均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供应链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




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功能提升中的应用价值

金融科技迅猛发展,正全面渗透至诸多金融细分领域,为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业务痛点和发展困境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凭借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融合创新技术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度协同,实现业务操作线上化、信息可交互、信任可传递、风险可预警,打破因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控难题,可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共享、信任传递、风险管理等业务痛点,提升供应链金融的功能拓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拓展金融功能可基于以下技术热点展开。

物联网。物联网可提高供应链金融各方交易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物联网在互联网进行功能延伸和拓展,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将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链接为互联互通网络。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可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传感技术、导航技术、定位技术等方式,在仓储和货运环节控制交易过程,提高终端交易真实性;二是通过构建物联网平台,将需求端和生产端整个环节的信息无缝对接,打通资金和资源需求,实现物流和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形成信息共享;三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企业的各项经营、交易等行为进行动态追踪并记录,积累主体信用数据,建立一个覆盖面更广的信息数据库。例如,中信银行与海尔集团合作的物联网供应链项目,实现了中信银行系统与海尔集团日日顺电子商务平台系统的直连,通过对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管理,为海尔集团经销商提供法人账户透支和电子商业汇票线上融资服务。物联网应用强化了供应链金融的交易促进和资源配置功能。

区块链区块链有助于搭建场景并创造信用环境,通过技术信任替代企业信用,实现对核心企业的信用穿透和信用传递。区块链是点对点通信、数字加密、分布式账本、多方协同共识算法等多个领域的融合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高透明等特性,非常适用于具有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共享数据特征的供应链金融场景,有助于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信任问题。一是在信息流转方面,通过将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与融资数据上链,利用区块链分布式、不可篡改以及可追溯特征,实现贸易信息的真实可信、可溯源,最大程度打通供应链条上所有参与企业的信息流通,解决信息割裂的痛点。二是在信用传递方面,通过将核心企业信用(票据、授信额度或应付款项确权)转化为数字凭证,实现信用链上流转,同时借助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数字凭证的多级拆分和流转,解决信用传递难题,实现业务场景的全链条渗透。例如,工商银行运用区块链技术推出的银行增信无条件保兑产品“工银e信”,由核心企业基于应付账款及贸易背景在工行数据金融服务平台上在线签发、用以证明供应商到期债权的数字信用凭据,实现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在上下游供应商中的信用传递、流转,较好地解决了多级供应商授信问题,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区块链技术应用进一步拓展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有效缓解供应链风险控制技术难题,降低供应链风险水平。大数据对供应链金融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方面,人工智能则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风控运营的智能化、提高对风险的可控能动性。在多维、动态、海量信息的基础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提升客户画像能力,实现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通过引入客户行为数据,整合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信息数据,并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运营和信用情况的全方位分析,打造专有的大数据风险控制模型,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可缓解交易企业信用风险问题。另外,大数据在市场风险分析、警示和控制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可利用大数据采集市场行情,并对存货价格进行预测和波动分析,尽早作出预警,减少存货滞留或大幅价格变动导致的损失。另一方面,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精密风控模型对资产风险进行防控,可保证质押资产安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较好地改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职能。




金融功能视角下的金融科技赋能路径

通过建立数字信任,拓宽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深化交易促进和资源配置功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建立一个普惠的信任机制,即可通过数字技术提升信用发现、信用穿透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覆盖更多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一是通过大数据征信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问题。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挖掘,对链上中小企业信用状态进行判别,挖掘信用价值,增加链上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二是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多级穿透。引入区块链技术后,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拆解”,通过共享账本传递至供应链长尾端的中小企业,将其纳入供应链信用体系。三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凭借大数据技术对企业信用变化、供应链异动进行风控实时监测预警,实现前瞻性的风险管控。

通过强化数字服务,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流程,深化资源配置功能。金融科技赋能下的供应链金融主要依靠数据和对供应链的深入渗透,充分挖掘客户需求,进行市场的精准营销,全面提升服务体验和服务效率,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基于供应链高质量数据进行精准营销。传统营销机制主要围绕核心企业以名单式、推荐制展开,数字供应链金融则更多基于参与方共享的供应链信息资源。借助金融科技,通过对多源数据的挖掘分析掌握市场信息、资金信息、客户偏好和需求,形成批量式、定制化的智能精准营销机制。二是基于服务场景打造产品行业化和体验客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随着供应链在垂直领域不断深耕,“一刀切”的风控模式和简单粗放的标准化金融产品,难以满足产业客户的差异化诉求。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的交互和融合使得金融机构在业务流程、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上更加弹性和智能,从而能够围绕不同行业特点和客户需求打造行业专属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三是基于线上化服务简化融资流程、提高交易效率。金融科技的应用,使得申贷、审批、放款等全流程实现线上化和智能化,极大地简化了传统供应链融资业务流程,提高了业务效率。流程的简化和效率的提升进一步缩短了服务响应时间,能更好地契合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

加强数字风控,构建多维度、智能化和动态化的风险管理机制,深化风险管理功能。依据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金融科技可在供应链金融贷前风险评估、贷中资产审核、贷后运营监管三个环节,通过多维度信用评估、智能化资产审核和动态化运营监管,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能力。贷前风险评估方面,可充分利用数字平台整合多方数据,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信用评估体系,包括基于财务报表、抵质押资产和担保信息的传统主体信用,基于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参与各方由于业务往来所产生的结构化信用,以及基于大数据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的数字信用。贷中资产审核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对供应链金融中的票据真实性、货物真实性和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可有效防范欺诈风险,并通过减少人工操作节约风控成本。贷后运营监管方面,依托数字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供应链信息交互系统,通过对资金流、货物流以及主体信用变化的实时监控,及时作出风险预警。

通过搭建数字平台,打造全场景产融生态圈,深化经济调节功能。构建供应链金融数字平台,是金融科技运用于供应链金融场景的基础。金融科技应用于供应链金融,通过将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供应商、第三方合作方等各参与方汇聚在平台上,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各方创造价值和降低风险,形成多方共赢的产融生态圈。区块链作为各方信任底层技术支撑,通过将资产和交易上链,可实现平台参与方的快速确认、实时共享和信任的跨级传递;使用传感、导航、定位等物联网技术在仓储和货运环节来控制交易过程,将终端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上链,可形成信息共享,保障交易的真实性和透明性。此外,基于智能合约实现业务规则自动化执行,可规避人工操作风险。在此基础上,供应链金融将成为融资企业、金融机构、资金提供方的全场景交易撮合市场,并逐渐发展成一个覆盖消费、批发、生产、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等的全场景生态圈。生态圈中的各参与方,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和特定领域优势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展开充分合作。在功能拓展体系下,金融科技赋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不再是单向流动的价值链,而是能够促进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能有效促进产融深度融合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期坚持提供干货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对大家有帮助,请大家赞并转发,以支持我们提供更多干货,谢谢。

专注十年,持续打造全面有价值的贸易金融知识库

商务合作\内容撰写\软文推广:18501955840(备注合作事由或电联)需求发布\业务对接\投融资需求:18600329996(电话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